文佩
探究學習是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jù)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fā)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新課改推行以來,作為新課程理念著力倡導的新型學習方式——探究學習備受青睞。然而在實際的品德教學中,“放羊式”“真表演”等諸多尷尬卻導致學生探究學習活動實效低下。那么,教師到底需要做什么,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探究學習活動的實效性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善激趣,讓探究真的有動力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越是讓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或問題),學生學習的勁頭就越足,學習的效果往往也越好。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相比,耗時更長、難度更大,要求學生投入的精力更多,對學生學習能動的要求更高,因此更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蘇教版二年級《生活中的小創(chuàng)造》的教學為例,老師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在教學《生活中的小創(chuàng)造》一課之前,教師首先利用班隊課教學生下“斗獸棋”,學生興致勃勃,玩得很開心。在教學《生活中的小創(chuàng)造》一課時,老師首先拿出一盒“斗獸棋”,宣布今天上課就請同學們下“斗獸棋”。就在學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時候,教師打開棋盒,故作驚詫地告訴學生:“麻煩了,棋子忘裝了。大家如果想玩,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了。大家能想到什么好點子嗎?”于是,在希望能玩“斗獸棋”的欲望驅使之下,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當有的學生說:“我們可以用橡皮代替棋子”時,就有學生補充:“每人拿上不同樣子的橡皮,方便區(qū)分?!碑斢袑W生說“我可以用小紙片寫上名字,代替棋子”時,又有學生補充:“要把紙片弄得比棋盤的格子小些,不然不好下棋?!薄蠹移咦彀松啵n堂上炸開了鍋。在學生充分發(fā)表了意見后,教師接著提問:“大家的意見可行嗎?我們分小組實際操作一下,試試看好不好?”“好!”在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下,學生按照班隊課上的分組迫不及待地開始嘗試下棋。
探究學習一般有著“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總結歸納”等幾個過程。從上述教學過程不難看出,在“棋子忘帶了”這個問題被發(fā)現(xiàn)之后,學生提出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這其實就是學生針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的假設;接著,學生開始用自己的方法下棋,其實就是在實際操作中驗證自己的假設;到底行不行呢?有沒有什么新問題產生?驗證的結果讓學生學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這些則是之后要進行的對探究活動的歸納和總結。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這種高漲的學習熱情來源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把握、教師打通學科界限為問題情境產生所作的有益鋪墊等,都告訴我們,只有因時、因地、因人、因事,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為學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感悟,習得方法、提升能力、獲得認知提供真實有效的動力。
二、教方法,讓探究真的能進行
探究學習的進行,離不開各種資料的搜集、處理。這些資料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多維的認知表象,其尋找搜集的過程還能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感性體驗。但是,學生由于年紀小,社會活動能力和認知能力不足,對于各種資料的搜集整理往往力不從心。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那么,學生到底存在哪些不足,需要教師給予方法的指導,以確保探究學習能夠正常進行呢?
(一)對資料獲取途徑和方法的認識不足
很多學生把資料的獲取僅僅理解成上網(wǎng)查找。殊不知,自己的身邊的人、事、物也是我們資料獲取的對象,是我們寶貴的學習資源。為此,教師要把學生的目光引導到自己的生活中來,要讓學生知道除了網(wǎng)絡搜尋,還要學會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觀察體驗等多種資料獲取的方式。
(二)對具體資料獲得方法本身認識不足
以學生最常用的網(wǎng)上查資料的方法為例,很多學生只是打開百度,輸入關鍵詞,然后把找到的文章整篇打印下來。至于文章中到底說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中,哪些是和我們要探究的問題密切相關,哪些則是無關緊要,滿滿幾大張紙的內容如何與學習小組的同學高效率的交流等,則根本不知道要思考和處理。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教師針對每種獲得資料的具體方法進行長時間的指導和訓練。仍以網(wǎng)上查找資料的方法為例,教師至少應當讓學生知道并不斷經(jīng)歷以下三個過程:廣泛搜集;閱讀篩選,將搜集到的資料根據(jù)一定的標準進行取舍;整理加工,讓學生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合理的方式交流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三者缺一不可。
(三)對小組探究時傾聽交流的規(guī)則認識不足
小組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有序的傾聽、傾訴活動。但是,有序的傾聽和傾訴并不是學生天生就有的本領。在教學中,小組探究時,你說你的、我忙我的,幾個人搶著說,或者能說一個勁地說,不能說的始終默默在聽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無法有效地溝通,就不會有有效的探究。為此,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探究學習時聽與說的規(guī)則。
以《買東西的學問》一課教學為例。在課前,教師給每個探究學習小組的組員確定了自己的標號,即1號組員、2號組員、3號組員……在小組進行第一次探究學習之前說要求時,明確每號組員具體的工作,如“1號同學打開信封,拿出火腿腸帶領全組同學觀察;按照1號到4號的順序依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活動結束時,請1號同學匯報本組同學的意見……”在小組進行第二次探究學習之前說要求時,明確要求“2號同學打開塑料帶拿出罐頭帶領全組同學觀察;按照2號到1號的順序依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活動結束時,請2號同學匯報本組同學的意見……”
如此不斷演練,幫助學生習得小組探究活動時聽、說,甚至是做的方法,在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鍛煉的同時,養(yǎng)成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確保探究學習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