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利
(北京市東城金針研究學會海運倉中醫(yī)門診部,北京 100007)
中醫(yī)治療過程中,失眠癥狀則是由于脾胃不和,進而導致失眠。因此,治療措施主要針對患者脾胃,應用針刺與推拿方式對患者脾胃進行治療,有利于調(diào)節(jié)患者脾胃不良情況,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下文將進一步探討針刺與推拿治療方式的實際效果,是否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癥狀,開展以下報道:
選擇165位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入我院求治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所有患者自愿加入對照組(83人)與治療組(82人)?;颊吣?2位,女73位;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2.67±5.38)歲;病程3個月-2年,平均病程(1.57±2.67)年?;颊呔栽讣尤敫鹘M開展治療,并清楚試驗目的。所有患者一般資料之間的各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數(shù)據(jù)。
對照組:向?qū)φ战M患者實施針刺治療,選擇患者主穴位:四神聰、申脈穴、百會穴、安眠穴、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nèi)關、神門、足三里,輔穴位選擇頭維穴、印堂穴、神庭穴、風池穴,使用攆轉方式對輔穴位進針。選擇1-1.5寸針,進針百會穴與申脈穴,進入0.7寸,針30min[1]。
觀察組:針刺治療方法基本與對照組相同,加入針刺側足三里穴位置。然后對患者進行推拿,一指彈對患者頭部進行抹、揉、拿、掃散等及腹部點穴治療,從患者印堂處推至神庭,反復7次;然后使用雙手對眼眶進行抹,反復抹7次;按揉患者魚腰穴、百會穴、印堂、神堂穴以及太陽穴,各按揉2min;對頭部兩側進行掃散,掃散20min。及對腹部上、中、下脘、氣海、關元點穴5im。對五經(jīng)、頸肩及風池穴進行拿法治療,持續(xù)3min。使用仰臥手法,對患者背部及腹部推拿,持續(xù)3min[2]。
觀察患者睡眠質(zhì)量評分。
觀察患者治療滿意度。
睡眠質(zhì)量評分:0-100分判定,對患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睡眠質(zhì)量越優(yōu)。
治療滿意度:采用問卷調(diào)查方式,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睡眠質(zhì)量評分使用T值計算,治療滿意度使用x2計算,P<0.05.統(tǒng)計學差異存在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睡眠質(zhì)量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針刺配合推拿方式治療患者睡眠質(zhì)量(98.74±1.01)遠高于對照組(76.27±1.38),差異較大(P<0.05),數(shù)據(jù)見表1。
表2 患者睡眠質(zhì)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患者睡眠質(zhì)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83 37.62±10.54 98.74±1.01對照組 82 38.21±10.86 76.27±1.38 t-0.351 16.827 P-P>0.05 P<0.05
應用針刺配合推拿方式治療患者滿意度98.7%明顯高于單一針刺治療患者滿意度82.8%(P<0.05)。
針對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的治療措施中,需要對患者對癥治療,必要時給與中藥,從而得到徹底根治。西醫(yī)治療一般采用藥物治療,無法徹底根除患者病癥,不利于改善患者身體機能。中醫(yī)治療雖然用時較長,但是能夠徹底根除病癥。通過針刺配合推拿治療,能夠?qū)ζ⑽高M行調(diào)節(jié),益氣養(yǎng)血,舒經(jīng)通絡,有利于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3]。試驗數(shù)據(jù)顯示: 治療前兩組患者睡眠質(zhì)量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針刺配合推拿方式治療患者睡眠質(zhì)量(98.74±1.01)遠高于對照組(76.27±1.38),差異較大(P<0.05);應用針刺配合推拿方式治療患者滿意度9 8.7%明顯高于單一針刺治療患者滿意度82.8%(P<0.05)。因此,應用針刺聯(lián)合推拿治療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具有較高療效。
綜上所述,針對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臨床治療應用針刺聯(lián)合推拿措施,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機體各項功能,患者睡眠質(zhì)量提升,有利于患者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