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海珊,蘇建功,王斯琦,劉云麗,張國輝
(青州市中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2500)
慢性非特異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 i c low back pain,CNLBP)是指一組以第12肋骨以下,臀橫紋以上部位疼痛為主要癥狀,病程超過12周,并且無特異性病因的綜合征。研究發(fā)現(xiàn),48%~85%的成年人曾經(jīng)或正患有CNLBP,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并極大浪費社會資源。CNLBP病因尚不清楚,也無統(tǒng)一的治療方案。手法、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core stabilization exercises,CSE)都是治療CNLBP的有效方法,治療機制不同,但都存在患者生活質量差,易反復等缺點。為尋找優(yōu)化的治療方案,本研究采用手法聯(lián)合CSE治療CNLBP,療效顯著?,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CNLBP患者123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手法組、CSE組和治療組,每組41例。3組一般資料詳見表1,表中數(shù)據(jù)經(jīng)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性別(例) 年齡(歲,images/BZ_9_1903_2707_1921_2744.png ±s) 身高(cm) 體重(kg)男女±s) 病程(月x手法組 41 18 23 38.6±3.8 9.9±2.6 171.4±6.22 69.5±5.84 CSE組 41 20 21 38.7±3.2 10.3±2.9 168.9±7.21 67.8±6.20治療組 41 17 24 39.3±3.7 10.5±2.7 169.6±6.51 68.2±6.56
手法組具體操作包括:患者俯臥,在腰背部沿膀胱經(jīng)、夾脊穴施以滾法約3 min;用一指禪手法點按患側腰陽關、腎俞、大腸俞、關元俞、殷門、夾脊穴及阿是穴等,每穴約0.5 min;彈撥腰背部結節(jié)或條索狀物,然后肘部按揉患側環(huán)跳穴,每穴約1 min,腰部施以雙側斜扳法;掌擦腰背部,以有溫熱感為度,約1 min。以上手法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6周。
CSE組訓練參考相關文獻方法[1],內容包括雙橋運動、單橋運動、雙膝屈曲狀態(tài)下的雙橋運動、反橋運動、髖膝關節(jié)屈曲狀態(tài)下的反橋運動、單腿伸直狀態(tài)下的反橋運動等。每日訓練1次,連續(xù)6周,治療結束后患者自行每周訓練1~2次。
治療組患者每天進行手法、CSE訓練,內容、療程與手法組、CSE組相同。
治療前、治療2周、6周時以目測類比評分法(VAS)評估3組患者疼痛狀況,具體方法是一條長10 cm長的線段,均分為10個刻度,依次表示為無疼痛(0分)至難以忍受的的劇痛(10分),患者根據(jù)自身感受標識相應的刻度并計分。以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估3組患者整體健康狀況及日常社會生活活動能力,SF-36量表由生理職能、生理機能等8個維度組成??偡种?00分,評分越高,說明身體健康狀態(tài)越好。復發(fā)診斷標準:腰痛消失有≥30天的無痛期,再次出現(xiàn)VAS分值≥2分,持續(xù)時間≥24小時的疼痛[1]。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2周后3組患者VAS評分、SF-36評分皆較治療前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3組患者各項觀測指標皆持續(xù)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其它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表2。1年后隨訪,手法組復發(fā)18例43.90%;CSE組復發(fā)16例39.02%;治療組復發(fā)5例12.19%,治療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其它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NLBP的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機械性損傷,化學、免疫因素,心理、環(huán)境因素等有關[2]。同時,CNLBP與腰椎穩(wěn)定性下降也有密切關系[3]。CNLBP病因的復雜性,決定了治療呈多樣性。
表2 3組患者VAS評分及SF-36評分比較(分, ±s)
表2 3組患者VAS評分及SF-36評分比較(分, ±s)
注:與治療前組內比較,aP<0.01;與對照組相同時間點比較,bP>0.05,cP<0.01
組別 例數(shù) VAS評分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6周后手法組 41 6.83±1.97 4.29±1.39a 3.11±1.72a CSE組 41 7.27±1.84 4.31±1.28a 2.95±1.68a治療組 41 6.83±1.97 4.25±1.32ab 1.83±0.82ac組別 例數(shù) SF-36評分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6周后手法組 41 33.32±8.13 47.77±8.82a60.87±11.68a CSE組 41 31.96±8.09 48.32±9.72a62.00±12.89a治療組 41 31.65±7.73 47.80±9.15ab69.87±10.68ac
手法可松解軟組織粘連、緩解肌痙攣,調節(jié)脊柱力學平衡,改善病變區(qū)域血液循環(huán)。然而,手法屬被動物理療法,雖然可以在治療的瞬間調整腰椎的力學結構,但改變不了腰椎的骨性結構,也不可能即時增強腰背肌的肌力,因而短期內不能增加脊柱的穩(wěn)定性[1]。因此,在手法治療的同時應積極進行脊柱力學結構的重建。
脊柱的穩(wěn)定系統(tǒng)包括椎體、椎間盤等構成的被動亞系,核心肌群構成的主動亞系,神經(jīng)控制亞系構成。3個亞系相互協(xié)調,其中某一亞系的功能減退能引其它亞系代償性功能增加,從而恢復脊柱的穩(wěn)定。其中主動亞系、神經(jīng)控制亞系是主要的穩(wěn)定亞系,被動亞系作用較弱。因此,CNLBP患者應該通過調節(jié)核心肌群和神經(jīng)的功能,來重建脊柱的力學平衡。CSE訓練有別于與傳統(tǒng)的肌力訓練,訓練時身體處于非穩(wěn)定狀態(tài),軀干在神經(jīng)控制亞系的調節(jié)下,機體募集、激活核心肌運動單位參與運動,通過不斷改變體位來維持平衡,增加了腰部的本體感覺,也增強了核心肌力,從而重建脊柱的力學平衡。
綜上所述,手法、CSE訓練皆可迅速緩解CNLBP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質量,兩者聯(lián)合應用能進一步提高療效,降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