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轉型

        2020-06-23 03:28:13姚克中
        美與時代·下 2020年3期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以李澤厚先生為代表的實踐美學已經(jīng)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以潘知常先生為代表的生命美學異軍突起,以生命之愛來重塑中國人的美學信仰,上接先秦道家的“貴生”理念和儒家“仁學”,下承明清“情本美學”,又彌補了傳統(tǒng)文化失愛少美的致命缺陷,從而構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生命美學?!渡缹W:崛起的美學新學派》就是生命美學發(fā)展的一次及時的總結。

        關鍵詞:生命美學;潘知常;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作為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70后”中國人,內(nèi)心一直會焦慮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的各種沖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弊端日顯,外部的市場化和全球化壓力日增,個體生命和集體價值的矛盾加劇,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豐碩的物質(zhì)成果與精神生活的虛化形成對比,也加劇了這種焦灼。正當這種焦慮讓人內(nèi)心不安在的時刻,生命美學慰藉了許多人的心田,使人重拾自信,“滿血復活”。尤其是眼前在這本《生命美學:崛起的美學新學派》(潘知常、趙影主編,鄭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集生命美學幾十年發(fā)展的大成,蔚為大觀,更足證生命美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樹大根深、枝繁葉茂。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大多數(shù)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七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尊重、求知、審美、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大多數(shù)人都是循序漸進的,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了,才會考慮更高層次的需要。審美,排在第六個層次,僅次于最高層次。遺憾的是,兩千年里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在最低的兩個層次里徘徊,離美還有很長的距離。雖然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對“什么是美,怎樣實現(xiàn)美”還不甚了了。

        故此,潘知常先生的“唯有美與愛與自由不可辜負”有其強烈的針對性。

        第一次接觸生命美學,是十年前讀到他的《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當時,我特別關注的是該書的副標題:“潘知常揭秘四大奇書”。由此,我進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美學解讀——也是非常必要的“解毒”。《水滸傳》《三國演義》里幾乎沒有美,沒有愛,只有暴力和陰謀詭計,只有對人性和生命的漠視。

        隨后又讀了他的《我愛故我在》,理解了愛與美的關系,看到了中國傳統(tǒng)里愛和美的匱乏,看到了美學對于中國人的重要性。直到最近的《中國美學精神》(修訂版)和這本文集《生命美學:崛起的美學新學派》,才驚覺:一個新的學派早就誕生了!生命美學已經(jīng)在中國美學的“百家爭鳴”中遙遙領先了。從潘知常先生1985年發(fā)表第一篇關于生命美學的論文(或者是1991年出版專著《生命美學》)開始,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偉業(yè)的進程,生命美學已經(jīng)開枝散葉蔚然成林了。

        大數(shù)據(jù)更能說明問題,根據(jù)范藻先生的統(tǒng)計,在文津搜索系統(tǒng)里,“全部字段”欄中分別輸入“生命美學”、“實踐美學”“實踐存在論美學”“新實踐美學”“和諧美學”,查詢到有關生命美學及其相關主題的專著有58本,論文達2200篇;相比之下,有關實踐美學及其相關主題的專著有29本;論文3300篇[1]。

        本書輯錄了30多篇文章,可謂都是一時之選,作者陣容龐大,除了生命美學的領軍人物潘知常教授,劉再復、袁世碩、俞吾金、陳伯海、勞承萬、王世德、閻國忠、涂武生等學界巨擘赫然在列。還有劉悅笛、封孝倫、范藻、薛福興、劉成紀等美學人物,也有熊芳芳女士這樣的國家級優(yōu)秀語文教師,“群賢畢至,少長咸集?!?/p>

        一、生命美學完善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生命美學之所以蓬勃發(fā)展,就是因為它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同時成功地補足了傳統(tǒng)文化的缺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是儒家和道家,儒家強調(diào)“仁”的思想,“仁者,愛人”,雖然是差序格局下的“以人為本”,但也在理論上重視人倫。而道家思想從楊朱開始就強調(diào)“貴生”,即以生命為貴。潘知常先生也說:“在中國,真正歷久彌新的主旋律始終只有一個:以‘仁釋人。因此,中國的哲學就是生命哲學。”[2]

        而近百年里,盡管一直都沒有提出“生命美學”這個名稱,但是,從王國維的“生命意志”開始,魯迅的“進化的生命”、張競生的“生命擴張”、宗白華的“生命形式”、方東美的“‘廣大和諧的生命精神”、呂的“美是主體生命和情感在物象上的投射”、范壽康的“美的價值就是賦予生命的一種活動”、朱光潛(早期)的“人生的藝術化”……都已經(jīng)在逐漸把目光集中“生命”這樣一個焦點之上。生命美學,就是在中國近代哲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產(chǎn)物,單一種植業(yè)決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兩個特質(zhì):“窮”和“一”。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導致產(chǎn)出低,而且在分配結果上兩極分化嚴重,大多數(shù)中國人吃不飽穿不暖是兩千多年里的常態(tài)。“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貧窮使得中國人只能變得非常實際,注重眼前利益,這就注定了審美只能是少數(shù)貴族的專利。正如南宋女詩人朱淑真所言:“蠶事正忙農(nóng)事急,不知春色為誰妍。”

        因為窮,才特別強調(diào)以“孝”為本的秩序,按照等級特權來分配財富。單一種植業(yè)主要“靠天吃飯”,經(jīng)驗非常重要,“天不變,道亦不變?!彼岳先苏莆罩?jīng)驗和權力,重等級而無平等,人與人之間只有各種人身依附關系。

        因為窮,中國本土未能產(chǎn)生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因為宗教需要對彼岸的構建、獻祭儀式和獻身精神,現(xiàn)實而功利的我們?nèi)狈@些要素??鬃诱f了“未知生,焉知死?”“怪、力、亂、神,子不語”。

        因為窮,沒有愛的條件和能力,所以我們的傳統(tǒng)里缺少愛。魯迅說這是“無愛的人間”,充滿了“無愛的悲哀和無所可愛的悲哀”。相反,無底線的惡性競爭倒是教會了人們?nèi)コ鸷?。武俠小說里各種尋仇成了主線,“有仇不報非君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各種成王敗寇,勝者為王,贏家全得。為了永絕后患,都注重“斬草除根”。因為窮,我們習慣了漠視生命?!端疂G傳》《三國演義》里各種以殺戮為榮的觀念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國人。系列動畫片《哪吒》在電視里反反復復地播放,主角哪吒動輒因瑣事殺人,小孩子從小就對殺人如麻習以為常。就連大唐“詩仙”李白都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為自豪。革命影視里各種“視死如歸”更是深入人心。戰(zhàn)爭中的“殺降”已成為千年惡習。

        總之,相對閉塞的地理環(huán)境,加上單一種植業(yè)的影響,導致幾千年一貫的獨裁專制傳統(tǒng),個體沒有自由,沒有獨立人格。如何審美?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里,生命美學如何建立?

        潘知常先生用一個字來回答:愛。

        愛,就是關懷——終極關懷。潘知常先生的說法也很簡潔: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而且,這是一種“以尊重所有人的生命權益作為終極關懷,也以尊重所有物的生命權益作為終極關懷”[3]。

        愛,換個詞,就是“以人為本”。人是目的又是手段,但最根本的還是目的,不能以手段損害目的。而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致命缺陷,恰恰是把他人當作實現(xiàn)自己目的的手段,說白了,就是“不把人當人”。

        作為生命美學的拓荒者,潘知常先生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個體的束縛、冷漠和抹殺,也痛心于這種無視個體的文化所造成的嚴重后果:無盡的貧窮與匱乏;為生存而惡性競爭,不擇手段;個體生命嚴重萎縮;整個社會缺乏生氣與活力;個體喪失了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此,他曾另辟蹊徑,從長篇小說入手,痛斥“小說教”帶給中國人的“三國氣”和“水滸氣”,書名就催人深思:“誰劫持了我們的美感?”

        例如,《三國演義》里充滿了權術崇拜:“君主馭臣之術、人臣事君之術、與國伐交之術、官場交接之術,政變之術、愚民之術、諂媚之術、韜晦之術、阿附結黨之術、游說狡辯之術,一應俱全。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口蜜腹劍、背信棄義,陰險狡詐、卑鄙無恥、縱橫捭闔、狹隘、詭計、狡詐,心思之黑、臉皮之厚,人心之惡,手段之毒,面具之繁,偽裝之妙,前所未有,聞所未聞。”[4]

        因為窮,我們被迫“近視”“短視”,而忽視了信仰、愛、美與藝術之類無限資源的追求。因為窮,我們無法通過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們謀求生存機遇,而只能訴諸陰謀、欺詐、投機和其他種種卑鄙方式來謀求個體的生存機會。因為窮,每個人就只好“先下手為強”,只好“巧取豪奪”。這樣就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因為擔心對方不擇手段,自己只好“先下手為強”;而對方“先下手為強”也是因為擔心我“先下手為強”。更為嚴重的是,沒有人能夠退出這場生命的博弈,每個人都必須永遠以最壞的惡意推測別人。

        個人競爭擴大到戰(zhàn)爭,中國自春秋以降,兵家和縱橫家大行其道?!氨栽p立”“兵者,詭道也”。從此,中國的主流思想與誠信無緣,以誠信為本的工商業(yè)也不可能在中國發(fā)展起來。中國也就形成了近2000年的超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社會結構?!皳屢巫佑螒颉背缟斜┝蜋嘈g,因為缺少審美方面的制約,縱容了人性中的惡,這也是《三國演義》的失敗之處。文末,潘知常先生打了個比方:西方的“人性野獸”被美女吻過,于是就變成了人;而中國的“人性野獸”卻從來沒有被美女吻過,仍舊是人性野獸。因此,中國人,需要通過審美來實現(xiàn)自我救贖。

        潘知常指出,另一部名著《水滸》則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又一個特點:“互害社會”(冉云飛語)。因為公權力不到位,彼此之間以互不信任為前提,世界變得狹隘而自私。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只能是消滅對方。還是“先下手為強”。所謂“快意恩仇”,就是各種互相傷害,各種極端報復,蔑視生命。王倫心胸狹隘,“鎮(zhèn)關西”欺壓良善,潘巧云“紅杏出墻”,都罪不至死。更有朱家、曾家、高家、黃文炳家、毛太公家、梁中書家、王太守家,統(tǒng)統(tǒng)沒有例外,都是全家殺光。多少地方被“一把火燒成白地”。沒有合作,沒有寬恕,沒有愛。相比之下,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哈姆雷特》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人類開始了一個華麗的轉身[5],報復不再是必須的,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豆防滋亍吩谥袊钤绫环g為《王子復仇記》,主題還是復仇?,F(xiàn)在中學課本里通常的說法是“反映了資產(chǎn)積極的軟弱性”,我們還不能理解哈姆雷特的猶豫其實是反映了人性的光輝。馮小剛的電影《夜宴》照搬了《哈姆雷特》的故事情節(jié),卻根本沒有理解幾百年前莎翁名著的精髓,也是一種悲劇。

        潘知常先生援引西方名著,從美學角度批判《水滸》,解構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雨果《悲慘世界》里的窮人冉·阿讓,因為偷面包被判了五年,加上越獄,一共蹲了十九年的大牢。出獄之后“意氣難平”,準備報復社會,和《水滸》里的林沖一樣。而不同的是,他遇到了愛(教堂)。主教還寬恕了他的盜竊行為,用愛,讓他的心中不再“充滿黑暗”。相比之下,《水滸》強調(diào)的“義氣”毫無博愛之心,沒有懺悔意識,踐踏私有財產(chǎn),更破壞了公德。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歸屬與愛”屬于第三個層次。前兩個層次恰恰是物質(zhì)上的需要,“歸屬與愛”屬于情感上的需求。聯(lián)系我們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小康”好多年了,馬上就要“全面小康”了。值此之際,潘知常先生早在許多年前就大聲疾呼“讓一部分人先愛起來”,著實有著先行者的意味。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起來,為我們的愛提供了足夠的條件和手段。但現(xiàn)實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還是“不會”愛。因為真正的愛,以獨立、自由、平等為前提。

        我們中國人,似乎從來都沒有“獨立”過。長期農(nóng)業(yè)社會造成了根深蒂固的人身依附關系,“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單位有領導、有組織,從來就沒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另一方面就是專制獨裁的家長制“作風”,總是要替別人作主,根本就無視別人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其實還是把別人當手段,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墒牵噯栆粋€沒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如何去“愛”別人?

        當然,新文化運動呼吁個人沖破家庭的桎梏,實現(xiàn)人格獨立,轉型可期。但不幸的是“救亡”很快將壓倒了“啟蒙”,“革命”中斷了正常的社會進步。

        中國的“傳統(tǒng)無意識”也一直在起作用,很少有人能夠擺脫。直到今天,大學課堂上的“00后”,上臺自我介紹時還說“我是XX班級的XX號”,還是羞于說出自己的名字,自我意識還沒有充分覺醒。

        我們的文化是關于生命的文化,卻對生命缺少應有的尊重、敬畏和熱愛。我們總是把生命當著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人生飄忽百年內(nèi),且須酣暢萬古情!”潘知常教授應當是有感于此,乃創(chuàng)立“情本境界論”的生命美學,以“萬物一體仁愛”的生命哲學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早在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學》之中,潘知常先生就提出了“帶著愛上路”的觀點。中國文化必須引入“愛的維度”,用愛來化解中國人的戾氣,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我改造?!拔冶仨氄f,講美學而不講‘愛,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薄八^審美活動,無非就是:為愛作證。”[6]愛什么?我們都說是愛“人”,其實不只是愛“人”,更是愛人的“生命”。愛生命才是愛人的根本要義。至此,生命美學已然成型。

        二、生命美學是改革開放“大時代”的伴生物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的社會生產(chǎn)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和發(fā)展,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中國人從溫飽走向小康,恩格爾系數(shù)一路走低,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從量上到質(zhì)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審美活動也日益豐富多彩起來。潘知常說:“相對于時代危機的問題始終沒有被實踐美學積極回應,相對于實踐美學的為能夠“吃飯”而愉悅,生命美學的問世與對于時代危機的回應與反思密切相關。”[7]

        改革開放偉業(yè),在思想領域是以“真理標準”的大討論開始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知道激勵了多少新思想、新理念的誕生,1980年代初重新開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催生了諸多新事物,而生命美學,就是這百花里的一朵、百家里的一家。雖然當時 以李澤厚先生為代表的實踐美學獨占鰲頭,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美的認識和需要也在不斷提高,生命美學可以說是“應運而生”,并因為時代的發(fā)展而嶄露頭角。1980年代是人們記憶中永遠激情四射的光輝歲月,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各種詩歌運動,中國搖滾樂的興起,思想界的浪潮總是伴隨著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波詭云譎而起伏不定,生命美學這一葉輕舟也這樣揚帆起航、劈波斬浪。如同中國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一樣,20世紀90年代才是宏圖大展之時,全面解決溫飽問題的中國人開始了意識上的自我覺醒,正如潘知常先生所期待的那樣,開始關注美,關注愛與自由。

        從1992年起,中國就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從此走上了快車道。市場經(jīng)濟不但改變了中國的生產(chǎn)方式,也極為深刻廣泛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背后的基本理念會催生自由、美和愛在中國人內(nèi)心的復蘇并成長。另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與傳統(tǒng)文化的碰撞引發(fā)各種社會問題也會產(chǎn)生新的美學需求。作為情本境界生命論的美學,生命美學奠基于“萬物一體仁愛”的生命哲學,它以“成人之美”和提升生命境界為主旨,正好契合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與原來的計劃經(jīng)濟相比,市場經(jīng)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分散化決策,分散化決策的前提則是理性人。作為對所有市場主體的人格化假設,理性人的核心觀點在于強調(diào)人的自利本性:人在本質(zhì)上是為自己的,正是千千萬萬個為自己的個人努力奮斗,才使得人類整體利益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無論個人還是企業(yè),作為市場主體,經(jīng)濟上要求獨立核算,必須自主經(jīng)營自負盈虧。長此以往,“個人意識”開始蘇醒,這就開始了潘知常先生所說的美學上的“個體的覺醒”。“個體的覺醒”意味著美學研究的邏輯前提的“覺醒”,這也是生命美學的立身之本?!坝X醒”的前提是獨立,個體獨立,是指的個體人在人格和生存能力上的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主決策,自己獨享成果的同時也獨力承擔后果。為此,他要學會把自己與別人區(qū)別開來,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也是“理性人”的核心主張)。另一方面,“理性人”要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必須“理性”地決策,那就是與他人合作,在專業(yè)化分工的框架內(nèi)交換,這就要尊重他人的利益,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重塑自我。

        市場經(jīng)濟把千千萬萬個素不相識的人調(diào)動起來,并沒有統(tǒng)一的龐大的中央機器來指揮,靠的是“看不見的手”引導大家通力合作。分工和交換都是一種合作。積極的合作會導致關懷,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愛。比如日本的企業(yè)制度,把東西方文化結合起來,融合東方傳統(tǒng)的仁愛思想和西方現(xiàn)代的管理技術,創(chuàng)建了著名的“日本企業(yè)三大神器”:“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和“企業(yè)內(nèi)工會制”。這樣的企業(yè)制度能有效避免勞資的直接沖突,增進員工之間和勞資之間的情感和認同,節(jié)約了大量的交易費用(摩擦成本)。

        早在1991年出版的《生命美學》之中,潘知常先生就提出了“帶著愛上路”的觀點,并且大聲疾呼:中國美學必須引入“愛的維度”,用愛來化解中國人的戾氣,改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拔冶仨氄f,講美學而不講‘愛,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八^審美活動,無非就是:為愛作證?!睈凼裁??我們都說是愛“人”,其實不只是愛“人”,更是愛人的“生命”。愛生命才是愛人的根本要義。因為生命至高無上,具有絕對的神圣性,它不可超越。“生命因為稟賦了象征著終極關懷的絕對之愛才有價值,這就是這個世界真實場景”“學會愛,參與愛,帶著愛上路,是審美活動的最后抉擇,也是這個世界的最后選擇!”[8]

        在隨后出版的《我愛故我在——生命美學的精神視界》一書中,潘知常把愛闡釋為終極關懷:終極關懷指向的是世間唯有人自身才去孜孜以求的問題,源于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需求,指向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例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以及“人類希望什么”“人類將走向何處”之類從“人是目的”出發(fā)而導致的意義困惑。這里的終極關懷,關鍵在“終極”,它不是來世的彼岸的許諾,而是今生今世的現(xiàn)實關愛,是以“愛”作為起點但也貫穿于整個生命旅程,直到生命終點的行為。而且,這種關懷是全息的、整體的。個人失愛,失去的是周圍相關人等的愛,相關人當然都有責任,因為他們沒有付出足夠的關懷。幾乎每一個作出過激行為的人,都是需要悲憫的失愛者。例如,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陪伴,就是需要關懷的失愛之人。生命美學,是深深扎根于人類心靈的美學。

        市場經(jīng)濟的邏輯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利他是手段,利己才是目標。正如張維迎教授總結的:一個人要想讓自己幸福,就必須首先要讓他人幸福??墒窃诂F(xiàn)實的復雜的市場競爭過程中,手段往往會背離目標,產(chǎn)生“異化”現(xiàn)象。加之我國當前法治建設的滯后,就會導致?lián)p人利己現(xiàn)象的大面積出現(xiàn),甚至產(chǎn)生很多“逆淘汰”現(xiàn)象,導致“劣幣驅(qū)逐良幣”,人們哀嘆“好人難做”,還會得出“越老實越吃虧”的結論。人們甚至質(zhì)疑市場經(jīng)濟,認為是市場經(jīng)濟本身帶壞并加劇了這種社會風氣。對此,潘知常先生在最近一次訪談中強調(diào):“愛是自由的覺醒的必然產(chǎn)物?!彼J為,自由的覺醒必然伴隨著愛的覺醒。人不應該是別人達到目的的手段,而永遠只是他自己的目的。因此,不允許自己被別人當作手段,也不允許把別人當作手段。真正的愛就是維護自由并且讓他人也自由。其實這樣的看法未免太理想化了。其實,市場經(jīng)濟最偉大而奇妙的地方就在于:通過交換與分工提供足夠的激勵,使利己和利他相容,使目標和手段真正做到有機統(tǒng)一。人,當然是自己的目的,但完全可以通過成為他人的手段而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專業(yè)化分工的奇妙之處:在“成人之美”的同時也“成己之美”,這就是“互利共贏”。市場經(jīng)濟原本就不是“零和博弈”,因為交換創(chuàng)造價值,分工提高效率。隨著市場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生命美學也必將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經(jīng)濟上的飛速發(fā)展使中國人迅速擺脫了幾千年來一直壓在自己身上的貧窮的桎梏,人們解決溫飽問題之后定然會有更高的追求,比如情感、精神和審美方面的。然而,舊有的以實踐美學為主導的中國美學還是停留在計劃經(jīng)濟和集體主義思維的基礎上,無法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審美需要。生命美學以愛為緯,以自由為經(jīng),以守護“自由存在”并追問“自由存在”作為自身的美學使命。在生命美學看來,審美活動是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需要,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根本需要的滿足。因此,生命美學開始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認同。

        尤其是,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要為世界展示一個“最美麗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而奮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奮斗目標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進一步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增加了“美麗”,明確將“美麗”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目標和標志之一,這是針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做出的新的部署安排。這樣就使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現(xiàn)代化建設目標有了更好的對接,中國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也更趨完美。

        這里的“美麗”,不僅僅是山青水秀風景好,雖然出發(fā)點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但更多也是從人文角度考慮的?!皭勖乐?,人皆有之”,但需要一系列的物質(zhì)前提。如今,我國已經(jīng)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xiàn)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意味著,人們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zhì)保障已經(jīng)基本具備。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既要創(chuàng)造更多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yōu)質(zhì)生態(tài)產(chǎn)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

        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不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將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fā)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維持其生命活動的需要,主要還是基本的生存資料的物質(zhì)需求;享受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對舒適與幸福生活的追求,這里面就包含了情感和精神上的需要,內(nèi)在地也包含了審美的需要。其實這與馬斯洛的理論并不矛盾,只是前者更細化。與“物質(zhì)文化需要”相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本身就包含了更高的物質(zhì)文化需要,但顯而易見地又不止這些。享受需要是人性中本能的自發(fā)的追求,是“酒神精神”一面的擴張,而發(fā)展需要則體現(xiàn)了人性中自覺的一面,可以理解為是“日神精神”的擴展。這兩種需要都屬于生命美學中“個體的覺醒”的范疇。

        事物的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認知也一直處于不停的變化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人生活必需品“四大件”的變遷。改革開放以前的“四大件”包括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和手表,又被形象地稱為“三轉一響”。到了20世紀80-90年代,“四大件”包括彩電、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而在21世紀初,“四大件”包括手機、電腦、汽車和房子。非常明顯,隨著物質(zhì)財富的日漸豐裕,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和生命質(zhì)量的關注一步一步地在提高。從“生存”處境到“生活”狀態(tài)到“生命”境界,從感官到心靈,不斷地在攀升。

        而且,“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從改革開放之初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其實根本原因也完全可以歸結為美學的缺位?,F(xiàn)在中國人普遍認識到生理、心理層面的滿足對于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性,但是在更高層面,大多數(shù)人還沒有意識到:美好生活最為根本的是要讓心靈得到“安頓”,要建設好我們的精神家園。這也是“帶著愛上路”的生命美學的價值所在。

        70年來,中國經(jīng)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站起來”的是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整體意義上的中國,而“個體的覺醒”還要等到“富起來”之后。從邏輯上說,“強起來”必然內(nèi)在地包括“愛起來”和“美起來”的要求。潘知常先生從2014年起就在許多場公開演講里不停地呼吁:“讓一部分人先愛起來”“讓一部分人先美起來”“讓一部分人先信仰起來”。由此,我們還要從“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進化到“美者優(yōu)存”的生命美學里來,“以美學精神,投身現(xiàn)實事業(yè)”。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70年又是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努力擺脫“挨打”“挨餓”和“挨罵”三個階段的過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們實現(xiàn)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初步擺脫了一百多年來被動挨打的局面。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又使中國人擺脫了挨餓受凍的落后局面。如今的偉大中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卻又面臨著“挨罵”的尷尬境地。一方面是國內(nèi)的“吃肉罵娘”現(xiàn)象,另一方面是國家間競爭以及文化差異帶來的困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作為社會主要矛盾的另一方,“不平衡不充分”其實是發(fā)展面臨的永恒問題,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可能被絕對地滿足。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

        如前所述,應對國家間的文化競爭,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力有不逮,而生命美學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命美學的思考、西方美學尤其是現(xiàn)當代美學、中國古代的美學傳統(tǒng)、中國百年來的生命美學探索以及中國當代的審美實踐這五方之間的積極對話與融會貫通,是在“五方”基礎之上的“接著講”[9]。生命美學上承明清的“萬物一體仁愛”的情本境界生命論,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的法蘭克福學派更是血脈相通。生命美學既彌補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整體上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不把人當人”的無主體缺陷,又擺脫了傳統(tǒng)文化結構上封閉的一元化狀態(tài),而且激活了被計劃經(jīng)濟淤塞的個人活力,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新時代美學,能夠更準確更自信地講好中國故事,應對西方文化的挑戰(zhàn)。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命質(zhì)量的審美提升。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困惑、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夢想……乃至“美好生活需要”的進入生命、喚醒生命、提升生命,都已經(jīng)在期待著美學、呼喚著美學。令人欣慰的是,生命美學,已經(jīng)整裝待發(fā)!

        三、一人培育、眾人澆灌的美學之花

        生命美學走到今天,其領軍者,潘知常先生當然功不可沒。在他的許多頭銜中我以為最恰當?shù)囊粋€就是“愛的布道者”。作為一個純粹的學者,他的世界里幾乎只有這三件事:讀書、寫作與演講。我曾經(jīng)形容他的日程“不是在演講,就是在去演講的路上”,而在路上,他的時間也是讀書寫作?!扒匀f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無論是當年的篳路藍縷,還是今天的“冠蓋滿京華”,他一如既往地腳踏實地,勉力耕耘,絲毫不見任何懈怠。他敏銳地抓住一切機會“讓一部分人先美(愛)起來”,在全國各地的許多高校、部門、企業(yè),都能見到他的身影,網(wǎng)絡上、各種電視媒體,乃至在聽書節(jié)目“喜馬拉雅”上都有了近10000000的粉絲??梢韵胍姡@樣的學者早就超脫了名韁利鎖,支撐他這樣辛苦奔波的,是愛,是信仰。正因為他這種宗教徒一般的狂熱,生命美學才能與時俱進,“野蠻生長”。

        潘知常先生先后出版了學術著作30多部,發(fā)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在他而言,追求自由是生命的最大意義,因此,實現(xiàn)自由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他早在1988年在《游心太玄——關于中國傳統(tǒng)美感心態(tài)的札記》一文里就提出了“美在境界”,1989年更正式提出了美是自由的境界:“因此,美便似乎不是自由的形式,不是自由的和諧,不是自由的創(chuàng)造,也不是自由的象征,而是自由的境界?!盵10]1991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生命美學》,其中更是用較長篇幅闡述了“美是自由的境界”,尤其是在1997年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詩與思的對話》一書之中,他這樣闡述到:“假如說,實踐活動實現(xiàn)的是自由的基礎,認識活動實現(xiàn)的是自由的手段,審美活動實現(xiàn)的則是自由本身,只是不是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而是理想的實現(xiàn)。進而言之,在對象方面,是實現(xiàn)為一種自由的境界?!盵11]2012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沒有美萬萬不能——美學導論》里,他所寫下的最后一章,就是“美在境界”,并直接提出了“審美對象涉及的不是世界,而是境界”的命題。無疑,這些論述都是要說明:人是有意義的存在,而境界是判別意義的多少和高下的標尺,因為人是以境界追求為目的生活在世界之中的,是境界性的存在。

        潘知常教授不僅在理論上孜孜以求,在實踐上也不遑多讓?!罢邊?、企業(yè)顧問、媒介軍師”這樣的頭銜說明,他把生命美學從理論上帶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來。蜚聲國內(nèi)外的民生新聞節(jié)目“1860新聞眼”“直播南京”“南京零距離”,都與他的參與策劃有關,南京的仙林大學城、河西新區(qū)的建設也凝聚了他的咨詢策劃的心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從事咨詢策劃實務時從不讓學生代勞,而是自始至終一概由自己親自動手。這在目前的眾多教授、博導“老板”中也是很鮮見的。不僅僅是南京本地,潘知常教授還為政府形象的塑造做過眾多很成功的策劃。南京市民們非常熟悉南京的市民精神:“開明開放、誠樸誠信、博愛博雅、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還有2003年“非典”時期南京市民抗擊非典時非常熟悉的著名口號:“非典終將倒下,城市精神永存”;以及2003年的“萬朵鮮花送雷鋒”活動等。這些,其實都是出自潘知常教授之手。

        2003年的“萬朵鮮花送雷鋒“的活動就是其中最成功的范例,并且成為了全國學雷鋒活動的一個典型。宣傳部門每年都要組織“學雷鋒”,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潘教授建議他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要計算投入產(chǎn)出”,要盡量少做或者不做“勞民傷財”的事情。宣傳部門的領導很開明,就讓潘教授負責策劃,他就出了“萬朵鮮花送雷鋒”這么一個主意。具體來說就是,在全市宣布,從2003年3月2號到4月2日,在每個區(qū)的“文明辦”都設二十四小時開通的熱線電話,任何人只要你見到了身邊的好人好事,都可以打電話推薦,經(jīng)過核實后,如果事實屬實的,就馬上派香車美女給對方送鮮花。宣傳部從廠家搞了幾輛贊助的車,裝成花車,找了幾個漂亮女孩,天天去送花。結果,送了一個月,南京人都很歡迎。市民最大的感受,就是覺得生活變得可愛了,南京變得可愛了。這正是潘教授所要的效果,因為他在講美學時經(jīng)常強調(diào),審美不是牛虻,而是蜜蜂,審美就是在生活里發(fā)現(xiàn)可愛的東西。潘知常教授經(jīng)常講,“確實,在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我們卻一定要‘常念一二。社會上固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總還有‘一二好的地方,因此我們要‘常念一二,并且要將它‘儲蓄起來,要儲蓄愛、儲蓄美、儲蓄光明,并且把它們發(fā)揚光大”。后來,這個策劃被中央“文明辦”作為成功策劃以文件附件的形式下發(fā)到全國,要求各地學習。

        不僅如此,潘知常教授還參與了南京的第一屆“世界歷史名城博覽會”的策劃,使得“世界歷史名城博覽會”成為樹立南京形象的一項重大活動。2004年潘知常教授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要把南京建設為“和平南京”,指出南京要左右開弓,要打兩張牌,一張牌是“文化”,一張牌是“和平”。現(xiàn)在,經(jīng)過他和其他人的共同努力,“文化南京”“和平南京”,已經(jīng)成為全市的共識[12]。更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0月底,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發(fā)布,南京入選世界文學之都。這不僅彌補了中國的空白,也對弘揚中國文化都將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意義。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借助生命美學的基本設想去剖析中國美學精神所置身的社會環(huán)境時,潘知常先生所提出的定律——“塔西佗陷阱”[,也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很大的反響。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的講話中也提到了“塔西佗陷阱”。隨之,國內(nèi)的許多媒體更是把“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并列,作為我們國家要避免墜入的三個“陷阱”,這無疑就使得 “塔西佗陷阱”成為網(wǎng)絡熱詞和各級領導干部與各界學者在講話與論著中經(jīng)常提及的關鍵詞。據(jù)米斯茹博士統(tǒng)計,在搜索引擎“百度”上輸入該詞,相關結果顯示約833000個(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在百度新聞的高級搜索上顯示標題中含有該詞的有711篇;在“人民網(wǎng)”有591篇有關“塔西佗陷阱”的頁面;“中國知網(wǎng)”為244條,其中不乏碩士論文和為數(shù)不少的核心期刊論文。據(jù)“超星發(fā)現(xiàn)”軟件統(tǒng)計,有關“塔西佗陷阱”這一名詞的研究論述主要涉及政治、法律等人文社會學科領域,并被廣泛運用于:“現(xiàn)代傳媒對社會群體的引導”“政府如何應對新媒體的傳播”以及“基層治理的困境”等方面。核心期刊論文的議題主要圍繞:“群體性事件”“地方政府”“歷史學家”“政府”“社會管理”“政府公信力”“突發(fā)事件”“信任”“自媒體”等展開。也因此,有媒體甚至把“塔西佗陷阱”稱之為“一個中國美學教授命名的西方政治學定律”。2017年6月8日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韓文秀在長安講壇上發(fā)表名為《“四個陷阱”的歷史經(jīng)驗與中國發(fā)展面臨的長期挑戰(zhàn)》的報告,他說:與其他幾大陷阱相比,“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等都有相應英文表述,都是西方人的發(fā)明。不同的是,“塔西佗陷阱”只有中文表述,外文中沒有對應的概念。因為它是中國人的發(fā)明。對此,韓文秀先生認為:“中國學者作出這種概括有其道理,具有原創(chuàng)性,開了風氣之先。

        生命美學發(fā)展至今,當然不是潘知常先生一個人的功勞。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早在1995年,閻國忠先生就在《走出古典——當代中國美學論爭述評》中給了生命美學以與實踐美學等其它美學主張同等的地位。接著,在《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閻國忠先生又發(fā)表了《關于審美活動——評實踐美學與生命美學的論爭》,再后來,在2001年6期的《鄭州大學學報》,閻國忠先生又發(fā)表了《何謂美學——100年來中國學者的追問》,不久,他又把這篇文章擴展成了一本專著:《美學建構中的嘗試與問題》,把生命美學與其他六種美學模式并列,作為20世紀中國美學探索的主要成就。

        王世德先生還曾經(jīng)力排眾議,全力支持他的碩士研究生封孝倫完成了自己的碩士學位論文《藝術是人類生命意識的表達》。王世德教授還熱情地為范藻教授的新著《叩問意義之門——生命美學論綱》寫了評論,而且明確表態(tài)說:“我贊同和欣賞新提出的生命美學觀這一美學思潮?!蓖跏赖陆淌趯τ谏缹W研究的支持還不僅僅是一時的,而是一貫的。2015年,他在《貴州大學學報》的第1期中,又發(fā)表了《喜讀封孝倫新著〈生命之思〉》。這一次,他仍舊明確表態(tài)說自己“很贊同生命美學論”。

        “時來天地皆同力”,不僅個人,這些年來許多機構和媒體不失時機地群策群力,舉行各種活動,集合了各地學人的努力,有效地推動了生命美學的發(fā)展。

        《光明日報》曾經(jīng)在1998與2000年兩次開設過生命美學的研究專欄,《學術月刊》在2002、2004、2014年也有過三次集中發(fā)表了三組關于生命美學的文章,劉再復、閻國忠、楊春時、張弘、林崗、潘知常、封孝倫、劉成紀、顏翔林、劉強、林早等均紛紛撰文參與。2015年,《貴州大學學報》也專門開設了生命美學的研究專欄。在2016年開設生命美學專欄的還有《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8年開設專欄的則有《美與時代》雜志,這無疑都是對于生命美學的呼應與支持。

        值得一提的還有《上海文化》,從2015年10期開始,它開辟了專門的關于信仰問題的討論專欄,在刊發(fā)潘知?!蹲屢徊糠秩嗽谥袊刃叛銎饋怼P于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一文的基礎上,發(fā)表了多篇討論文章。其中包括著名學者陳伯海的《“小康社會”與“信仰困局”——“讓一部分人在中國先信仰起來”之讀后感》、著名學者閻國忠的《關于信仰問題的提綱》、著名學者毛佩琦的《構建信仰,重建中華文化的主體性》等。

        2016年3月6日,由北京大學文化研究發(fā)展中心舉辦的“中國文化發(fā)展中的信仰建構”討論會,專門就潘知?!蹲屢徊糠秩嗽谥袊刃叛銎饋怼P于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一文展開討論,任登第、閻國忠、毛佩琦、宋澎、李景林、孟憲實、郭英劍、牛宏寶、劉成紀、摩羅、郭家宏、周易玄、王一、潘知常教授等出席。

        2016年 4月16日,“中國當代文化發(fā)展中的信仰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開幕,由上海社科院文學所、《學術月刊》編輯部、《上海文化》編輯部主辦。再次就潘知常《讓一部分人在中國先信仰起來——關于中國文化的“信仰困局”》一文引發(fā)的關于信仰問題的討論展開討論。陳伯海、高瑞泉、陳衛(wèi)平、李向平、李天綱、王杰、許明、毛時安、胡恵林、楊劍龍、王振復、陶飛亞、方漢文、包亞明、張曦、葉祝弟、潘知常教授等出席?!短剿髋c爭鳴》《思想界》《文匯報》《社會科學報》《文學報》《東方早報》也都與會共襄盛舉。

        2018年,《美與時代》編輯部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主編趙影又發(fā)起編選《生命美學:崛起的美學新學派》一書,并且熱情邀請潘知常共同主編、共襄盛舉。

        這本書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博納眾家,而沒有拘于狹隘的門派之見,入選的作者之間幾乎沒有什么派系上的關系。例如,生命美學的領軍人物潘知常是多年的博士生導師,早已桃李滿天下,但是在這本生命美學評論集中卻沒有他的任何一位弟子的文章入選,我不得不說:這真是學術界的一股清流,對得起美學這個學科。

        參考文獻:

        [1]范藻.生命美學:崛起的美學新學派[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6(1):32-38.

        [2]潘知常.回應李澤厚先生對于生命美學的質(zhì)疑(上篇)[EB/OL].[2019-10-08].https://mp.weixin.qq.com/s/rFu-WOZZ9dWkbs Q5FhE9kQ.

        [3]潘知常.回應李澤厚先生對于生命美學的質(zhì)疑(下篇)[EB/OL].[2019-10-09].https://mp.weixin.qq.com/s/2sLFdBg ZH5PNaVysFBsTVA.

        [4]潘知常.頭頂?shù)男强眨好缹W與終極關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55.

        [5]潘知常.我愛故我在:生命美學的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6]潘知常.沒有美萬萬不能——美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潘知常.生命美學:歸來仍舊少年[J].美與時代(下),2018(12):33-47.

        [8]潘知常.生命美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9]潘知常等.生命美學:崛起的美學新學派[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9.

        [10]潘知常.眾妙之門——中國美感心態(tài)的深層結構[M].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

        [11]潘知常.詩與思的對話[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2]施頡婧.潘知常:“高參”、“軍師”、“顧問”一肩挑[N].江蘇科技報,2007-01-13.

        作者簡介:姚克中,哈爾濱理工大學。

        編輯:宋國棟

        猜你喜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
        祖國(2016年20期)2016-12-12 18:52:55
        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考試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1:42:15
        試論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思想產(chǎn)生原因
        人間(2016年30期)2016-12-03 20:07:15
        評劇在京津冀三地文化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視域下的音樂生態(tài)環(huán)境現(xiàn)狀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5:28:06
        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芻論
        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8:20:38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德育中的意義初探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07:58
        建筑設計內(nèi)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8:58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av|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婷婷激情六月|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成年奭片免费观看视频天天看| 青青草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无吗一区二区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蜜桃视频| 免费在线黄色电影| 国产播放隔着超薄丝袜进入|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www国产无套内射com|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古装片|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有| 亚洲人妻有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aaaaaaa片 | 强行无套内谢大学生初次|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美女精品一区 | 国产人妻熟女呻吟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秋霞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小说| 99在线视频精品费观看视|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大道道久久综合av| 无套内内射视频网站|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美女草逼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免费看国产成年无码av| 一区二区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五十路人妻在线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