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廣
2020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我們的正常生活。停工、停學,在生活出現前所未有的改變之后,教育也面臨著改變。教育的本質是激發(fā)喚醒與促進生長,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成長需要生根發(fā)芽,此為喚醒與激發(fā)本能;成長需要過程,此為靜待花開。成長過程中會遇有偶爾諸如氣候、環(huán)境、營養(yǎng)等變化的影響,只激發(fā)其內心本能與等待不是教育的全面,它需要是個性地幫扶與糾偏,促其改變并自主向上生長。如當下學生防疫居家學習,學校為學生成長改變做了什么,不只是喚醒其自我能力,更不是靜待花開,而是提供幫,以適應新情境、學習新技能,促進生長。
疫情期間,北京師范大學密云實驗中學依據市、區(qū)教委的要求,積極探索,確定五個“變”,五個“不變”。以此實現科學、精細的管理,以及對學生教學的有效分層分類、精準輔導,彌補線上教學的短板。課堂從以學習者為中心到以學習為中心,采取混合式教學,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在線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緩解了學生停課期間的學習焦慮。
授課方式改變,學科素養(yǎng)落實不變
從線下到線上的學習,授課方式是最大的變化。線上教學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老師熱衷當主播只管教,對學生學沒學、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關注少。因此,如何關注學生線上學習的實際獲得是學校教學管理與評價的關鍵。為此學校探索出了“25十15十5”的線上教學方式:25分鐘線上學習時間,教師少講精講,學生多展示交流;15分鐘線下練習鞏固;5分鐘反饋。同時,為了避免影響學生視力和注意力,線上學習的課間休息時間由原來的10分鐘變成了20分鐘,時間寬裕了,學生可以跟著學校體育老師制作的健身操進行簡單的室內鍛煉。
此外,針對性輔導和答疑的時間是比較靈活的,老師每天線上課時少了,但備課、輔導答疑時間加長了。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鞏固練習后,發(fā)到QQ群中,老師通過微信給予反饋,對于錯誤率比較高的問題,進行精準輔導;對于偏科薄弱和學有余力的學生,學校鼓勵他們主動找教師單獨約見,進行一對一、一對二針對性強基、補短、提優(yōu)。
線上教學的本質是導學與助學。導學關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助學則幫助學生疏解學習卡點、堵點,破解學習難點,強化學習重點,解決學生學習的困惑和疑點。導學的方向,助學的目標是核心素養(yǎng)下學科素養(yǎng)的落實,這是我們依然重點內化外顯的原動力。授課方式發(fā)生變化,提供適應當前學習形勢,學生主體的供給側的輸出?!安蛔儭钡氖菍W習目標,學生通過學習具有學科思維去看這個世界。
老師身份改變,學生身份不變
教學方式的改變,讓老師化身成了主播。老師們自己戲稱是“十八線主播”,但老師們線上教學水平可并非“十八線”。對于線上“主播”必備的教學技能,教師必須掌握,這不僅是當前應對疫情的需要,而且也是個人業(yè)務提升的需要。學校的老師大多數都沒有做過“主播”經驗,為保證效果,線上教學之前必須接受軟件操作的培訓,合格后方能在網上露面。為此,學校沒有絲毫的含糊,對老師的“主播”技能培訓下足了功夫。如今所有的一線老師都已經接受了自己“主播”的身份,更能熟練地成為了課堂“主播”。
教師參與者的身份不變,教學理念不變,讓學生從單一化理解走向全局性理解,為未來而學;為理解“事實——概念——主題——原理、規(guī)律——理論”而學;為“環(huán)境層、行為/行動層、能力層、價值觀層、角色層、愿景層”的認知邏輯升級而學;為“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和哲學視角”的思維模型層次升級而學。
“主播”是笑言,但老師們的付出卻真摯無比,備課、學技能、提升授課效率,擔著“主播”的名,不變的是老師“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心。
學習模式改變,學生主體不變
一是自學重于教學。老師們在組織本班學生居家學習時,必須考慮到學生居家學習的特點。教師在精心準備自己的教學視頻的同時,更應拿出更多的時間來指導學生自學。二是組織重于上課。在指導學生居家學習方面,與其說教師要在如何上好課上下功夫,不如說更多地要在如何調動學生居家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三是交流重于作業(yè)。一方面,教師應該更加注意精選作業(yè),為不同的學生、至少為不同學習水平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更有針對性的作業(yè);另一方面,要適當減少學生作業(yè)的量,增加學生基于自學、觀看教學視頻和適量作業(yè)之后的學習成果的交流活動,讓學生通過交流分享學習成果、鍛煉學生的思維、表達和促進知識結構化的能力。四是反饋重于評價。通過矯正性反饋教學,提高學生居家學習的效率,鞏固學生居家學習的成果。為增強學生線上學習的實效性,學校推出了“自主學習任務群+資源包”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帶著興趣,帶著任務,自主地學。
學習是為了明智,是為了更好的指引自己的生活。設計出貼近學生、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任務群,就可以把線上學習、線下自主學習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突出學生“學習者”主體位置,不變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加速學生社會化過程。
“自主學習任務群”是任課老師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基于單元、任務、情境設計的,它類似于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老師課前發(fā)給學生的導學案。與導學案不同的是,其前置性、任務驅動性、興趣性更強,在QQ群里發(fā)布系列學習任務,長短結合。有短期任務,如在每一節(jié)課中,讓學生來分組展示各自的學習完成情況;也有長期任務,如一周或兩周布置一個學習任務,如高二語文組設計的通過角色扮演,配音合作,鼓勵家長與學生共閱讀,共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一位學生的家長平時由于沒有和孩子在一起的親子共情時間和機會,學生從心里也并未發(fā)現父親的特別之處。但是通過親子閱讀,孩子驚訝父親對《紅巖》的熟悉和理解,父親的形象立刻立體、偉岸了起來,從“相望兩相厭”到“相互欣賞”,增進家庭親情。再如高二英語組圍繞疫情,設計“防疫”為主題的英文手抄報,向外國朋友介紹學生身邊的抗疫情況;開展自主配音或朗讀活動,注重聽說讀寫,養(yǎng)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資源包”可以是老師提前錄制的微課,也可以是從網上下載或剪輯的小視頻。資源包其中一項就是10分鐘的微課,老師把教學中一個核心知識內容錄成微課發(fā)給學生,讓學生提前學習一遍。即便學生不懂,但存在手機里,隨時可以回看。比如高二化學組積極探索,注重趣味性提升和情境創(chuàng)設,親自動手做化學實驗,將課堂核心知識精編到微課內,并通過視頻模式發(fā)送給學生,學生可以在線下反復收看,以突破重難點知識,解決了學生們不能親自到實驗室來揭秘化學的遺憾。
為了覆蓋不同層次、不同專長的學生需要,“自主學習任務群+資源包”包羅萬象。勞動技能教育,讓學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進行學習和展示烹飪、插花、剪紙、折紙、手動編織等方面的技能;生命教育,引導生物、化學老師做了關于疫情的研究,歷史老師做了向歷史“求醫(yī)問藥”的歷史探究,教育學生敬畏生命。
學習模式的變化,更加突出學生自主的主體,探索“成長”“生命”“生活”的“初心”,教育本質沒有變化,歷久彌新。
“云端”的會,不變的“情”
聽說過“云計算”“云科技”,但聽說過“云班會”與“云家訪”么?這不,因疫情的原因,學校改變的不僅僅是授課方式,連班會和家訪都改成“云”了。顧明遠先生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家訪和班會方式改變了,但是教師對“學生”成長的助力、關切,與家長一起期望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行為的遠方始終如一。
這場戰(zhàn)“疫”,對每個人來說是一種經歷,在其中豐富自己的閱歷,增長見識,引發(fā)思考。世界各國所呈現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構成的眾生百態(tài),人性的多樣性以及多元的人生價值取向,都是難得一遇的課程,從中深刻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黨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卑微、光輝與偉大、堅韌與執(zhí)著。理解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提高生命質量之間的關系,了解防控期間和返程復工返學高峰中可能造成的感染規(guī)避,進而掌握流行性傳染疾病防控知識和自我防護技能,在教師指導下應用所學知識,探究疫情中的熱點問題,提高對生物和生命的認識。通過抗擊疫情“逆行者”的感人事例,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些正是通過“云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系家國”“關愛生命”教育的好契機。
“云家訪”是在學生居家學習期間,通過家校溝通和共育合力,讓學校教育通過家庭教育更好發(fā)揮促進作用。內容包括學生居家身心狀況、學習效果,也包括引導學生與家長一起探討在疫情中展現出的人生選擇,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霸萍以L”與真正到學生家里家訪不同的是充分利用老師和家長的空余時間,在線上進行溝通的一種家訪方式。與傳統(tǒng)家訪方式相比,云家訪是非常便利的,老師們不必擔心堵車,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不僅如此,以往家訪,面對老師的到來,家長總是過于緊張,家訪效果未必圓滿。這一次通過網絡溝通,家長的心理負擔反而少了很多,再加上這種方式確實高效便捷,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
“云端”把我們“成長共同體”繼續(xù)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小家”圍繞著“大家”,通過行動,為國家的發(fā)展助力。
工作內容改變,工作愿景不變
學生居家學習,學校內年級干事參與線上教學管理,但餐廳廚工、宿舍管理教師、后勤服務人員等員工當服務對象不在校內的時候干什么? 學校需要組織起來安排必要的有價值的活動。學校能夠自始至終尊重員工,把人放在第一位,我們希望通過溝通交流,能夠提高老師們工作的滿意度。更重要的是不僅讓他們從情感上得到滿足,還要提高組織的學習力。加拿大一位著名學者富蘭說,在學校當中要建立專業(yè)學習的共同體。學習共同體,是為了幫助我們所服務的學生取得更好的學業(yè)成就,在持續(xù)進行的探索和行動研究的過程當中開展的合作活動。我希望能在學校中建立若干不同的小共同體,進而形成一個更系統(tǒng)的專業(yè)學習共同體,提升老師的專業(yè)水平。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老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對學校的滿意度。要做到這些有五個非常核心的關鍵要素——專業(yè)的領導力、共同的價值觀、合作性學習、支持性條件、實踐的共享,最終形成專業(yè)學習的共同體。一是專業(yè)素養(yǎng)學習培訓,如教育法規(guī)、服務質量標準、部門專業(yè)技能等,通過自主學習和測試,提升員工的專業(yè)素養(yǎng)。二是學校衛(wèi)生清理,對學生教室、餐廳、宿舍、校園各個地段逐一整理,把平時學生自主管理的環(huán)衛(wèi)工作擔負起來。三是綠化美化校園,疫情期間恰值春季,是校園綠化好時節(jié)。學校將這些教師組織起來,對學校綠地剪枝,補栽補種,拔草澆水,校園在教師們的辛勤勞動下更綠更美了。教師們在新的工作團隊中、新的工作環(huán)境中展現出新的價值,互相交流著新工作的經驗與情感,其樂融融。勞動之余在花樹下、綠草坪上拍照,記錄下一個個精美瞬間,每時每刻都在起著凝聚團隊的作用,體現著建設“學生向往、教師幸福的家園學園樂園”的學校愿景。
《易經》有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簡單五個“變”,五個“不變”,不僅實現了積極應對疫情,也為停學之下的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道路。五個“變”是化相,用心教育是本相,追求教育“本真”的心甘之如飴,始終如一,以不變應萬變,不負韶華。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密云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