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圣
《山海經·海內東經》云:雷澤里有雷神,龍身人頭,常自己敲打自己的肚子。有人說每當它敲打肚子就會放出響雷來,先民因此將它奉為雷神和音樂之神?!渡胶=洝ご蠡臇|經》也記下這樣一段關于鼓的故事:東海有一座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出現一頭怪獸,形狀像牛,沒有毛和角,只有一只腳,進出水時會產生風雨,光像日月一樣明亮,聲音像打雷一樣,它的名字稱為“夔(音讀:葵)”。夔是遠古傳說中的雷神、音樂之神;同時也是傳說中,上古黃帝時代掌管音樂的樂官。后來黃帝得到夔之后,便用它的皮制成鼓,再拿雷獸(即雷神)的骨頭做鼓槌來敲打這鼓,發(fā)出的響聲可傳達五百里,天下因此太平。這種鼓在歷史文獻中稱為“鼉(音讀:駝)鼓”。
世上可能沒有像故事中“夔”這種怪獸,但是當時人們已經利用“夔”皮來蒙鼓了,夔皮,就是“夔龍”皮,也就是“揚子江鱷”的皮。山西襄汾縣陶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晚期遺址出土的一具鼉鼓,鼓腔內就有散落的鱷魚甲皮。由此可知,鼓類打擊樂器是我國遠古先民最早使用的樂器之一。
有鼓,就有制鼓人?,F代的鼓,不像遠古時代那樣,使用鱷魚的皮,而是使用水牛皮,并且品類更加繁多,甚至可以量身定做了。
在漳州,說到蔡志強,也許很多人不認識,但說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族樂器制作技藝(漳州蔡福美傳統(tǒng)制鼓技藝),大家就有所耳聞了,他就是這一技藝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漳州蔡福美傳統(tǒng)制鼓技藝,傳承至今200多年,家族相傳歷經十三代,蔡志強是第十三代傳人之一。1977年開始,他跟隨祖父蔡龍?zhí)秾W習傳統(tǒng)制鼓技藝,熟練掌握了鼓身、鼓皮、蒙鼓的全部制作技藝,能靈活使用魯班鋸、魯班尺、平刀、木屐刨刀、鼓鉗等制鼓工具。一直以來,蔡志強始終堅持“90年后聲音不變”的制鼓目標和以水牛皮做鼓皮的傳統(tǒng),能夠制作大鼓、定音缸鼓、排鼓、板鼓、腰鼓、廟鼓、獅鼓、龍船鼓、劇鼓、紅鼓、小潮鼓、宋江鼓、法鼓、扇鼓等多個品種60多個規(guī)格,做工精細、鼓聲純正、美觀耐用。
蔡志強有想法、會創(chuàng)新,還打破傳統(tǒng),毫無保留向黃永杰、張芳城、蔡志平、林志勇、張龍海、葉宗平等志同道合者傳授鼓皮削制、古法繃鼓和鼓身制作技藝,為蔡福美傳統(tǒng)制鼓技藝的傳承和弘揚作貢獻。
鼓,古老的民族禮器、重器、樂器,是中華無數璀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昭示著力量、穩(wěn)定、剛毅與正義,鼓聲一響,它那鏗鏘之聲,朗朗正氣,連綿不絕。
說到鼓,以前的老人們常說,漳州城內有家遠近聞名的“蔡福美鼓鋪”。據說,福建省各寺廟使用的鼓,八成以上都是這里制作的,在福建、廣東、臺灣及東南亞一帶享有很高的聲譽。已故的蔡龍?zhí)独纤嚾伺c他的祖輩,在海峽兩岸制鼓界頗有名氣,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一帶享有“鼓神仙”之雅稱。
“蔡福美鼓鋪”就在漳州市區(qū)老街青年路。青年路,南北走向,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設街,商賈云集,商業(yè)興達。清乾隆年間,青年路是城內27條街之一,古時是府署、縣衙、總鎮(zhèn)往來必經的官道。鼓鋪屬竹竿型古老大厝,鋪內兩側擺放著大小規(guī)格不同、形狀用途各異的鼓,所制的鼓除了鼓面大小不同,連聲音也分高低。出廠時,“蔡福美”三字印在每只皮鼓上,方便海內外顧客辨識。掌門人蔡志強說起鼓鋪的歷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蔡福美鼓鋪創(chuàng)于清乾隆年間,子孫相傳已十多代。蔡家鼓早在清代中葉就暢銷閩、粵、臺?!?/p>
蔡福美鼓鋪創(chuàng)立于清乾隆初年(1740年左右),最初在龍溪縣(今薌城區(qū)馬公廟一帶)以制斗(15市斤圓斗)聞名。清光緒年間,為了拓展業(yè)務,蔡家子弟蔡心匏只身來到臺灣另開一家鼓鋪,按蔡家祖?zhèn)鞯墓に嚿a和經營,并掛上蔡福美商號。后來,蔡心匏在臺灣成家立業(yè),但他不忘祖訓,將制鼓技術傳給后代。但由于種種原因,臺灣蔡福美鼓鋪(正福美行)逐漸消失,最終與祖國大陸的漳州蔡福美鼓鋪失去聯(lián)系。
據臺北師范學院音樂研究所資料證實,臺灣制鼓業(yè)擁有兩大傳承脈絡,其中之一是以蔡心匏為首的漳州派系統(tǒng)。而在臺灣制鼓業(yè)被俗稱為“媳婦師”的蔡心匏正是漳州蔡福美鼓鋪第十三代傳人蔡志強的叔公祖。據調查,蔡家制鼓工藝在臺灣由如今頗具名氣的“響仁和鐘鼓廠”傳承。“響仁和”的創(chuàng)辦人王阿涂30歲時,在臺北縣遇見老師傅蔡心匏。由于他精通音律與伴奏的音樂質感,又天性聰穎,很快學會了制鼓方法,還進行改良,產量因此提高許多。王阿涂已去世多年,但他制作的產品仍被廣泛地使用。
新中國成立后,漳州蔡福美鼓鋪也經歷了和許多老字號相同的命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時,鼓鋪參加了漳州樂器社,仍使用蔡福美商標。1980年改革開放后,已是古稀之年的蔡福美鼓鋪第十一代掌門人蔡龍?zhí)稙橹卣褡鏄I(yè),帶著自己的兒子蔡文通,孫子蔡志強、蔡志雄,在青年路自家房子重新掛起蔡福美招牌做起鼓來,為自己的鼓鋪注冊了“蔡福美”商標,以保護和弘揚祖業(yè)。
2003年,蔡文通的兩個兒子在薌城區(qū)石亭鎮(zhèn)買了一塊十多畝的土地,建了廠房,成立蔡福美工藝品有限公司。大兒子蔡志強主管銷售,小兒子蔡志雄主管生產。公司由蔡福美現任的第十三代蔡志強掌門。曾經令老街人聽了一輩子的咚咚鼓聲,隨著年輕一代的開疆拓土,如今,公司每年都有幾千只皮鼓遠銷東南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產品從直徑2.8米的巨鼓到3厘米的“迷你”鼓均有生產。
走進展廳,中間有一面制于1908年的龍船鼓,這是蔡福美鼓鋪第十代掌門人蔡寬裕先生的作品。當年,蔡寬裕以一生的辛苦取得了閩南“制鼓師公”的雅號,也以此養(yǎng)育了家中大大小小的孩子。
好的技藝還要有好的心態(tài),慢工出細活。蔡氏制鼓工藝極為獨特,祖上留下來做鼓的工序有30多道,一些做鼓工序需要非常熟練高超的技巧。迄今為止,蔡福美皮鼓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關都嚴格按照祖上規(guī)定精心制作。
比如,鼓身要以百年松木、杉木為首選材料,按照所需的鼓面直徑大小取材,尺身小的鼓,往往可以用原木直接鑿成鼓桶,共鳴效果很好;如果是鼓面較大的鼓桶,則先將木片加工成為內圓斜小、外寬較大的彎木,然后用剩余的碎牛皮熬成水牛膠,以完成鼓身的粘貼,再由幾個制鼓師傅合力扎成圓桶。這種扎桶的方法,自古便流傳下來,不用一根釘子,就可以扎成密不通風沒有縫隙的鼓桶了。
在鼓膜的制作上,蔡福美鼓鋪的師傅們經長期研制對比,確認南方水牛皮特有的韌性最適合。制皮師傅將收購回來的牛皮攤在地上,根據所需鼓皮的尺寸大小剪裁,再將牛皮浸在滾燙的熱水中浸泡,撈出來放入冷水中,便于剔除牛毛。
一只鼓的好壞,通常在處理牛皮時就已決定了。生牛皮里面有一層厚厚的脂肪,要進行削脂,牛皮要削得均勻,而且厚度要在1厘米左右,中間薄而四周厚,音色才會準確。制鼓師傅削牛皮的手法看似簡單,卻要靠累積幾十年的功夫,如果是新手削得厚薄不一,鼓皮很容易破掉,用不了多久。牛皮削好得趁濕在鼓邊上用鐵制的副眼打洞,以便串上麻繩在鼓桶上絞緊,待完全曬干透之后,鼓膜才算完成。
蒙鼓也叫繃鼓、套皮,繃得好,鼓才能打得響。制鼓師傅將曬干的鼓皮用釘錘將原來的洞眼變大,以便串上麻繩、短棍。將鼓膜繃緊的同時,制鼓師傅不時用鼓槌槌打鼓面,或者用水使牛皮軟化,使干硬的鼓膜變松弛柔韌,同時也繃得更密實。有時一些較大的鼓,還要制鼓師傅爬到鼓面上跳鼓,用腳的力道及全身的力量使鼓面更柔韌,往往耗時好幾個鐘頭。
繃鼓完成后,在鼓面拓上“蔡福美”的廠號,裝上銅釘裝飾,鼓的制作就算完成了。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由《周易》“鼓之舞之以盡神”的記述可知,早在商周時代不僅出現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與舞相結合的樂舞形式,已成為鼓舞、激勵人們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
蔡福美是一個文化符號,是一種精神象征。鼓聲宏闊聲綿延,穿越百年月光,踩著新時代的鼓點,這家漳州的百年老字號正向著新目標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