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皮”是指一件事情出了問題,幾個人來回推脫責(zé)任。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扯皮”的解釋為:無原則地爭論;對該處理的事情互相推諉。如:經(jīng)常扯皮會傷感情;沒完沒了地扯皮,把事情都耽誤了。不過從字面上來看,你會疑惑,究竟是誰在扯,扯的又是什么皮呢?
其實,“扯皮”原是制鼓時的一個行業(yè)用語。
鼓在古代被視為神器,用途廣泛,音樂、戲曲、社火、報時、作戰(zhàn)、各種慶典都離不開它。舊時除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銅鼓、木鼓外,制鼓都離不開框架和皮張。鼓框多用木、竹和銅制作,鼓皮多用獸皮和蛇皮,其中以牛、豬、羊皮最佳。
制鼓有一道工序尤為重要,這就是釘鼓皮。一般大鼓、中鼓的鼓皮要多名助手參與才能完成。釘皮時,先將泡軟的皮張緊緊蒙在框架上,再由助手用力下拽,以便師傅釘釘。這里的鼓釘是一種特制的大蓋釘,既能釘牢鼓皮,又作裝飾之用。
此時,每釘一釘,師傅要喊一聲“扯”,提醒助手扯緊皮張,增強(qiáng)張力,防止皮張松弛。鼓皮扯得越緊,做出的鼓面敲起來聲音才越清脆。如此下去,直到環(huán)繞一周全部釘完,所以也稱這道工序為扯皮釘釘?!俺镀ぁ币辉~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