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
傍晚的古城和白天一樣富有活力,一縷路燈映照在瓦房屋頂,夕陽被拉扯成一線橙色流轉(zhuǎn)的天空,歷史就是這樣一天一天的新陳代謝,古城的生命也如此流逝了千年。慢悠悠地走在漳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一抬頭就會遇到一位鄉(xiāng)賢,一跨步就有一個傳說,古風古韻在心頭蕩漾。這里是富有歷史悠久的海濱鄒魯文明,民風淳樸萬世流傳。路邊老大伯在喝茶,我湊上前去,他熱情地請我喝茶,我聽他講古,度過一個愉悅悠閑的下午。
讀師范的時候,我第一次走進古城。那一次,我在古城迷了路。其實,古城的幾條街是很好記的:修文西路,香港路,臺灣路,北京路,青年路,芳華路等等。修文西路立著一座高闊的文廟,這是漳州古城里現(xiàn)存的最大建筑。漳州人經(jīng)常會帶著孩子來這里朝拜孔夫子:小學一年級剛?cè)雽W要來,孩童啟蒙多么重要;中考時要來,高考時要來,虔誠朝著慈祥的孔夫子石像朝拜,渴望從圣賢身上沾得一絲智慧的恩澤。文廟重檐歇山頂下立著六條五爪龍柱,用料之巨尤為可觀,比起滿工滿彩的民間祠廟,作為古代政治與學術(shù)中心代表的文廟更偏樸素宏大。漳州府文廟依造閩南沿海建筑風格,上木下石。大成殿內(nèi)的天花板上還殘存有舊時的彩繪,依稀可以判斷出來是背著書的龜和龍鳳團鶴一類。大成殿旁有個清涼透風的小小的國學講堂,經(jīng)常會飄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朗朗讀書聲,偶爾也會教唱紅歌。坐在古樸的木桌椅上,感覺好像回到了小學時光。
文廟口是新挖的泮池,水池的欄桿上嵌著幾片舊的石雕版,是孔夫子騎馬春游的畫面,視野非常寬闊。文廟外面有兩個古老的石牌坊,“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看到這兩座石牌坊讓人對孔夫子肅然起敬。德配天地,孔子當?shù)闷疬@個評價。“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是頌揚孔子的道和德。德配天地,是說孔子的德與天相齊;道冠古今,是說孔子的道天下第一??鬃优囵B(yǎng)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為中華民族培育了讀書種子、人才種子,桃李滿天下;孔子贊易、序書、刪詩、定禮、正樂、作《春秋》,后人奉為“六經(jīng)”的六部重要經(jīng)典都與孔子有關系,或是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或是經(jīng)過孔子的注釋,而《春秋》一書是孔子親筆所寫,這些經(jīng)典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根和源。《周禮》曰:“德行,內(nèi)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钡朗亲匀环▌t,德是人間法則,孔子可謂盡得天地精華也。
十幾歲時,我對“道冠古今”有誤解,以為眼前這條平常無奇的青石板路是天下第一大道,心想這口氣也未免太大,此條青石板路若說是漳州城第一大道尚且說得過去,若說是“道冠古今”未免太過于夸大其詞。原來此道非彼道。這里的道,指的是認識萬物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道”,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或者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懵懵懂懂過了幾十年,今始聞道矣!
漳州古城入選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老街區(qū)、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臺僑緣,特色極為鮮明。古城文物古跡眾多,現(xiàn)有文廟大成殿、明代石牌坊、林氏宗祠(比干廟)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福建臨時省委舊址、簡大獅避難處以及府衙舊址、侍王府、東西橋亭及宋濠等14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世界最小的空中廟宇——伽藍廟,以及現(xiàn)代作家楊騷故居、教堂和僑村等古街特色建筑等。走在古城中,是在觸摸漳州歷史的肌理。最能夠代表古城榮光的莫過于香港路的三世宰貳坊和尚書探花坊,他們的主人達到了漳州古代知識分子的榮耀巔峰,也就成為了漳州古城的標志。香港路是漳州古城雙門頂?shù)乃?,現(xiàn)在路兩旁是兩排騎樓,這兩座明代的古牌石坊石工極為精湛,尤其是三世宰貳坊上力扛垂拱的力士栩栩如生。遙想當年的尚書大人林士章,應該吃過香港路美味的蓮子圓吧?紅糖水里的蓮子圓一小個 連著一小個,甜潤爽滑。那蓮子圓,很Q很美味,一點都不粘牙,絲絲甜在口腔里回旋。加了各種料的蓮子圓有一種搭配的美感,蓮子圓取悅味蕾猶如一場優(yōu)美的舞蹈。蓮子圓徜徉在甜湯中,吸吮入嘴,輕柔撫觸舌尖,像舌頭之外另一個舌頭。每一顆蓮子圓溜進嘴里時,像舌尖上的一場優(yōu)美的舞蹈,又像一次甜蜜的親吻。
隨意走到臺灣路,可以看到鱗次櫛比的商鋪,騎樓式的店面,與中西合并風格的建筑風格,形成了一種樓下做生意、樓上消閑的騎樓景觀。這時,你會有些恍惚,仿佛走進了民國。兩側(cè)保書局、牙醫(yī)館、鞋行的商號招牌大都保留完整,雖然商務印書局的伙計已無蹤影,但通過舊時遺存的商號,仍然可以想象出當年街上的繁華景象。而最有意思的是以灰塑為主的外立面裝飾,西式結(jié)構(gòu)搭配中式圖騰,最華麗的當屬位于天益壽藥店旁的一面門頭灰塑,中間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小男孩,上面飛旋著雄鷹,兩側(cè)分布著天馬與雄獅,一派欣欣向榮新生活的模樣。街道兩旁的房子曾在民國時期陳炯明主政漳州時曾作為“迎賓旅館”接待來賓,因為精心修葺,保存完好,似乎還可以看見賓朋滿座、迎來送往的繁華……
臨近臺灣路不遠便是漳州舊時府埕的所在,閩南的埕即大厝前的空地,現(xiàn)在是漳州老城區(qū)里老人家的聚集點,埕中樹蔭遍地,老人們在茶座中泡茶聊天,卷一根土制手卷煙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偷得浮生半日閑。邊上就是中山公園,是陳炯明進駐漳州時期所建,記錄著陳炯明與孫中山先生的恩怨,原名漳州第一公園,為舊時漳州府衙的所在,宋代理學大師朱嘉任漳州知州時曾在這里辦過公,還留下過有關七星池里擲筆止蛙聲的美麗傳說。公園里除了標配的孫中山像以外,還有陳炯明和何應欽所題字的中山公園紀念亭,與孫中山、陳炯明、章太炎、胡漢民所題寫的閩南護法區(qū)紀念碑,還有利用寺廟所拆下的龍柱建的龍柱亭,其龍柱亭中本來是為陳炯明治漳的頌德碑,后來何應欽攻克漳州后,換上了孫中山的《建國大綱》。昔日的政客如走馬燈換大浪淘沙,唯留下古老的公園作為歷史的見證。老人換了一撥又一撥,一切仍然那樣寧靜安詳,淡定從容。
漫步在古城,古老的氣息撲面而來。綠樹掩映下的古厝寧靜安詳,洋溢著家園的溫厚,是鄉(xiāng)音的一種節(jié)奏?;液谏耐咂瑠A雜些許碧綠的苔痕,記載著斑駁的歷史??諝鉂駶?,燕子在梁間呢喃,厝前的老榕樹像長滿胡須的老爺爺,孩子們在樹下嬉戲,白鷺在水面上飛翔,裊裊炊煙里時光漸行漸遠。老街的每一座古厝里,都有一個慈祥的阿嬤。兒時的阿嬤,是一個親切的存在,會在母親看不見的時候偷偷塞幾顆糖給你,會在母親生氣打你時舉起雙手將你護在身后,會在你熟睡時細細端詳你的小臉……逢年過節(jié),阿嬤會拿著一把木制的尺子,裁量棉布,給你做一身新衣裳。阿嬤的家,是閩南一帶的傳統(tǒng)民居,打開古厝大門,也就打開了一扇記憶遙遠卻充滿溫暖的大門。古厝建筑以磚木為主,除了一塊塊的紅磚,就是屋頂和屋內(nèi)的木件了,屋頂有斗拱雀替,屋內(nèi)有門窗桌椅。富貴人家會在木件上雕花描金,普通人家也會簡單刻上幾筆營造線條之美。木件上的雕花與刻字,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或是高中狀元、或是福如東海、歲歲平安。從這些木件中,可以饒有趣味地揣測古厝主人的身份、職業(yè)、地位等等。 隨意走進一間古厝,古箱的四個箱角,刻有文字:榮歸漳浦富貴家,箱中滿積金珠寶??梢酝茰y木箱主人年輕時出外打拼,成功后返回家鄉(xiāng)。紅底描金的斗,外觀十分喜慶,或許這里是你的阿公與阿嬤成親時的新房?對于不同官階、身份的人來說,家門口“門當”與“戶對”的規(guī)格都有著不同制式的要求,傳統(tǒng)婚姻中的門當戶對就由此發(fā)展而來。阿公與阿嬤成親時,想必也是門當戶對吧!走進古厝,可以重溫兒時與阿嬤的那些平凡日子。桌上的三層木籃勾起了你美好的童年回憶,每天中午,阿嬤總是在廚房煮好飯菜裝到籃子里,一手提著木籃,一手牽著你走到店里,送飯給阿公吃。難忘阿嬤慈祥的話語,難忘阿嬤催眠的童謠……
古厝有好些年歷史了, 綠色琉璃窗古香古色,門窗墨跡斑駁,梁柱上鎏金木雕早已褪色,褪不盡的是那悠悠的文化氣息。雕梁畫棟,讀不透歷史古香古色。鐫花刻鳥,綴不盡曾經(jīng)山水雋永。磚石浮雕,刻不完淵源風采。散不盡的藝術(shù)氣息,觸摸著歷史起伏的脈搏。有的經(jīng)年失修,大人經(jīng)常會告誡孩子,別去那邊玩,危險。孩子們便常常望著與自家僅一墻之隔的空曠的古厝發(fā)呆: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玩跳格子呢。房子后面有一棵高高的楊桃樹,碧綠碧綠的,讓人垂涎。孩子們可以在晚上斜躺在高高的屋檐,細數(shù)漫天繁星。在所有的古厝中,最吸引我的當屬香港路的楊騷故居。楊騷是二十世紀初葉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天空里一顆璀璨的星星,他執(zhí)著地進行革命文學的創(chuàng)作,充滿深情的《福建三唱》風靡大江南北,他與白薇浪漫的愛情故事以及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都吸引著我前往故居一探故人的蹤跡……古城的孩童,有的成了作家,有的成為了金融家、公務員、生意人,一代代人老去,一代代人成長。
漳州古城如今已經(jīng)成了旅游景點,夜晚的古城燈火輝煌,游人如織,從天街進來有酒吧,休閑吧,各種奶茶店四果湯等,這里適合晚上休閑的好地方。小吃一條街里面的菜頭粿,海蠣煎,沙茶面,五香面,牛肉面,肉粽都是漳州馳名的小吃,漳州小吃讓你的舌頭進入了斑斕的空間,它不斷開拓口味的區(qū)域,讓味蕾擁有更多的樂趣。走在漳州古城小吃街上,只恨自己只有一個肚子。在這條美食街上,每個攤檔都有自己的秘方,每個食客也都有自己的最愛。這些小吃,是懷舊食物的壁壘,幾代漳州人的美食根基。彩虹橋在古街的街尾,靠近江濱公園,晚上時整個彩虹橋流光溢彩,呈現(xiàn)出一把優(yōu)美的小提琴形狀,仿佛彈奏著動人的小夜曲。在那里吹著江風,看看夜景,愜意至極。
美哉,漳州古城!你是漳州人的老阿嬤,是漳州人古老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