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丙榮
(玉田縣醫(yī)院,河北 唐山 064100)
神經內科疾病的病情進展快且大部分都是急危重癥,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有必要輔助護理干預措施,以不斷提高病情康復效果[1]。其中,全科護理將患者作為中心,積極開展集預防、護理、保健與康復于一體的護理。根據(jù)既有研究結果證實,在神經內科疾病護理中引用全科護理,效果確切。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神經內科相關疾病護理中的全科護理應用價值十分有必要。
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家屬知情后開展此次研究項目工作,隨機將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40例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分為實驗組(n=20)、對照組(n=20)。
實驗組年齡為41~62(53.75±0.73)歲,男女分別為13(65%)、7(35%)例。
對照組年齡為43-63(53.80±0.69)歲,男女分別為12(60%)、8(40%)例。
納入依據(jù):均為神經內科住院治療患者。
排除依據(jù):②臨床資料不完整。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予以SPSS 21.0軟件處理,差異性不形成。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應用全科護理,具體內容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實施全科護理的過程中,在整體角度靈活應用各科室護理知識,強調患者個性化需求,并開展健康教育與心理干預[2]。在臨床治療的同時,對疾病預防與保健均給予必要關注,為患者病情康復提供了必要幫助。
對實驗組、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護理質量評分、治療時間等多項臨床指標進行比較。
所有神經內科住院患者數(shù)據(jù)均進行準確核對和錄入,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如果P<0.05,即代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前者便秘、感染、壓瘡發(fā)生率均比對照組低,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研究意義(P<0.05)。(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經比較,實驗組護理質量評分為(96.78±1.02)分、治療時間為(4.04±1.11)d,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為(82.37±2.98)分、治療時間為(9.36±1.66)d,兩項臨床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t值分別為20.4600、11.9142,p值分別為0.0000、0.0000,組間對比差異性顯著(P<0.05)。
全科護理對傳統(tǒng)??谱o理理念加以轉變,可不斷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減少患者住院治療時間與花銷,經濟負擔明顯緩解。在考慮患者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實施必要干預,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臨床治療效果[3]。
在此次研究中,實驗組應用全科護理,各項臨床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由此證實,貫徹落實全科護理的過程中,對護理工作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在多個角度展開綜合干預,實現(xiàn)護理質量與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加快患者康復速度在神經內科相關疾病護理中應用全科護理,從本質上提高了護理質量與效率,且備受患者認可,為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提供了保障。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相關疾病患者接受全科護理,有效低改善了護理工作現(xiàn)狀,護理效果明顯增強,且并發(fā)癥少,臨床護理滿意度隨之提升,臨床上值得全面推廣與應用,促進了神經內科疾病臨床工作的全面可持續(xù)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