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國
摘 要:切實開展好網絡育人工作是民辦高校實現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本文分析了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民辦高校開展網絡育人工作面臨的問題與重要挑戰(zhàn),探索了以微信公眾平臺為載體,開展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工作的方式與路徑,以其為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微信公眾號平臺 民辦高校 網絡育人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民辦高校是相對于公辦高校而言的、辦學主體為各類社會組織或個人,辦學經費也來自社會組織和個人籌集的高等學校。其主要特點是辦學主體和經費來源民間化、辦學定位相對靈活但教育投資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較為明顯。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培育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民辦高校同樣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隨著信息化時代的迅猛發(fā)展,網絡的廣泛普及,實施網絡育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引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成為民辦高校實現內涵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民辦高校應積極面對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網絡育人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對自身網絡育人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及成因進行深入分析,探索網絡育人建設的新思路,加強網絡育人實踐構建完善的網絡育人體系。
一、信息多元化背景下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建設的優(yōu)勢與挑戰(zhàn)
1.網絡育人建設的優(yōu)勢
(1)超時空性
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開放、共享拓展了育人的時空界限,使民辦高校在育人過程中不受時間與空間所限,教師和學生都有較大的自主權,使師生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揮,提升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使育人效果能夠發(fā)揮持續(xù)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tǒng)育人形式的不足。
(2)平等性
在網絡世界中,師生是平等的“網民”身份,具有平等地享受網絡育人中的教育資源、發(fā)表個人觀點的權利,這種交互性打破了師生的固有身份,變學生被動式地接受教育為師生的互動式教育,師生能夠在互相平等的環(huán)境中溝通思想、探討問題,在思想、信息和情感上達到更深層面的交流,在增進師生情感的同時也實現了“教學相長”,促使雙方共同進步。
(3)多樣性
網絡育人是一個開放共享的空間,打破了傳統(tǒng)育人方式的限制,向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信息,且獲取便捷、更新及時、師生共享,提升了育人內容的趣味性和主動性,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多方需求,使育人效果得到很大提升。
2.網絡育人建設的挑戰(zhàn)
(1)缺少現實感
傳統(tǒng)育人過程中學生能夠真實感受、接觸和學習到最原始的材料知識,身處于最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當中,而網絡育人方式雖然能夠實現隨時學習、方便快捷獲取資源,但獲得的信息、結論和現象大多是枯燥的數據或是最終的結論,學生無法感知和體驗到知識或是真理產生的真實過程,對知識學習的真實體驗感和參與度會大打折扣。
(2)較強的不確定性
傳統(tǒng)育人方式是師生面對面交流,教師會把不良信息過濾剔除,傳授給學生社會主流思想與道德觀念。而網絡環(huán)境極為復雜,各種信息發(fā)布缺乏規(guī)范、紛繁多變、真假難分,網絡育人如果發(fā)展不完善,就會出現失于把控的局面,給網絡育人的效果帶來較強的不可確定性。
二、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建設現狀及歸因分析
1.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建設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工作已取得了較大的成效,成為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豐富了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與內容,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民辦高校傳統(tǒng)育人形式,極大提升了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網絡陣地建設仍有待加強,如大多民辦高校的網絡育人陣地建設雖然得到了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建設力度不夠,不到達到預期效果。主要表現在大多民辦高校雖設有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但重建立輕建設、模式陳舊無新意、更新不及時、技術手段較為落后,板塊設計的內容與形式未能考慮到新時代青年學生特點與實際所需,師生互動內容少,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特點和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要求。而且網絡陣地建設過程中缺少聯動機制,網站建設、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載體大多各自為政,未能形成合力,使得整體的網絡育人目標不明確,難以達到育人目的。
2.歸因分析
(1) 缺乏健全的網絡育人機制
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建設工作需要良好的機制保障,目前部分民辦高校管理層面思想意識還未實現轉變,沒能追隨上快速發(fā)展的網絡時代步伐,缺乏改革與創(chuàng)新意識,仍沿用傳統(tǒng)的育人機制,缺乏頂層設計與統(tǒng)籌布局,未能及時建立全面系統(tǒng)的網絡育人引導機制、監(jiān)督機制與評價機制,這對網絡育人建設工作的開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2)缺乏網絡育人建設的投入
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工作要得到切實推進,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與財力資源。目前大多民辦高校在這兩個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從人力資源投入來看,負責網絡育人建設的工作的教師多為兼職,難以專注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此項工作中來。并且參與網絡育人建設的網站專業(yè)技術人員較少,思想政治教育素質不高,這些都影響了網絡育人工作的成效;從財力投入來看,網絡育人網站建設資金投入較少,網站的維護及內容更新難以保證,也難以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難以提升網絡育人工作的高度與深度。
(3)缺乏專業(yè)的網絡育人師資隊伍
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建設需要一支訓練有素、技術過硬、思想政治素質高且能夠實現良好分工協(xié)作的師資隊伍,從目前來看,網絡育人的師資力量不足且素質參差不齊,亟待提高。如有的教師網絡技術過硬但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不足,而有的教師雖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卻網絡技術水平較差,跟不上網絡時代的快速更新,并且各類教師之間難以實現有效的分工協(xié)作,這些因素導致了傳統(tǒng)育人與網絡工作難以實現有效融合,直接影響了網絡育人工作的效果。
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實踐探索
開展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工作,要構建包括指導思想、建設目標、管理制度、建設內容、保障措施及運行機制在內的育人體系,在此指導下有效開展網絡育人的實踐工作。目前高校微信公眾號建設工作受到了廣泛關注,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微信公眾號能夠為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工作注入強大活力,獲得了青年學生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
1.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的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建設內容設置
建立微信公眾號平臺,要在綜合考慮社會、學校、大學生三者的職責與需求的基礎上,把主流價值觀引導、打造校園特色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增強網絡育人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如實時發(fā)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社會時政信息等,同時也要開展熱點話題討論、優(yōu)秀作品征集以及推廣社會公益性活動,使微信公眾號平臺引導校園正確輿論導向,唱響新時代旋律,積極傳遞校園正能量,引導青年學生健康成長。微信公眾號還要采用學生認可的表現形式,打造校園特色,吸引學生關注,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網絡育人的實用性。如在充分掌握學生不同成長階段需求的基礎上,發(fā)布學生普遍關注的焦點內容,對于在校學生關注的是專業(yè)學習、校園生活、就業(yè)招聘信息;考生則關注的是招生、專業(yè)信息;校友關注的同是學校發(fā)展、校園留下的美好記憶信息等。微信公眾號平臺要以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點滴,豐富網絡育人建設的素材,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把網絡育人工作做細做實。
2.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的民辦高校網絡育人建設推送方式
微信公眾號要發(fā)揮出網絡育人優(yōu)勢,要從大學生喜愛新鮮事物、追求個性與潮流的特點出發(fā),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前提下,合理編排設計,使用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語言,采用新穎多樣的推送形式。微信公眾號要高度關注時政大事,以活潑生動的推送形式來強化傳播效果,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與討論,實現良好互動,要以深入淺出的推送形式來評述社會百態(tài),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地引導,使其能夠在重大事件上堅定政治文獻,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把高校微信公眾號打造成網絡育人的新陣地。
參考文獻
[1]林小青.民辦高校網絡育人體系的構建文教資料,2018,(24):99-100
[2]張文斌.著力構建網絡育人質量提升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Z2):4-6.
[3]李艷杰.民辦本科高?!坝藶楸?,德育為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8,(05):30-32.
[4]潘宇翔,張倩.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構建[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15-17.
[5]黃楚筠,彭琪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使用動機與傳播效果研究—以中南大學微信平臺為例的實證分析[J].東南傳播,2014,(08):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