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大地每一方的水土都孕育了當?shù)鬲毺氐拿窀瑁兡献怨啪褪侵腥A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也傳唱有大量的民歌,經過時代的變遷和民族的融合,陜南民歌已經形成了風格多樣,題材各異的厚重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這些民歌從不同的角度代表了當?shù)厝嗣袷朗来Y的情感精華,并且以其獨特的特點和歌唱風格成為了中國民間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陜南民歌;特點;風格
1.陜南民歌的特點
1.1語言性
陜南民歌由于長期流行于大眾之間,而且這些創(chuàng)作和傳唱者大多數(shù)也都是農民,他們通過歌唱來發(fā)泄自己的情感,展現(xiàn)當?shù)孛袼祝谡Z言上也體現(xiàn)出了農民特有的直白、淳樸,這是由于他們的文化和生存環(huán)境以及直爽的性格所決定的。他們用這些生活中的語言主要來描寫男歡女愛以及勞動題材,在敘事和表達上也非常的直白,理解起來非常簡單。例如,“一面扇兒兩面黃,一面姐兒一面郎”。這就直接表達了一個青年女性對于男性的渴望和思念,歌曲的感情也就躍然于眼前。
1.2趣味性
趣味性是陜南民歌的典型特點,誕生于人民之中,人民用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緩解社會壓迫所帶來的苦悶愉悅自己的身心。因此這一特點是民歌之所以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其最本質的精神內核。對于生活中的日常事務,民歌中也能用相對戲謔的語言去加以改編創(chuàng)作,使得這種本來比較常見的事變得生動形象,富于幽默性。例如“臘月梅花開,實實開得乖,開來又開去,小妹妹懷上胎?!泵坊ㄩ_放和女性懷孕本來也是并不相關的兩件事,但是在民歌當中卻將之巧妙的聯(lián)系而呈現(xiàn)出了一種獨有的喜慶氣氛。正是由于這種調侃性和娛樂性的存在民歌的傳唱過程才能夠更加的廣泛,如果僅是一些說教歌曲,則傳播就相對困難。
1.3即興性
張口就來是民歌即興性的普遍特征,陜南民歌尤其具備相關的特點,淳樸直白的陜南人民善于用自己的腔調來表現(xiàn)情感,而且民歌的創(chuàng)作本身也并沒有嚴格的標準和規(guī)則,因此傳唱的隨意性很強,往往一個民歌題目能有多個演唱版本。早期民歌也沒有專門的記錄,所以曲調和歌詞也都有變化,其實創(chuàng)作者自身每次演唱也可能有所不同,都是想到哪里唱到哪里。也正是由于這種即興性的存在使民歌資源的發(fā)展積淀深厚,豐富了中國的民間藝術體系。同時這種張口就來的演唱方式也更加增添了語言性和趣味性的相關意義。
1.4教育性
教育性也同樣是陜南民歌的重要特點,其中蘊含了民間最淳樸的人生道理,譬如教育晚輩對長輩要孝順、教育青年要上進、教育女子要守婦德、教育為人要謙虛禮讓。這些作品同樣在陜南民歌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當然由于時代和人民群眾一些腐朽思想的局限性,這些民歌當中也不乏一些宣傳封建迷信和愚忠愚孝以及倡導婦女應該無條件服從男性的落后思想,但是這些可以用今天的眼光視作是傳統(tǒng)民俗的一種反映,而其中記憶的部分也是應該值得傳承的。例如:“為官做皇帝,是從書中起,萬丈高樓從地起”就是勸青年人多讀書的作品。
2.陜南民歌的風格
2.1修辭的豐富多樣
陜南的方言語調、音韻、詞匯就非常豐富,這些也都原原本本的反映到了陜南民歌當中,具體的運用也有多種形式,比如暗示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修辭手法。多用于男女的情愛暗示當中,例如在民歌《打仙桃》當中,一個女子就借打仙桃給路過的男人吃表達了“男害相思容易過,女害相思命難逃”的相思之情。另外一首很類似的民歌《摘黃瓜》當中,也表達了“你在外面學貓叫,奴在繡房換貓來,開門你進來”的相會主題??梢姲凳臼址ㄅc男女的情愛關聯(lián)十分緊密,也是陜南民歌暗示風格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又如托物起興也是修辭風格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言物詠支,這點頗有古代詩經的遺風,例如在民歌《蘭花草兒綠油油》中演唱的主角是一位女性,也用這種植物來指代自己唱出了“勤勞人兒摘花戴,懶漢二流子莫來求”的尋求佳偶的心態(tài)。除此之外修辭還有夸張,比喻等等一系列手法,構成了陜南民歌的多樣風格。
2.2曲風的繁復變化
陜南民歌的曲風雖然整體淳樸自然,但也不乏明亮輕快、婉轉悠揚的變化。在不同的場景下,民歌的曲風還是都有變化的,在呼喚男女情愛的民歌當中一般所體現(xiàn)的主要是明快的曲風色調。而在許多儀式題材的民歌當中曲風則相對深沉,例如巫神儀式民歌《安壇》中“會河神來會河賓,先會茅山犁老君”講述了安壇之前邀請各路神仙來到的場景,此時聲調當中頗類似于宗教歌曲的氣質,充滿著玄幻色彩。還有個別的民歌也抗訴生活之苦,如女性演唱的《苦女子》中“一屋大小都喝夠,苦女子一口不得嘗”就表現(xiàn)了女性嫁入夫家之后溫飽都難以實現(xiàn)的悲苦狀態(tài),演唱中的凄苦風格也可想而知。
3.結語
綜上所述,陜南民歌的特點和風格多樣,是長期以來當?shù)厝嗣駥τ谇楦欣斫夂兔袼罪L格的藝術反應。也正是通過這種歌唱能夠沖淡他們生活中的悲苦氣氛,帶來歡樂的精神節(jié)奏,實現(xiàn)心理上的堅強而獲活下去的勇氣,這對于我們當今的文藝創(chuàng)作提出了相應的啟示,既創(chuàng)作要扎根于人民,扎根于人們的情感,與人們的生活節(jié)拍相適應,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歡迎度高、傳唱度高的聲樂佳作,隨著不斷傳唱陜南民歌已經能夠進一步的發(fā)揚光大,為當代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王旸.陜南民歌音樂教育與茶文化旅游開發(fā)的結合路徑探究[J].福建茶葉,2018,40(12):513.
[2]蘇軍.地方應用型高校陜南民歌與聲樂教學實踐研究——以新升格本科大學音樂學專業(yè)為例[J].民族音樂,2019 (02):88-89.
[3]劉娜.陜南民歌在高等院校音樂欣賞課堂的傳承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4]劉廣超.陜北民歌與陜南民歌中愛情歌曲的差異分析[J].戲劇之家,2018(10):63.
[5]張琪.鎮(zhèn)巴民歌的淵源、形態(tài)及其演繹[D].上海音樂學院,2018.
作者簡介:李剛(1982.4.24)男,民族:漢族,籍貫:陜西省嵐皋縣,學歷:本科,單位:嵐皋縣文化圖書館,職稱:群眾文化,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活動策劃執(zhí)行,音樂制作,音箱燈光,人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