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念 劉遠 唐丹丹
摘 要:本研究采用簡化版中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社交焦慮量表和流動中心抑郁量表來研究中學生的心理素質、社交焦慮和抑郁情緒之間的關系。結果發(fā)現(xiàn),三變量間顯著相關且社交焦慮在心理素質和抑郁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中學生;中介作用;心理素質;社交焦慮;抑郁情緒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0.112
抑郁是一種消極情緒,長時間的抑郁可能會導致抑郁癥的發(fā)生,對個體身心健康有不良影響。
青少年階段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抑郁情緒的易感時期。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狀的發(fā)生率在12-13歲之前非常低,但是到13-18歲時抑郁癥的發(fā)病率開始增加,隨著年齡的增加表現(xiàn)出規(guī)律的上升趨勢,并在14-15歲達到頂峰。青少年抑郁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成年人抑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研究青少年抑郁癥及其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心理素質基于個體生理條件,與人們的適應、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行為密切相關,對學生心理健康有重要保護作用。當有負性事件發(fā)生時或面臨某種壓力情境時,具有較高或者較健全心理素質水平的個體發(fā)生抑郁情緒的風險更低。
社交焦慮對青少年的抑郁情緒有重要影響,它是指個人在人際關系中的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包括一些緊張、恐懼或不安的情緒反應。高社交焦慮的青少年,情緒調節(jié)功能教差,這可能導致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從而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消極影響,進而導致抑郁情緒。另有研究表明,社交焦慮也受心理素質的影響。心理素質越高,社交焦慮就越少。因為心理素質較高的青少年往往具有較好的認知能力、積極的個體品質和較好的適應性能力,而這些心理品質都能有效降低個體的焦慮水平。
綜上所述,現(xiàn)有研究還未探明中學生心理素質、社交焦慮和抑郁情緒的關系。為預防青年抑郁癥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數(shù)據(jù)支持,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1)中學生心理素質、社交焦慮和抑郁情緒之間兩兩顯著相關。
(2)中學生的社交焦慮在心理素質和抑郁情緒間起到中介作用。
1 方法
1.1 被試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某中學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獲得學校和學生的知情同意后,共發(fā)出800份問卷(回收789份,回收率為98.63%),有效727份(有效率為92.14%)。其中381名男生,初一84人,初二136人,初三96人,高一164人,高二126人,高三121人。平均年齡為15.70±1.80歲。
1.2 研究工具
1.2.1 簡化版中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選用胡天強等修編的簡化版中學生心理素質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共24個問題,包括認知、人格和適應性三個維度。問卷使用Likert五級評分,總分越高,被試的心理素質越高。本研究的Cronbach'α系數(shù)為0.92。
1.2.2 社交焦慮量表
中文版社交焦慮量表共28個問題。關于主觀苦惱和行為回避的問題均有14個。采用“是-否”評分方式,若選擇“是”得1分、選擇“否”得0分??偡衷礁撸硎旧缃唤箲]水平越高。本研究的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5。
1.2.3 流調中心抑郁量表
采用Radloff等的流量調節(jié)抑郁量表中文修訂版作為研究工具。共20個項目,4點評分。要求受試者根據(jù)上周的實際感受來判斷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抑郁感受數(shù)量,其中0為“沒有或幾乎沒有”,1為“少有”,2為“常有”,3為“幾乎一直有”。將反向題重新記分,然后進行加總,總分越高表示抑郁傾向越強。本研究的Cronbach'α系數(shù)為0.88。
2 研究結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es)的控制與檢驗
為避免共同方法偏差,本研究采用匿名制調查,且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共提取了17個主成分,特征值解釋的最大方差貢獻率為16.58%,小于40%。
2.2 描述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
2.3 中學生社交焦慮在心理素質與抑郁情緒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為探討是否建立了中學生心理素質與抑郁的社交焦慮中介模型,本研究采用偏差校正的自舉法(抽樣5000次)對中介模型進行檢驗,如果置信區(qū)間內不包含0,則表明該路徑成立,否則即不成立。結果表明,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對抑郁情緒的直接效應顯著(c =-019,SE=0.02,p<0.01,95%置信區(qū)間為[-0.23,-0.16],SE是標準誤)。中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SAD預測CES-D的間接效應顯著(a* b = -0.05,SE = 0.01,p < 0.01,95%置信區(qū)間為[-0.07,-0.4]),見圖1。
3 討論
3.1 中學生心理素質、社交焦慮與抑郁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探討了中學生心理素質、社交焦慮與抑郁情緒之間的關系。
首先,中學生的心理素質與社交焦慮之間顯著負相關。該結果與已有研究一致,即心理素質越高,中學生的社交焦慮越低。這可能是由于心理素質越高的青少年往往在認知、個性和適應性三個方面的表現(xiàn)都會比較好。根據(jù)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合理的認知可能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根源,那么在遇到一些人需要認知調節(jié)的人際交往問題的時候,積極的認知會避免個體在與人社交時因認知偏差而導致自我懷疑,從而有利于減少社交焦慮。此外,積極的個性和良好的適應性也能有效降低個體的焦慮水平。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對青少年社交焦慮具有抑制作用。
其次,心理素質與抑郁情緒之間顯著負相關,即心理素質越高的青少年,其抑郁情緒越少,該結果與以往研究一致,即心理素質越高的青少年在面對挫折時,不但不容易受到外界負性生活事件影響,并且還能夠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做出調整,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減少抑郁情緒的困擾。
最后,青少年社交焦慮越高,抑郁情緒也越高。該結果也與以往研究一致,社交焦慮是影響個人心理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因素。社交焦慮會傷害個體的情緒調節(jié)系統(tǒng),從而導致抑郁的發(fā)生。
3.2 中學生社交焦慮在心理素質與抑郁情緒之間的中介效應
中學生社交焦慮在心理素質和抑郁情緒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該結果表明,一方面,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可以通過影響其社交焦慮從而對抑郁情緒起到作用;另一方面,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可以直接影響抑郁情緒,是抑郁情緒發(fā)生的內在誘因。此外,具有較高心理素質的個體在認知、個性和適應性等方面都表現(xiàn)較好,而在社交情境下,良好的認知、個性和適應性可以讓個體有效應對與人交往中的壓力事件,也會對個體適應不同的人際環(huán)境具有促進作用,繼而擁有較好的同伴關系,并且這種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給中學生帶來積極的人際交往體驗,對于減少其社交焦慮具有促進作用。同時,減少社交焦慮將避免在社交場合中因焦慮引起的社交退縮行為,從而促進青少年建立與他人的良好關系,獲得更多的同伴和朋友,減少抑郁發(fā)生的風險。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減輕中學生的社交焦慮,從而減輕他們的抑郁情緒。
本研究結果豐富了關于中學生心理素質、社交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相關文獻。我們在探討中學生心理健康、減少中學生抑郁情緒時,除了通過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來達到減少中學生抑郁情緒外,還可以通過開展一些促進人際交往的素質拓展活動來鼓勵中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對中學生的社交焦慮進行發(fā)現(xiàn)和疏導,以減少中學生社交焦慮情況,從而使他們擁有更多的人際支持和更健康的心理。
本研究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討論。例如,本研究樣本的分布和被試的作答態(tài)度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和真實性;樣本的代表性可能不足。
4 結論
中學生的社交焦慮會在心理素質和抑郁情緒間起到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馮正直,張大均.中學生抑郁癥狀的流行病學特征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02):11-13.
[2]劉鳳瑜.兒童抑郁量表的結構及兒童青少年抑郁發(fā)展的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02):58-62.
[3]張大均,蘇志強,王鑫強.兒童青少年心理素質研究30年:回顧與展望[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15(01):3-11.
[4]蘇志強,張大均.8~12歲兒童心理素質與抑郁的關系: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5,(02):72-77.
[5]李璇,侯志瑾,黃敏兒.社交焦慮大學生元情緒評價、情緒調節(jié)方式的探索及指導[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1,19(02):231-233.
[6]童媛添,邱曉雯,連帥磊,等.社交網(wǎng)站上行社會比較對青少年抑郁的影響: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03):498-501.
[7]劉廣增,張大均,莫文靜,等.青少年心理素質對社交焦慮的影響及其性別差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02):91-96.
[8]胡天強,張大均,程剛.中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簡化版)的修編及信效度檢驗[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3(02):120-126.
[9]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10]陳萬芬,張大均,潘彥谷,等.青少年父母依戀與抑郁的研究:心理素質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16,39(06):1282-1289.
[11]張娟,梁英豪,蘇志強,等.中學生心理素質與正性情緒的關系:情緒彈性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5,(09):71-76.
作者簡介:羅念(1992-),女,布依族,貴州貴陽人,研究生,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劉遠(1998-),女,仡佬族,貴州遵義人,本科,從事心理健康研究;
唐丹丹(1986-),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研究生,講師,從事心理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