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木軍(廈門市第三醫(yī)院 廈門 361000)
急性腦梗死即為腦血供突然中斷,造成的腦組織壞死,大部分原因是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xiàn)了粥樣硬化或血栓,使得管腔狹窄、閉塞,造成局部急性腦供血不足,也有部分患者因異常物質沿著血液循環(huán)進入腦動脈或供應腦血液循環(huán)的頸部動脈,造成的血流阻斷、血流量驟減,進而導致支配區(qū)域的腦組織軟化、壞死,發(fā)病突然,并伴有頭暈、眩目、耳鳴、半身不遂、吞咽困難等,嚴重者導致昏迷不醒,是臨床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的病癥之一[1]。目前臨床常以靜脈溶栓或動脈取栓配合藥物治療為主,可顯著改善控制病情,促進早日康復,本文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治療,分析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9月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86例,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36~72歲,平均年齡(56.32±3.26)歲;病程 1.2~4.6 h,平均病程(2.3±0.2)h;合并高血壓12例,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高血脂10例,合并冠心病8例。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61.02±2.61)歲;病程 1.3~5.6 h,平均病程(2.5±0.1)h;合并高血壓11例,合并糖尿病15例,合并高血脂8例,合并冠心病9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癥等資料差異不大,可實施比較(P>0.05)。
納入標準:①年齡>16歲;②符合臨床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診斷確診;③無顱內出血既往史;④48 h內未使用抗凝劑,1周內未行動脈穿刺,2周內無手術史,1月內無出血;⑤知情實驗探究目的,仍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可疑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②顱內腫瘤及靜脈畸形;③心、肺、腎等器官嚴重功能不全;④處于妊娠或哺乳期;⑤精神、智力有障礙不遵醫(yī)囑。
1.2 治療方法:給予兩組常規(guī)合并癥治療,包含抗血小板、感染及血壓控制等。對照組以阿替普酶靜脈溶栓(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國藥準字S20020034)治療,用等量的鹽水或5%葡萄糖稀釋為0.5 mg/mL溶液,采用靜脈滴注,第1小時靜脈滴注60 mg(開始 1~2min 滴注 6~10 mg),第 2~3 小時滴注 20 mg,總劑量為100 mg。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依達拉奉(河北醫(yī)科大學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90351)治療,于發(fā)病24 h內用藥,30 mg/次,2次/d,與余量的生理鹽水稀釋后靜脈滴注,30 min內滴完。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2]: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生活能力完全正常,神經功能缺損降低86%~100%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改善,生活能力基本恢復,神經功能缺損降低45%~85%為有效;臨床癥狀未改善,生活能力未恢復,且神經功能缺損減少45%以下為無效。總有效率=(總例數(shù)-無效)/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BI評分。NIHSS評分[3]: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包含意識水平、凝視、語言、感覺及上、下肢運動等,共11項,最低分0分,最高分9分,分數(shù)越低,神經功能恢復越好。BI評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shù)[4],包含進食、洗漱、穿衣、如廁等,共10項,滿分100分,分為:重度依賴0~40分,中度依賴41~70分,輕度依賴71~100分。③記錄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hs-CRP(血清超敏C反應)水平,取空腹靜脈血2 mL,經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利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組間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 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32/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41%(40/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n,%)
2.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BI評分及hs-CRP水平:治療前,兩組的NIHSS評分、BI評分及hs-CRP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 NIHSS評分、hs-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BI評分及hs-CRP水平(±s)
表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BI評分及hs-CRP水平(±s)
組別 例數(shù) NIHSS評分(分) BI評分(分) hs-CRP水平(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43觀察組43 tP 13.26±2.13 13.03±2.26 0.486 0.314 6.35±2.31 4.37±2.16 4.105 0.000 32.16±2.53 31.25±5.26 1.022 0.155 76.23±2.63 92.31±3.46 24.262 0.000 22.53±3.26 21.89±2.63 1.002 0.160 12.36±2.64 7.43±1.23 11.100 0.000
腦梗死是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是腦血栓、腦栓塞等疾病的總稱,因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不足或障礙,造成腦部血管血流不穩(wěn)定,腦組織長期處于缺氧、缺血的狀態(tài),從而導致組織壞死,若不及時治療,梗死部位會逐漸擴散,進而引起大面積梗死[5]。且此病病因復雜,易受外界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神經功能損傷,甚至發(fā)生癱瘓,嚴重影響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故臨床早診斷、早治療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治療以改善腦組織血液供應不足、維持正常的腦部循環(huán)、控制腦梗塞繼續(xù)惡化及預防缺血性腦水腫為主要目的,從而保護缺血性病灶周圍的腦部組織,避免病情加重。臨床采用的阿替普酶溶栓是由蛋白質組成的溶栓藥物,可通過將殘基結合纖維蛋白酶原轉化為酶,加強對血管的疏通作用,且藥物只作用在血栓中的纖維蛋白上,可有效改善神經功能[6]。而依達拉奉是一種氧自由基清除劑,具有較高親脂性,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組織,從而發(fā)揮抑制低密度蛋白質的氧化、小膠質細胞的神經毒素誘導活化的作用,提升內皮一氧化氮的合成酶水平,有效控制缺血癥狀的級聯(lián)反應。兩組藥物的聯(lián)用,可顯著改善神經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早日康復。
本實驗中,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觀察組NIHSS評分及hs-CRP水平低于對照組;觀察組B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經阿替普酶靜脈溶栓、依達拉奉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水平,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治療效果顯著,進而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應用兩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減輕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減輕體內炎性反應,促進早日康復,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