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
四川音樂學院
隨著教育事業(yè)的進步,我國音樂基礎理論教育也快速發(fā)展起來。和聲學是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之一,其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復雜性,和聲教學以四部和聲寫作為主,寫作規(guī)則較為繁瑣,因此成為令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最為頭痛的一門課程。筆者的研究生學習階段,在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副科和聲課堂有過一年半的跟課學習,期間主要是以鞏固和聲知識、學習和聲教學經驗以及和聲教學實踐為主。通過收集資料和實際觀察發(fā)現(xiàn)高師和聲教學中普遍出現(xiàn)的問題,引發(fā)我們對和聲教學的思考。前人有關于高師和聲教學大量的研究成果,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輯杜曉十教授在2010年4月9日“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上”發(fā)表的文章《在理論與實踐間徘徊——三十年來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和聲教學述評》中,主要從高師和聲教學的“理論型”和“實踐型”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他認為高師和聲教學在近三十年的迂回發(fā)展中,提出對和聲教學進行重新認識、對“高師和聲教學”重新定位的觀點。本文從高師和聲教學的課程設置、課堂現(xiàn)狀、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入手,并發(fā)現(xiàn)如今高師和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各大音樂院校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副科和聲課程開設的學期一般為2-3個學期。以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本科為例:和聲課程開設在第3-4學期中,教學周次1-18周,一周4個學時,一共144個學時。教材通常采用的是斯波索賓等人編著的《和聲學教程》,教材分為上下冊一共六十章的內容,高師音樂專業(yè)的學生通常只被要求學習到第三十五章到一級關系的轉調。此外,和聲教學通常還會利用一些輔助教材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黃虎威的《(和聲學教程 )習題解答》、吳式鍇的《和聲分析351例》等。高師和聲教學內容以四部和聲寫作、和聲分析、鍵盤和聲為主。
和聲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傾向知識傳授,強調四部和聲寫作的連接法則,而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和聲聽覺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和聲表現(xiàn)意義,使和聲技法與音樂作品孤立開了,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顯然使行不通的,在具體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習慣,還要進行鍵盤和聲的訓練。此外,絕大多數(shù)院校在開設和聲課程時采用“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對于不同的院系和專業(yè)沒有進行細分,均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習成果參差不齊。因為,和聲學是一門較為復雜的課程,其知識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倘如一章的內容沒跟上,就會為后面的學習造成困難,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部分學生就聽不懂學起來吃力了,慢慢就會形成厭學的情緒,直到最后完全放棄。所以,課堂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少數(shù)同學可以跟上老師的思維保持上課的進度,而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和聲的學習是非常困難的。高師和聲教學時間周期較短,除去考試周的時間,一學期僅有16周開展上課學習的時間。高師和聲教學內容量大,斯波索賓的《和聲學教程》要需學到第三十五章。且和聲教學通常是大班課,班級人數(shù)較多,無法滿足每個學生一對一的改題。然而,和聲教學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改題環(huán)節(jié),學生只有通過改題,發(fā)現(xiàn)自己在實際寫作中的問題所在和知識掌握的情況。
相較作曲系的學生之下,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不需要將斯波索賓的整本書完全掌握,在寫作技法精煉度上也要求得較低。因此,在和聲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據(jù)不同的培養(yǎng)對象,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高師所培養(yǎng)的人才,絕大多數(shù)畢業(yè)后的就業(yè)方向主要以中小學音樂教師崗位為主,還有部分同學為緩解就業(yè)壓力會選擇考研繼續(xù)深造。因此,根據(jù)學生們的就業(yè)導向以及考研深造的實際需求,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和聲教學目標定位于:突出師范專業(yè),強調多元化。音樂教師必須具備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所以,在和聲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和聲理論知識,要求教師對書上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出精煉的語言,必要時通過圖形法幫助學生理解。其次還要學習和聲在音樂中的實際運用,培養(yǎng)學生將和聲法運用到鍵盤和聲以及伴奏中。
和聲分析在高師和聲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和聲分析和音響資料的聆聽,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和聲在音樂作品中的實際運用,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作曲家的和聲運用技法,而不僅僅是機械的四部和聲寫作。中國音樂學院楊通八教授在30多年前,就曾在《和聲公共課教學芻議》的文章中上指出“試行以分析為主的和聲公共課,通過音樂文獻的分析來講授和聲?!鼻宜救诉€針對這門課程出版了一本《和聲分析教程》、另外,中央音樂學院吳式鍇教授也編著了一本教材《和聲分析351例》。都是較好的和聲分析教材,教師需根據(jù)和聲學習的進度,選擇合適的音樂譜例,進行教學的合理安排。例如在學習到一級關系調的轉調章節(jié)內容的時候,通過大量轉調的譜例進行分析讓同學們了解不同的轉調類型。
1.音樂制譜軟件的使用
音樂制譜軟件,是音樂教學的輔助性軟件,能使譜例和音頻一體化,在和聲教學中尤其重要。常見且易上手的制譜軟件有Sibelius、Finale、Muse Score等,其功能強大且專業(yè),僅用于和聲教學是綽綽有余的。使用制譜軟件,對于和聲教師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在教學的方方面面都會用到該技能。如在教學中,先在教學電腦上安裝好制譜軟件,在四部和聲寫作時,根據(jù)題目,先將低音聲部或高音聲部輸入音符,在此同時每個音符都有音響,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音響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講解和弦的配置思路,填充內聲部,保證和弦兩兩連接正確。最后,將寫好的四部和聲的音頻播放一遍,系統(tǒng)默認的音源是鋼琴,教師可做調整選擇弦樂、銅管樂或者其他樂器的音源。學生通過聆聽自己寫作的和聲后,會非常有成就感,和聲課堂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不再是枯燥理論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制譜軟件,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還使學生掌握了運用制譜軟件的方法。
2.制作微課輔助和聲教學
“微課”是針對某一知識點通過錄制視頻的形式進行詳細講解,主要特點是短小精煉,一般時常為6-10分鐘。由于和聲學習的復雜性,以及課堂上課的時間限制,學生很難完全掌握整節(jié)課的知識點。和聲書面習題講解部分可以采取錄制微課的方式,進而擴展課堂的時長,課下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將本題寫作的重點和難點牢牢掌握。制作和聲微課教師首先要準備好講稿,精煉語言進而縮短微課視頻的時間。其次,要選擇錄屏軟件,進行視頻錄制,日常用的辦公軟件WPS就有屏幕錄制功能,另外某些電腦也自帶錄屏功能。錄制習題講解的視頻過程中還需用到音樂制譜軟件,教師可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擅長選擇不同的制譜軟件。這樣我們一邊在講解和弦配置思路時,一邊就可以進行和弦連接,將解題思路完全呈現(xiàn)給大家,更好的幫助學生的理解。最后,將錄好的視頻進行剪輯,視頻剪輯軟件在市場上種類非常豐富,這里就不一一贅述。此外,也有專業(yè)的微課制作軟件如:Camtasia Studio,集錄屏和視頻剪輯為一體,是廣受好評的一款微課制作軟件。
3.鍵盤和聲實踐練習
鍵盤和聲是學習和聲理論后有效的實踐路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過實際的彈奏,才能切身體會到和聲織體在音樂中的魅力。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即便和聲是一門理論性的課程,但也不能離不開音樂的本體,建立學生良好的音樂聽覺習慣和正確的和聲思維,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聲這門課程,從而學以致用。因此,鍵盤和聲是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生學習和聲必須掌握技能,需要系統(tǒng)的鍵盤和聲訓練來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伴奏技巧,例如:和聲語匯訓練,T-S-T、T-D-T、T-S-k_4^6-D-T的正三和弦的和聲序進的和聲語匯,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學習進度,逐步加入副三和弦、七和弦以及離調和弦來加深鍵盤和聲的難度,從而增強音樂的表現(xiàn)力,對于今后學生畢業(yè)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專業(yè)基礎。但,當下我國音樂院校的和聲課中,主要以講解理論知識和四部寫作為主,極少數(shù)的院校會將鍵盤和聲納入到和聲教學中,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這值得今后研究學者和從事高師和聲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綜上所述,“高師和聲教學”立足于“和聲教學”,因此就不能完全脫離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但也不能完全循規(guī)蹈矩。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思維和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來開展新時代下的高師和聲教學。高師和聲教學要以學生為主,因材施教,根據(jù)高師培養(yǎng)人才的要求,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的,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崗位輸送高質量的人才,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