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麗
【摘? 要】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是一種客觀現(xiàn)象,伴隨合同法與侵權行為法的獨立而出現(xiàn),為法律所無法消除。如何妥善解決法律責任競合問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現(xiàn)代法律社會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違約責任;侵權責任
1.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定義及法律依據(jù)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既符合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也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導致兩種法律責任共生的現(xiàn)象。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是一種客觀現(xiàn)象,伴隨合同法與侵權行為法的獨立而出現(xiàn),為法律所無法消除。這種法律責任的競合,既體現(xiàn)了法律責任區(qū)別的不徹底性,也體現(xiàn)了由于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往來蓬勃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違約行為的多樣性;既反映了違法行為的復雜性和多重性,也反映了合同法與侵權法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的狀況。因此,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現(xiàn)象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妥善解決法律責任競合問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現(xiàn)代法律社會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guī)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chǎn)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p>
該法條正式從立法上明確允許違約責任和侵害責任競合,并規(guī)定當事人有選擇權,而當事人選擇何種訴由進行主張將會導致審理結果的差異。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責任競合中只能選擇一個請求權。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當事人只能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選擇其中一個請求權提起訴訟,而不能同時選擇兩個請求權。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也就是說,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受損害方只能任擇其一:或者提起違約之訴,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或者提起侵權之訴,追究對方的侵權責任,而不能同時行使兩個請求權。
2.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特征
(1)兩者必須是基于同一不法行為。如果行為人實施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法行為,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同時發(fā)生的,應適用不同的法律規(guī)定,承擔不同的責任。
(2)同一不法行為既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又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使得兩種民事責任針對同一不法行為并存。
(3)必須是同一民事主體。引起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同時發(fā)生的同一不法行為是由同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
(4)必須發(fā)生同一給付內(nèi)容,當事人只能獲得一次給付內(nèi)容。
3.有關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處理與訴權分析
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法院處理案件時應根據(jù)當事人的訴求而定。但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由于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兩種責任只可共生,不可共存的特點,如何選擇訴由使受到損害的權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救濟是法律從業(yè)者與當事人都值得思考的課題。
由于我國合同法及相關法律目前暫未就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發(fā)生競合時,當事人就選擇某一責任方式提起訴訟被駁回后,是否可以以另一法律關系提起訴訟做出明確規(guī)定。在學理上和立法上,對于合同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存在以下三種觀點:
一是法條競合說。該學說認為,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都是侵害他人權利的不法行為,兩者在性質上是相同的。侵權行為是違反權利不可侵害的一般義務行為,違約行為是違反當事人約定的特別義務的行為,違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特別形態(tài)。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規(guī)定,是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系。因此,當同一行為事實同時具備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時,依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原則,“當事人只有一個請求權,即違約責任請求權,并不發(fā)生請求權的競合問題。”由于合同行為所發(fā)生的損害,只能成立一種責任。一個事實縱然具備兩個責任的要件,但這應該視為法律條文在外觀上的競合,非請求權的競合,應該適用有特別關系的違約責任規(guī)定。
二是請求權競合說。該學說認為,同一行為事實同時符合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規(guī)范時,應適用各自的規(guī)范,由此產(chǎn)生了兩個請求權的獨立并存。一個損害發(fā)生的時候,具備侵權行為和違約責任兩個責任,發(fā)生兩個請求權,當事人可以選擇其中一個行使。其中一個請求權得到支持后,另一請求權同時消滅。
三是請求權規(guī)范競合說。該學說認為,一個具體的生活事實如果符合債務不履行和侵權行為雙重要件時,并非產(chǎn)生兩個獨立的請求權,而只能產(chǎn)生一個請求權。但支持這一請求權的法律基礎則有兩個,一為契約關系,一為侵權關系。請求權基礎不同,舉證責任也不一樣。假如某項請求權基于某項法律基礎不成立,不能排除以其它的法律基礎成立的可能性。這項原則在某些情況下仍有例外。如果債務不履行的損害,因法律要求的注意程度較低而不能成立時,侵權行為也不能成立,否則該項法律規(guī)定將失去意義。如果原告屬于責任競合的受害人,那么他既有權獲得侵權之訴的附屬利益,也有權獲得合同之訴的附屬利益。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guī)定兩種法律責任競合時,允許當事人選擇其中任意一種法律責任起訴。其理論基礎是請求權的競合。承認當事人有兩個獨立的訴權,當事人有選擇權。該規(guī)定既可以充分地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又不會導致違約方或侵權方同時因一個行為而同時承擔兩種不同的責任,使其負擔過重。既然當事人具有兩個獨立的請求權,由于兩種責任的時效、舉證責任等并不相同,當某一請求被駁回后,受害人損害未得到賠償,另一請求權并未消滅,應該可以選擇另一請求提起訴訟,這樣可以充分地保護受害人。
同時,由于違約責任采取的是無過失責任,并不要求違約人具有過錯。只要沒有免責事由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在舉證上只需證明合同當事人沒有履行合同義務即可。只需在要求賠償損失的時候證明損害的存在即可。因此,當事人對損害的證據(jù)不足時,最好選擇違約責任之訴。侵權責任有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兩類,在舉證上無過錯責任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在選擇訴由時,如果當事人選擇人身損害賠償之訴,可以請求精神撫慰金。如果當事人選擇違約責任之訴,請求精神撫慰金和住院伙食補助費不能得到支持。
盡管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法律糾紛中,法律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并且沒有規(guī)定任何限制。但這并不意味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選擇請求權。
為了嚴肅司法程序、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通常在司法實踐中對以下的法律競合情形進行了限制:
(1)如果因不法行為造成他人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賠償?shù)?,當事人之間即使存在合同關系,也應該按侵權責任處理。
(2)如果雙方當事人事先存在合同關系,但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侵害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則由于惡意串通的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的行為構成共同侵權,第三人與受害人間又無合同關系存在,應按侵權責任處理,使惡意串通的行為人向受害人負侵權責任。
(3)在法律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事先通過合同特別約定,雙方僅承擔合同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則原則上應依照當事人的約定處理,一方不得行使侵權之訴的請求權。但若是合同關系成立后,一方基于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另一方遭受人身傷害和死亡,則仍應承擔侵權責任。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某些特殊侵權行為并不能構成責任競合。雖然當事人雙方存在合同關系,但當事人的違約行為造成對方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的不構成責任競合。因為人身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是絕對權。公民的人身權非依法律的規(guī)定不得剝奪,也不允許他人非法侵害。同時,違約責任的承擔范圍不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賠償。所以只能通過侵權損害賠償對受害人進行補救。
(4)事先約定承擔或免除某種責任的不得競合。如果法律特別規(guī)定在特殊情況下應減輕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和法律責任時,則應當依法律規(guī)定合理地確定責任。即當事人通過合同事先特別約定僅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或者免除侵權責任的。只要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或者非系當事人故意、重大過失致對方傷亡的,原則上應當依從當事人的約定。
(5)如合同中存在免責條款且這些免責條款依法有效,則不能因當事人免除了違約責任而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同時,如果法律已經(jīng)對請求權作了限制,當事人則無選擇權。
4.有關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法律完善的設想
由于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不同,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僅能就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選擇其一主張賠償,這就極有可能導致當受損害方選擇違約賠償責任后,人身損害部分得不到充分的賠償。比如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殘疾賠償金、死亡補償金、精神損害賠償?shù)取R驗檫`約責任只賠償經(jīng)濟損失,因此,在違約訴訟中侵權責任無法得到支持;反之,若受害方選擇了侵權責任,則違約責任亦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支持。比如違約金、繼續(xù)履行等請求在侵權責任之訴中無法得到支持。這表明,合同法雖然賦予當事人以選擇權,但不可避免存在無論如何選擇,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不能得到充分的保護的情況發(fā)生。
鑒于以上問題的存在,為充分有效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理順民事責任競合的法律體系、最大限度地避免歧義和資源浪費,建議國家將來從立法技術上加以改進,并通過法律條文將以上情況明確下來,以便于各級法院的實際操作。比如,在現(xiàn)有規(guī)定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規(guī)定或者通過增加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等方式,允許當事人就因選擇一種訴訟而被排除在外的權利,援引相關法律同時或另行提起另一種訴訟,即有條件地使違約訴訟和侵權訴訟共生共存;另外,還可參照英美法系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法律慣例進行參考借鑒,并補充修訂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便緩解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帶來的當事人合法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護的情況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鄭淑梅.中國法院網(wǎng)[J].法學案例點.淺析當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如何處理2014,02(10):86-92.
[2]黃佳麗.中國法院網(wǎng)[J]. 法學民事研究.論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2004.10(02):111.
[3]趙得寶.中國法院網(wǎng).[J]法學民事研究.論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2004,11(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