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文詩歌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和對美的敏感。在“雁山學堂”上的四節(jié)英文詩歌課,以“讀”“寫”“譯”“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探索解決英文詩歌的朗誦、仿寫、翻譯等問題。
關鍵詞:英文詩歌讀詩寫詩譯詩畫詩
蘇羊女士告訴我,如果有空,或者心里不爽,可以到雁蕩山住幾日。前些日子,我真的有空且心里不爽了,于是在某一日上山找她。她讓我住“羊舍”。
“羊舍”是一個“坐在馬桶上可以看到月亮和星星”的民宿,邊上的景致十分不錯。我心里雖然歡喜,卻有點過意不去,總覺得是白占了便宜。好在我事先準備了幾節(jié)課,可以當作禮物送給“雁山學堂”,并與那里的孩子們一起歡樂。
之前與學堂的錢清老師聯(lián)系過。她說學堂總共也就十來個孩子,英文程度各不相同。第二日,到了學堂,錢清將9個孩子帶進教室。我一看,還是吃了一驚。這些孩子有些幾乎是中學生的模樣,有些還是天真爛漫的幼兒。據(jù)說他們是“中班”和“大班”的混搭。好吧。我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蘇羊:你這是考驗我的教學水平吧?
我準備上英文詩歌課。之前讓錢清給孩子們分發(fā)了一些材料(這些材料都選自我最近重編的《日有所誦·英文誦讀》),可他們似乎都沒有看。沒關系,反正我這幾節(jié)課純屬“零食”,大家一起“happy”下就好,不必太在乎“營養(yǎng)結構”“食用方法”什么的。
錢清給我安排了四節(jié)課。我給這四節(jié)課分別定了以下主題:“詩歌是可以讀的”“詩歌是可以寫的”“詩歌是可以譯的”“詩歌是可以畫的”。
讀詩
一節(jié)課時間不長,孩子也不多,所以沒必要搞什么“破冰”活動。我直接問他們兩個最基礎的問題:Whats your name?What do you like?
根據(jù)孩子們的回答,我在白板上寫下: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Jacky.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sa.
然后問孩子們:這是詩歌嗎?他們說不是。
我又寫:
—What do you like?
—Sleeping.
—What do you like?
—Reading books.
孩子們還是說這不是詩。
于是,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法寶”,幻燈片翻到下一頁,出示這樣一首童謠:
Whats your name?
Pudden Tame.
Whats your other?
Bread and Butter.
Where do you live?
In a sieve.
Whats your number?
Cucumber.
不料,孩子們?nèi)匀徽f這不是詩歌。我問他們原因,一個叫Sara的女孩說:不美。
好吧,看來他們對詩歌的要求還挺高的。
我在白板上寫上兩個詞:line(行), rhyme(韻)。這兩個關鍵詞決定了詩歌的基本模樣。然而孩子們心里想的,應該是第三個詞語:feeling(情感)。
如果純粹從“讀”的角度挑選詩歌,rhyme肯定是最明顯的標準,也是詩歌之“音樂性”的最直接體現(xiàn)。
我讓孩子們齊讀了一遍剛才的童謠Whats your name,并特意重讀尾韻。除此之外,還出示了另一首童謠Walking in the jungle(《走在叢林中》),其中有幾個尾韻在句末重復出現(xiàn),如:
Walking in the jungle, what do I see?
A long snake looking at me, me, me.
Walking in the jungle, what do I see?
A naughty monkey looking at me, me, me.
我問孩子們,為什么me這個單詞要多次重復,有個孩子回答說,這表示詩歌中的孩子“有點怕”。太對了!這就是剛才我沒有在白板上寫的feeling(情感)。當然,從音韻的角度看,某個詞語的多次重復也能對節(jié)奏的建設做出貢獻。
哦,節(jié)奏,講到音樂性,怎么能忘掉節(jié)奏呢?不同的韻,不同的情感,應該用不同的速度、強弱、停頓等手法表現(xiàn)出來。只是這些道理,現(xiàn)在無法給孩子們講清楚,于是我?guī)麄冇柧毩擞⑽脑姷母鞣N讀法。
比如,詩歌可以讀得很“嗨”:
I Scream,
You scream,
We all scream,
For ICE CREAM!
比如,詩歌可以讀得很靈巧:
One, two, three,
Let me see.
Who likes coffee?
Who likes tea?
One, two, three,
He likes coffee.
She likes tea.
比如,詩歌可以讀得很飄逸:
Low, high
Here I fly
Like a bird through the sky
Free, free
Over the lea
Over the mountain
Over the sea
其實這一切,都取決于誦讀者對韻的把握和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等等。訓練誦讀時,我用了幾個小學老師常用的招數(shù)——齊讀、輪讀、個別讀、表演讀,可惜的是,只有“男女生輪讀”讀出了一點氣氛。好在讀到后來,孩子們開始放松了,聲音變得響亮,動作變得豐富。這些,正是誦讀所需要的。臨近下課,我問他們:這節(jié)課記住了哪首詩?結果半數(shù)以上的孩子回答是I Scream和One Two Three。
[小疑問:怎么解決英文詩歌中的語言問題?我想,在詩歌的誦讀中,我們應更加在意其中的音樂性,比如各種韻律和節(jié)奏。詞句的“意思”是否需要解釋?當然要,但不必過于隆重,權且當作障礙掃除即可。]
寫詩
的確,詩是用來讀的,讀詩是一項無比美妙的事業(yè),所以在之后的三節(jié)課里,我都設置了讀詩的環(huán)節(jié),給孩子們推薦我認為妙趣橫生或者意蘊豐富的詩,比如羅塞蒂的What does the bee do(《蜜蜂是干什么的》),以及蘭斯頓·休斯的My People(《我的人民》)。嚴格地說,這兩位作家寫的都是“詩”,而不是童謠,因此作品具有豐富的情感,運用了更為嫻熟的技巧,在誦讀時能讓人感受到另一番情趣。
詩讀多了,便自然想到去寫。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寫詩的,尤其是英文詩。但我們可以“仿寫”啊。葉圣陶當年不就仿照羅塞蒂的The Wind寫了他的《風》(前兩節(jié)是翻譯,第三節(jié)是仿寫),并被廣為傳誦?第二節(jié)課,我就準備和孩子們一起做葉圣陶當年做過的事。
仿寫并不復雜,將原詩中的某些詞語或句子替換成你喜歡的就行了。比如下面這首童謠:
Big head, big head,
No worry on a rainy day.
When others need an umbrella,
My head will block the way!
以前我的學生就曾采用“偷梁換柱”的方法,將這首童謠改成了如下版本:
Big mouth, big mouth
No worry about lunch
When others need a spoon
I have a big mouth
孩子們一看,笑了:這也太簡單了,就換了三個詞語!我提醒他們,仿寫后的童謠或詩,讀起來要“有味道”,因此要盡量保持韻律(其實做到這點挺難的);另外,不能隨便拉郎配,替換詞語或句子后,詩歌照樣要“有趣味”。具體而言,我在幻燈片上出示了如下要求:
Replace 3 words or more至少替換三個詞語
Keep rhymes and rhythms讀起來朗朗上口
Read your own works誦讀自己的作品
那么,該仿寫哪一首呢?根據(jù)孩子們的平均語言水平,我確定了Books(《書》)這首詩:
Blue sky is the suns book.
Nights sky is the moons book.
Grasses are the cows and sheeps books.
Sea is a ships book.
Land is a little deers book.
Rivers are fishes books.
Trees are birds books.
Families are mothers books.
Mothers are childrens books.
這首詩,意象非常豐富,雖然長了點,但每一行都相對獨立,學生可以依樣畫葫蘆,仿寫出更多的句子。我讓他們?nèi)艘恍〗M,先各自造句,再組合起來,看看像不像一首短詩。
遺憾的是,這節(jié)課我沒有留下孩子們的作品。只記得他們仿寫得好艱難(應該是與之前缺少這類訓練有關吧),還不斷問我某個詞語的拼法;好不容易寫完了,又發(fā)現(xiàn)與小組內(nèi)其他成員寫的東西毫無關聯(lián),難以成“詩”。臨近下課,我選了兩個小組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聽?!唧w內(nèi)容忘記了,似乎有“The classroom is the teachers book”以及“The teacher is the students book”這樣的句子。
[小疑問:英文仿寫為什么這么難?看來有幾個原因。第一,學生的英文積累尤其是詞語積累不夠,所以寫作句子時倍感艱難。第二,這樣的訓練平時比較少,所以很不適應。第三,教師的設計不夠“接地氣”。比如,在仿寫句子尚存在困難的情況下,就要求小組“拼合成詩”,愿景雖然美好,卻終因時間不夠及學生的英文程度不一而難以實現(xiàn)。]
譯詩
看來教孩子寫英文詩(哪怕是仿寫)并不簡單,還需要仔細琢磨其中的方法。第三節(jié)課,主題是“詩歌是可以譯的”,當然,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畢竟中文是孩子們的母語。另一點,之前孩子們多少讀過一些中文的詩歌(我發(fā)現(xiàn)“雁山學堂”將《我的母語課》作為孩子們的閱讀教材,這其中就選錄了不少偉大的詩篇),因此,對于“用中文寫作”,他們會更加得心應手一些。
鑒于第二節(jié)課的教訓,這次我將“讀”與“譯”結合在一起。比如,在學習誦讀Dance to Your Daddie(《與爹地一起跳舞》)這首童謠時,順便給他們某個翻譯版本(如圖1,其實是我自己翻譯的),用以對照;在他們進行翻譯練習前,則要求他們先欣賞、誦讀詩歌本身。
我的譯文不能算好,但我必須告訴孩子們“翻譯”是怎么回事:第一,翻譯不是原文“意思”的解釋,事實上,許多詩歌是“沒意思”的;第二,翻譯尤其是童謠的翻譯要特別注意音樂性(這就需要觀察原詩中的韻律和節(jié)奏),如果翻譯過來的作品讀起來像白開水那樣淡而無味,那你得重新調(diào)整詞句;第三,翻譯幾乎等同于創(chuàng)作,所以你的譯文就是你的作品,是你的創(chuàng)造。
對孩子們來說,第二點才是他們在翻譯中需要掌握的技巧,偏偏這一技巧描述得很含糊。好吧,繼續(xù)出示一個例子(如圖2)。出示這首童謠時,我先讓孩子們嘗試著翻譯,結果好幾個孩子的譯文與我后來放上去的參考譯文差不多。于是,我知道,這節(jié)課會有戲。我讓他們翻譯的詩歌(如下頁圖3)很短,語言也很簡單(這是必須的),但意蘊深厚。也就是說,這首詩“解釋”容易,“翻譯”難。
這首There Are Holes in the Sky(《天上有洞洞》)的作者是朗費羅,美國大詩人。這首詩,相信國內(nèi)已經(jīng)有人將它翻譯成中文了。孩子們在弄清楚其中的詞語含義和句法特征,并且誦讀幾遍培養(yǎng)了一定語感后,開始埋頭翻譯,而我則上下走動,“偷窺”他們尚未完成的作品。
結果,我大吃一驚。
其中一位叫Jacky的男孩(不知道有沒有記錯),改變了詩歌的文體:
天有洞之,
雨鉆也。
雨細,
洞小也。
他用半文半白的語言,描摹原詩中的景象。先不論這樣的譯文是否“對應”原詩,也不論這樣的文體是否合適,至少他這一做法非常有勇氣。事實上,當年蘇曼殊就干過這種事,他把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那首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我的愛人像朵紅紅的玫瑰》)翻譯成了“穎穎赤墻靡,首夏初發(fā)苞。惻惻清商曲,眇音何處姚”。郭沫若也玩過這種游戲,他將彭斯的詩譯作了“吾愛吾愛玫瑰紅,六月初開韻曉鳳;吾愛吾愛如管弦,其聲悠揚而玲瓏”,活脫脫一首打油詩!
即便在文體上持保守態(tài)度的孩子,譯文也可圈可點,譬如Sara的譯本:
那兒的天空布滿洞孔,
那兒的入口便是洞孔,
但是,洞孔太小太窄,
所以,雨兒太細太輕。
詩歌的翻譯很奇怪,有時候A版本與B版本可能就相差兩個字,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但味道卻截然不同。這里反映的是一種語感,更是一種詩感。我不是很相信“兒童就是天生的詩人”(此類的說法實在太多了),但我相信,兒童有必要接受詩歌的熏染——包括英文詩歌,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們對美的感受。
[小疑問:孩子在翻譯英文詩時可能會遭遇什么樣的問題?第一,詞匯和句法。這點障礙掃除起來并不難。第二,修辭和技巧,比如頭韻、尾韻、夾韻等韻律,比如節(jié)奏、步長等技巧,比如比喻、反復等手法。但是,純粹給孩子們講解這些修辭和技巧,會顯得迂腐,也會讓詩歌失去活力,所以最好“點到為止”,每次告知他們一到兩個招數(shù)就足夠了。第三,中文表達中的突破。不要指望人人都像Jacky那樣有創(chuàng)意,或者像Sara那樣有詩意,但任何作品在被翻譯出來之后,譯者都應該多讀幾遍,然后才能判斷這樣的譯文是否像“一首詩”。]
畫詩
如果我們喜歡一首詩,我們可以去讀,可以去說,可以去寫,可以去評,甚至可以去演,當然,我們也可以去——畫。把詩畫出來,這是從一種藝術體裁到另一種藝術體裁的跨越,而其精神,卻是一貫的。
以前我教孩子學習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于破碎》)時,就曾嘗試讓他們將對詩歌的理解“畫”出來,用畫筆把自己的閱讀體驗、情感共鳴表達出來??梢哉f,“畫”是讀者進入詩歌之后的一個“出口”,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下頁圖4中的這三幅畫,就是當年的學生根據(jù)迪金森的詩創(chuàng)作的畫。
其實,許多詩歌都可以給我們以繪畫(或音樂)的靈感,譬如索德格朗的《星星》:
當夜色降臨
我站在臺階上傾聽;
星星簇擁在花園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聽,一顆星星落地作響!
你別赤腳在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園到處是星星的碎片。
圖5就是當時一個三年級孩子畫的《星星》。
雁山學堂的孩子們瞧了瞧這些畫,再聽了聽我對這些畫的解釋,頓時十分羨慕。他們躍躍欲試,也想弄首詩來作畫。
上課前,錢清老師已經(jīng)代孩子們將彩筆削好,也有孩子帶了水彩顏料。于是我分發(fā)了畫紙,并為他們提供了兩個可供選擇的詩歌文本:一個是上節(jié)課學過的There Are Holes in the Sky,另一個是Spring Is Here(《春天來了》):
Spring is here,
In the air,in the water,in childrens eyes.
The leaves are out,the grass is green.
The birds are back.
Busy bees are humming.
Cute butterflies are dancing.
兩個文本都是意象密布,美不勝收。但是從節(jié)奏上看,Spring Is Here顯然更具有動感。
孩子們跟著我欣賞并誦讀了這兩首詩歌之后,開始繪畫。繪畫的時間大約是25分鐘,其間,我一如既往地左右挪移,并伺機為他們提供幫助。有兩個孩子一直為彩色鉛筆和顏料的使用而爭執(zhí)不休。還有一個孩子一直沉默著,過了15分鐘還沒開始畫,我問他為什么,他說不知道詩歌在講什么。于是,我又仔細地給他解釋了一遍。他若有所思,但依然沒有動筆。另外有一個叫Jerry的孩子(他在第一節(jié)課里讀得倍兒棒),畫著畫著就睡著了,不過醒來后好像忽然來了靈感,迅速鋪開畫紙繪畫。
孩子們最終都畫出了自己的東西,而且有模有樣。值得注意的是,Sara和Tony相比別的孩子要成熟許多,所以他們的畫作Spring Is Here(分別如圖6和下頁圖7)也更加“抽象”。
[小疑問:這是詩歌課還是美術課?下課總結時,我提醒孩子們,這是一堂英文詩歌課,而不是美術課。這意味著他們應基于對英文詩歌的理解和感悟,用繪畫藝術的手法表達自己。我讓他們在畫面上用恰當?shù)姆绞綄⒂⑽脑姷念}目或內(nèi)容抄錄上去,這看似機械的動作,其實是必不可少的。你瞧Sam和Sandy的作品(分別如圖8、圖9),就明顯帶有一種文學性。]
回顧
雖然在“雁山學堂”只上了幾節(jié)課,但感覺非常好,因為這里的孩子很自信,也很從容,不必像趕趟似的學知識、做作業(yè)。他們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生活,能以自己的節(jié)奏學習那些與自然呼應的課程。雁山學堂處在群山之坳,遠處清風白云,腳下溪水叮咚,隨處都有雞鳴狗吠。這樣的風光,如何不叫人留戀?
蘇羊全程參與了我的授課。有趣的是,整個過程中,她學得認真而活潑,仿佛就是那些學子中的一員。她告訴我,有一位孩子,每次遇到外來的老師,都會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一件小禮品。聽到這里,我低頭反思:為什么這樣的小禮品偏偏沒有我的份?蘇羊安慰我,這兩天孩子們太忙了。她還邀請我之后定期到學堂給孩子們授課。這個可以有哇!我想。我甚至開始盤算,如何進一步拓展這四種課,如何將中英文詩歌結合,如何組織一次“詩誦會”……
順便將這一次的授課感想羅列如下:
第一,將英文詩歌課以“讀”“寫”“譯”“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是非常好的主意。只是限于時間,這次課并沒有充分展開,孩子們并沒有充分感受到詩歌的美妙。
第二,詩歌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對語言和美的敏感。如果說孩子的“自讀”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那么教師的“教讀”則可以從技巧的角度,讓他們懂得詩歌究竟美在何處。
第三,無論是詩歌還是別的文體的教學,都須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并且是創(chuàng)意性的參與),否則便是“耍流氓”。
然而,不幸的是,我多少在這些課中“耍了流氓”。看來,想要洗白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下次繼續(xù)上山、上課。
(王小慶,自由教師。編、著、譯教育書籍多種,主要作品有《帶著思想去評課》《日有所誦·英文誦讀》《小學生名家讀本》等。研究方向:中英文教學、兒童詩歌、教師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