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處】《中興間氣集·蘇渙》
【成語釋義】指龍在云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使人難以看清全貌。原比喻作詩貴在含蓄,忌淺露。后比喻零星片斷的事物。
【近義成語】殘缺不全 東鱗西爪
【反義成語】十全十美 完美無缺
白居易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他的晚年生活十分安逸,常常以酒自娛。有一天,尚書盧簡辭和他的子侄登高遠(yuǎn)眺嵩山洛水,看見兩個身穿蓑笠的纖夫,拖著一只小船走來。船頭上覆蓋著青色帳幕,帳幕下有一個白衣人與僧人對坐。船后立一小灶,灶上架著銅額,水汽裊裊,香氣撲鼻。
小船在盧尚書面前經(jīng)過,只聽到那船上的人正盡情地吟詩說笑。他忙命人打聽一番。原來是白居易在請劉禹錫、元稹等好友做客。白居易引他們過來就坐,起身道:“各位摯友,難得到此一聚,咱們還是老規(guī)矩,每人先作詩一首,再舉杯暢飲?!北娙她R聲贊同。白居易又道:“上一次聚會,談到了南朝興廢。不如以這個為主題,每人作一首《金陵懷古》可好?”只見劉禹錫自倒一杯酒,一飲而盡。眾人見了,急道:“喂,劉兄,詩未成怎可先飲?”劉禹錫聽到眾人的責(zé)怪,扯過紙來,只見他筆飛墨舞,頃刻之間寫出一首七律。其中有: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白居易看完詩后,豎指贊道:“真是絕妙好詩!我們本一塊下海探驪龍,你卻先得了龍珠,剩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么用???”眾人隨聲附和,仰天大笑。隨后收起筆墨,開懷暢飲,直至通宵達(dá)旦。
后來,人們用“一鱗半爪”(yì lín bàn zhǎo)這個成語比喻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并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