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拍成了電視劇,制成了卡通片,繪成了連環(huán)畫,可謂婦孺皆知。相信同學們對唐僧取經(jīng)的傳奇歷險故事已經(jīng)耳熟能詳!玄奘西行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事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吧!
《西游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描寫了師徒四人在十萬八千里西行路上歷盡磨難的取經(jīng)歷程。這部著作是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經(jīng)的經(jīng)歷為藍本,在((大唐西域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作品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整理、構(gòu)思最終寫定而成的。也就是說,唐僧取經(jīng),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事的。當然,妖魔鬼怪這些是沒有的,主要是一些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
在距今1 300多年的唐朝,有一位高僧名叫玄奘,洛州緱氏縣(今河南洛陽市偃師)人,俗姓陳,名祎,乳名江流。他對佛學有很深的研究,但是越研究越覺得疑問很多,于是決定到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去學習。
貞觀元年,玄奘請求西行。當時太宗前剛剛繼位,唐朝的統(tǒng)治還不太穩(wěn)固,常常受到西邊突厥人的騷擾,所以太宗嚴格限制唐人出境。因此,他的請求沒有被唐太宗批準。
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于是偷偷從長安出發(fā),沿著絲綢之路前進,再由阿富汗進入印度境內(nèi)。這條路在當時就是荒僻之地,險象環(huán)生。在荒無人煙的沙漠,玄奘四天五夜沒有喝水;在雜樹叢生的峽谷,玄奘遭遇強盜……然而,憑著堅定的毅力和智慧,玄奘長途跋涉幾萬里,終于抵達印度。
在古老的印度,玄奘學會了天竺的語言——梵語。他不僅廢寢忘食地學習佛經(jīng),還周游了整個印度。有一次,他乘船渡恒河的時候,遇到了一群強盜。就在這群強盜要殺他的時候,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迷信的強盜以為玄奘有佛法保佑,就把他放了。
貞觀五年(631年),玄奘終于到達他向往已久的摩曷陀國那爛陀寺,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在這里,他又學習了五年,把那里的佛經(jīng)都學會了。
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聽說玄奘的名聲很大,就以玄奘為論主,在他的都城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天竺的十八個國王、三干個高僧外道兩干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沒有一個人能難倒他。
在這場辯論會上,玄奘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榮耀。他不僅被尊為佛教大師,而且受到了印度最高統(tǒng)治者無上的尊崇。從此,玄奘的名氣就更大了。戒日王又請玄奘參加五年一度、歷時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
這次大會以后,玄奘開始啟程回國。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長安。聽說玄奘回來了,整個長安城都沸騰了,人們都爭相出城迎接他。不久,唐太宗也接見了他,對其百折不撓的精神非常贊賞,并勸其還俗出來做官,但被玄奘婉言謝絕了。玄奘在天竺先后拜訪佛教六大圣地,留學天竺達十五年之久。
后來,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jīng)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圣》等,這些都為《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艱苦的再創(chuàng)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