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
認識漢克·沃爾斯是從他的一只杯子開始。
薄如紙片的白色瓷壁上,潑灑了深藍色的釉料,制作精致卻又富有一種自由灑脫的氣質,且每一只都不一樣,如同一幅可以捧在手里的獨立畫作。這只杯子當時出現(xiàn)在北京的陶瓷畫廊UBI。在畫廊負責人Ms,Machtelt Schelling施鶴玲女士的積極促成之下,有了2016年漢克·沃爾斯先生作品的上海個展,展覽首次在國內完整地呈現(xiàn)了他的作品風格與創(chuàng)作脈絡。
漢克·沃爾斯先生是一位來自荷蘭的陶瓷藝術家,他曾經(jīng)以設計師的身份獲得許多設計大獎。上世紀70年代后期專注于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作,至今30多年的制瓷生涯中,作品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推崇。歐洲以及亞洲的多家美術館收藏Henk各個時期的作品。例如倫敦的V&A設計藝術博物館,日內瓦陶瓷藝術博物館等。
在過去的30年中,漢克·沃爾斯對陶瓷這種令人著迷的材料從未有疲憊的狀態(tài),相反,他越來越執(zhí)迷于不斷地創(chuàng)新。對于他而言,瓷是一種流體和半透明的黏土,正是這些特性不斷激發(fā)看他。
他的作品特色在于優(yōu)美的線條,典雅的形態(tài)和細膩的筆觸。他的容器會產生視覺上的強烈的流動感。
他有時是先分別制作不同的作品,并對它們進行再次加工,使他的作品顯示出流動的質感而不是堅硬而靜止的,并且始終保持獨特的視覺語言。
他在日本和中國的旅行以及在地駐場的藝術家經(jīng)歷,促使他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的瓷器技術和應用。他最近設計和創(chuàng)作的墻體裝置作品給我的工作帶來新的方向和視角。
第一次見到漢克·沃爾斯本人,是2017年夏天在威尼斯雙年展的花園里。一個小時的暢談,似乎已是久別重逢的老友,當即約定在上海再次舉辦他的新作個展。
2018年的深秋,拜訪漢克·沃爾斯新落成不久的工作室,我發(fā)現(xiàn)這里不同于之前拜訪的其他藝術家工作室。在他的工作室,作品和空間的關系、作品和人的關系,都是和諧共生的,似乎誰也離不開誰。我們再次暢談他新作品的風格演進與材質變化,我又一次驚訝于他源源不斷的、絕少重復自己的靈感與創(chuàng)造力。
我常常好奇,在漢克·沃爾斯曾獲得設計大獎的那些作品里,幾乎看不到蒙德里安的影子,這在荷蘭當代藝術家中并不多見。他微笑地認同了我的見解。的確,東方的意象和精神給了他非常大的影響。然而這種影響不僅僅是視覺元素上的模仿,而是一種可重于泰山也可輕于鴻毛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在東方西方的文化碰撞與融合里獲得生命,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上以最優(yōu)雅的姿態(tài)流露出來。
漢克·沃爾斯的作品最大的魅力就是那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筆觸,打破了器物固有的形態(tài):不同的釉料自由無序地流淌揮灑,比例分寸的控制得當完美。一放一收之間,是他作品日益成熟的標志。他曾經(jīng)在中國的景德鎮(zhèn),日本的名古屋都駐場研習過。中國瓷器的高超技術亦在作品上有所體現(xiàn):日本傳統(tǒng)審美中的金色,也不時會恰到好處地出現(xiàn)在作品上。他的作品更在于優(yōu)美的線條,典雅的形態(tài)和細膩的筆觸,特別是他的容器常常會產生視覺上的強烈的流動感。
正是那一抹流動的藍色,在視覺上和精神上連接了東方與西方的感知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