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華
[摘要]小學生不良思想行為的成因有多個方面,只有本著“人本關懷”的教育理論,才能糾正他們的不良思想行為,從而使其思想行為始終朝著“正確、科學”的方向不斷前進。據此,本文探究當前小學生不良思想行為的成因及轉化策略,希望能為各位教師、家長以及社會教育人士提供切實可行的小學生思想行為培養(yǎng)方案。
[關鍵詞]小學生不良思想行為;成因;人本關懷;轉化策略
小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行為將會對中國社會日后的主流價值觀產生非常深刻的影響。目前,受國內外文化和社會現況的影響,小學生的某些思想行為正在發(fā)生著不良變化,并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為了保障小學生思想行為的正確性和先進性,學校、社會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過科學的“人本關懷”教育策略把他們的不良思想行為加以糾正。如下是我的詳細分析。
一、當前小學生不良思想行為的成因
(一)思想性格方面
現在的小學生大都是10后,其中更有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寵愛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形成了嚴重的自我傾向,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重己輕人的性格特點。有些學生在喜歡表現自己的同時常常看不起其他同學甚至是教師;有些學生則會因為功利心而選擇性地交友。同時,小學生受不良網絡文化和社會負能量的影響,會以一些糟粕文化裝點自己的精神世界,經驗雖少但內心無比驕傲,認為自己小小年紀就已經找到了生活的真理,沒有對自己的能力形成清晰明確的認識。
(二)生活行為方面
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小學生也會受到社會正能量的影響而形成難能可貴的思想品質。比方說大部分的小學生都心地善良,沒有那么多的爾虞我詐,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有時候會因為一時沖動(或因為所謂的哥們義氣,或因為要保護弱小)而采用打架、罵人等不文明的行為方式,雖然他們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這些行為方式無疑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同時,小學生尚未過多地接觸社會的陰暗面,他們的內心還是純潔的,能夠相信世間的一切美好,但同時他們也擁有極強的自尊心,不喜歡被別人指手畫腳。所以有時會盲目抵觸家長、教師的苦口婆心卻盲目相信外人的“糖衣炮彈”,導致他們在虛空的幻想中形成了消極厭世的思想行為,而且某些思想行為還涉嫌違法犯罪,甚至可能危及自身的生命安全。
二、當前小學生不良思想行為的轉化策略
針對小學生不良的思想行為,這里需要指出一個前提,那就是無論社會、家庭和學校都需要本著“人本教育”的理念去感化學生,不能因為學生的錯誤行為就對其進行懲罰性教育,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時,針對某些特殊的小學教育群體,比如殘障學生、留守兒童等,既要關注他們的思想行為動態(tài),還要關注他們可能遭受到的來自其他正常小學生的欺凌。而針對目前存在的“校園霸凌”現象,社會、家庭和學校要手拉手共筑健康、安全的環(huán)境,切實轉變小學生的不良思想行為,同時也要防止不良思想行為對其他小學生的不良影響。人本關懷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借助的是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以及家校思想行為教育兩方面的教育力量,具體分析如下:
(一)發(fā)揮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的積極影響
1.多以社會正能量影響小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領導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實現中國夢,在這奮斗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展現出了難得的社會正能量。諸如見義勇為、尊老愛幼、無私奉獻、勇于擔當、忠于職守等等,這些社會正能量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動力源泉。教師應當讓小學生多接觸這些正能量,組織“公益我行動”“助人為樂我能行”“文明禮貌在身邊”“學習雷鋒好榜樣”等活動,多從社會活動中學習作為一個人的品質和修養(yǎng),繼而形成積極的思想行為。比如在“公益我行動”中,讓學生從撿起身邊的一片垃圾開始,踐行我國的綠色環(huán)保理念。
2.引導小學生樹立“邪不勝正”的堅定信念。
“邪不勝正”一直是社會的主流思想行為。教師和家長在教育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行為的時候,不是不讓他們接觸社會的陰暗面,而是要讓他們樹立正確的態(tài)度——邪不勝正。教師可以用“警察抓小偷”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明確那些小偷盜竊他人財物,是邪惡的;而警察叔叔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正義的。所以現實中警察叔叔總能把小偷抓住并繩之以法,這就說明了邪不勝正。
3.引導小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并為之不懈奮斗。
在中國夢的指引下,萬眾一心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小學生作為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承擔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承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歷史重任。所以社會主流思想價值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重點,引導小學生樹立“為國為民”的遠大目標。教師可以講一講周恩來總理上學時候的故事,并滲透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通過榜樣教育,讓小學生有前進和努力的方向。同時,教師以身邊學習好、品德好的學生為榜樣,讓其他有著不良思想行為的小學生主動向他們學習,比如學習樂于助人、友善待人、誠實守信等等,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行為。
4.讓小學生發(fā)現生活之美,熱愛生活。
小學生只有發(fā)現生活之美才能談到熱愛生活??陀^來說,小學生雖然沒有掙錢養(yǎng)家的壓力,但是也承受著來自教師、家長以及學校人際關系的壓力,只有引導他們正確釋放和消解壓力,才能讓他們以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發(fā)現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培養(yǎng)熱愛生活之心。教師和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旅游、散心或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讓他們發(fā)現大自然的無窮魅力,繼而培養(yǎng)熱愛生活之心,糾正不良行為。以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為例,教師可讓學生種一棵小樹苗,然后定期去給它澆水施肥,看著樹苗慢慢成長,學生也會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自然也就容易培養(yǎng)高雅的生活情趣,慢慢地學會熱愛生活。
(二)以家校教育消除社會不良影響
1.滲透獨立教育。
小學生作為具有一定社會生存和生活能力的特殊群體,雖不像幼兒需要處處被人照顧,但也絕比不上成年人可以獨當一面。因此,教師和家長需要幫助小學生盡快地適應當下社會的快節(jié)奏,讓他們盡快擺脫對教師、家人的依賴,學會自己處理一些事情,即使面臨挫折甚至失敗,也可問心無愧。教師和家長可根據小學生的心智水平,讓他們自己穿衣吃飯、自己買東西、自己打掃房間等等,習慣不依賴父母做好事情,久而久之,他們的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行為方式也會越來越規(guī)矩。
2.滲透規(guī)則意識。
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作為青少年,既要尊重人的價值,也要尊重規(guī)則的價值。當下小學生所表現出的種種幼稚可笑的行為,都是因為他們沒有領悟到社會的隱形規(guī)則(包括法律和道德)。所以,教師和家長需要培養(yǎng)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要讓他們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學生打罵了別人,家長不能站在前面道歉,而要讓孩子自主自覺地道歉,讓他們知道犯了錯就應當受到懲罰,這樣就能讓他們慢慢形成規(guī)則意識,進而轉變不良思想行為。
三、結語
綜上所述“,人本關懷”作為當前小學生不良思想行為的轉化策略,實則是從小學生不良思想行為的成因入手,有針對性地分析原因,繼而對癥下藥,制定相關的思想行為教育策略。當然,上述分析只是我的個人淺見,希望各位教師、家長和社會教育人士能夠基于本文的分析論證繼續(xù)探究相關的教育策略,文中尚存的不足之處也請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涂雪瑞,金誠,郭光芝.社會控制理論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的調查分析[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8(6).
[2]袁飛,柏嬙.挫折——攻擊理論視野下的學生失范行為及其教育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7).
[3]桂淑艷.交往行為理論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性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7(19).
[4]顧秀林.內隱理論視角下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成因[J].文教資料,2016(3).
[5]張驛清.中學生品德不良行為成因分析——基于關懷理論視角[J].才智,2017(13).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