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全發(fā)
小學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今天大力提倡減負的情況下,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一、在課內(nèi)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方法
我們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在進行教學時,我們要時刻牢記寫作方法的滲透。每講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明確本文寫了什么內(nèi)容?怎樣寫的?關鍵讓學生學會怎樣寫的?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學生就會順藤摸瓜、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布局謀篇中來。從結構到手法,再到修辭,一點點,日積月累,學生就會從朦朧到清晰地感悟到寫作原來就是這樣的。每講一篇文章,都讓學生自己想一想:如果自己寫會怎樣寫?特別是講讀課文,這一點一定要做到位。在講《春天來了》這篇詩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時,我把重點放在讀上,在讀中讓學生從內(nèi)容、寫作手法、寫作順序或角度、修辭等方面進行賞析,學生從中既掌握了課文內(nèi)容,也掌握了寫景作文的一般方法;既提高了賞析文章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講《濟南的冬天》一課時,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整體感悟:濟南的冬天特別之處在哪?學生感悟到:濟南的冬天是溫情的。我隨機拋出一個大問題:作者是怎樣寫濟南冬天這一溫情特點的?整節(jié)課,學生圍繞著這樣一個大問題開始尋找答案,從內(nèi)容到寫法再到修辭。然后讓學生把《濟南的冬天》與《春》進行比較,最后老師提出與寫作有關的問題:為什么兩位作者都能寫出這樣優(yōu)美的經(jīng)典之作呢?學生的回答中都提到了作者善于觀察、熱愛生活。有個學生還引用了羅丹的一句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蔽译S機進行點撥:寫好文章必須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
因此,平日里,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的事物,多想多記,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積累,為寫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礎。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寫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動了,而寫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才會那么活靈活現(xiàn),才能達到神似。這也正如語文大師汪廣仁教授所說:在我們生活中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作文才能寫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發(fā)現(xiàn)和寫出事物的“靈性”;真正動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寫的事物真摯感人。
二、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積累素材的方法
課外閱讀教學要與作文教學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教材課外閱讀中所選文章,都是文章中的精品。如果只讓學生做完題,教師講完閱讀題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就失去了一次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機會。在講課外閱讀現(xiàn)代文時,讓學生先了解本文寫了什么內(nèi)容,是怎樣寫的?然后再講文中的問題。并且講完后,讓學生把精美的語段背下來。文中如果涉及到對學生寫作方法上有幫助的知識或素材,讓學生記在筆記本上。如果是文言文小閱讀,可以把它作為寫作素材的,要求學生背下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積累素材。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有些課外閱讀如果沒有時間講,我就只讓學生讀,不用做題,就是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習寫作方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边@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所以在強調(diào)學生讀書的基礎上要對文章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素材,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活水源頭”,并學會運用,使作文內(nèi)容應筆而生,有如涌泉。
我們老師要把講課外閱讀當作拓寬學生的視野,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來做。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能不提高嗎?還用我們老師天天嘮叨著讓學生回家看作文嗎?其實,老師每天讓學生回家寫完作業(yè)后看一篇作文能有幾個學生做到位呢?我們把課堂中的任何一堂閱讀課都作為作文課來講,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提高的。
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渠道有許多種。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能力實際上是把作文放到課堂教學中進行的。也就是,任何一節(jié)語文課,都是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扶手。愿我們的每一位語文老師都能為學生樹起提高寫作能力的扶梯,為他們開拓出一片燦爛而又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