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青青
孩子怕輸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從兩歲起自我獨立意識逐漸萌芽,總希望比別人強,獲得關注和贊賞,一不如人就傷心失落。孩子“去自我中心化”需要一個過程,期間父母的理解和引導尤為重要。
在鄭州一次平衡車比賽現(xiàn)場,一個兩歲女童因為跑了倒數(shù),忍不住掉淚,媽媽連拉帶拽把她拖下場。
“你有什么臉好哭?全程在那遛彎,你想什么呢?”
看著暴跳如雷的媽媽,小女孩弱弱地保證:“我下次好好跑?!?/p>
媽媽不但沒有罷休,還拉著孩子的衣服前后推搡,甚至“啪”地打在她的頭上。小女孩茫然無措地站在那里,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旁人都看不下去了,紛紛上前安慰。
只有兩歲的她,關于輸贏上的第一課就是:不能輸,只能贏。媽媽的目的達到了,孩子之后更怕輸了,她怕的不是輸?shù)舯荣?,而是輸了媽媽的愛。小小的心靈感受到的可能是:媽媽愛的是她的成績,只有表現(xiàn)好,才能得到媽媽的笑和擁抱。
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時刻處于被拋棄的恐懼中,無法構建起穩(wěn)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種意識會在孩子心里扎了根,贏是為了討好,比享受過程的樂趣,收獲什么更重要。
13歲的曉曉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順利考入了一所名牌初中。
在一次單元測試中,考了全班第五,她就認為這簡直是人生的“污點”,甚至失去斗志,不想上學。
一向嚴厲的母親更是雪上加霜,狠狠批評了她一頓。
“我不想活了。”曉曉一氣之下想到了自殺。她拿起美工刀割傷了自己的手臂,幸好沒有生命危險。
她哭訴道:“親戚的孩子,我爸媽朋友的孩子,全是尖子生,他們一見面就拿成績做比較,我怎么能不拼命學?”
沉重的壓力讓她無法接受比別人差,輸了之后得到的不是安慰和鼓勵,而是斥責和打擊。
在《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中講過一個案例。
“你是一個明星,Jake,你是勝利者?!币粚Ω改该刻於歼@樣夸獎10歲的兒子。
Jake也想成為父母的驕傲,可是,寫作對他來說太難了,他開始慢慢懈怠;他擊球不錯,但當教練提醒他提高防守時,Jake含糊地說了聲謝謝,就不再嘗試了;當音樂老師覺得小號不適Jake,建議他嘗試另一種樂器時。Jake從此不再吹小號了,也沒再學其他樂器。但他仍然每天帶著小號上學,因為不想讓父母知道他們的“明星“再次失敗了。
斯坦福大學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被夸聰明的孩子,在成長中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競爭意識,同時也更容易在困難時不接受任何挑戰(zhàn)。原因是害怕失敗了,別人會懷疑自己不聰明,所以選擇不嘗試。
贏的反面是什么?或許不是輸,是恐懼和逃避。孩子怕輸,有時只是單純畏懼,更多時候是缺乏底氣。
一位爸爸帶著3個孩子去吃冰淇淋,孩子們直勾勾地盯著冰淇淋狂叫。其中一個男孩滿懷期待地問爸爸:“我可以吃草莓口味的嗎?”
爸爸卻一口拒絕:“你害我們輸了比賽,沒資格吃?!蹦泻⒘⒓淳o張地道歉,爸爸冷冰冰地指責他是個沒用的家伙。
男孩眼眶泛紅地走到一邊,低著頭解釋:“我已經(jīng)盡力了?!?/p>
旁邊一位顧客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他請求這位爸爸給男孩買冰淇淋,甚至愿意自己出錢。“人生本來就充滿挫折和挑戰(zhàn),他早晚會體會到這件事,他現(xiàn)在需要知道爸爸是他永遠的精神支柱。你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請買冰淇淋給他吧?!?/p>
孩子需要知道,失敗的他沒有被丟下,這才是越來越強大的鎧甲。
前不久,馬伊女兒愛馬參加第29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作為曾經(jīng)的業(yè)余組單人拉丁舞一等獎得主,自然是志在必得。然而,意外的是她止步于48強,冠軍大門早早地關閉了。爸爸文章什么也沒說,讓女兒坐在自己腿上,默默撕掉背后的號碼牌,陪著她度過最失落的時刻。這樣溫情的安慰何嘗不是一種力量。接下來,愛馬在雙人舞比賽中摘得桂冠。
強大的父母,允許孩子輸,看得見孩子的情緒,用柔軟和信任為孩子賦能,教會他做真正的強者。用成長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一時輸贏不會放大到影響整個人生。
努力贏,也積極面對輸,所有的經(jīng)歷都是財富,所有的努力終有回報。
愿你有輸?shù)闷鸬男亟?,也有贏得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