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湖南西部的鳳凰古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踏著青石板路,登上苗家吊腳樓,漫步古渡口,透過青磚灰瓦,我對沈從文筆下流淌著的湘西鳳凰有了真切的感受。自古以來,鳳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區(qū)。在這里,不僅能欣賞到水墨畫式的自然風(fēng)光,更能觸摸到小城歷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后的深厚文化底蘊,而濃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及飲食文化給鳳凰城平添了神秘色彩,讓人深深眷戀。
行走鳳凰,沱江兩岸長長的小吃攤上的酸湯魚、血粑鴨、手工姜糖、葛根粉、木槌酥、米豆腐、酸湯米粉、牛肝菌炒臘肉等地域美食讓人唇齒生香大飽口福,而我最喜歡的卻是蒿香社飯。它是由糯米、秈米、青蒿、野胡蔥、臘肉、豬油、植物油、花生米等蒸煮而成,紅的臘肉、綠的蒿菜,每一粒米飯都泛著油光,晶瑩剔透。低眉之間,一股奇特美妙的清香滋味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勾起了滿嘴食欲,由不得你夾上一口撮往嘴里細(xì)細(xì)品嘗。
鳳凰人十分看重“過社”,社飯來自苗族和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每當(dāng)?shù)搅恕斑^社”,各家各戶就會下灶做上一鍋清香四溢的社飯,以祈年景順利,五谷豐登,家運祥和。社飯做好后不光是自家人吃,還會饋贈親友,于是這家送過來,那家端過去,互相稱贊對方的社飯煮得好,噴噴香,故有民諺說“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別家的”,飽含著鳳凰人淳樸親和的民風(fēng)。唐朝的《社日》:“鵝湖山下稻糧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清人的《潭陽竹枝詞》:“五戊經(jīng)過春日長,治聾酒好漫沽嘗。萬家午后炊煙起,白米青蒿社飯香”,都讓人聯(lián)想到社日里,農(nóng)人們在農(nóng)舍里與親友們一起興高采烈地喝著米酒,吃著香噴噴社飯的場景。
社飯的做法并不難,難的是材質(zhì)。必須是要采擷春天里鮮嫩的野蔥和青蒿。青蒿是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肆意生長在田頭地角、清溪道邊,幽幽的香味散發(fā)在春天的清新氣息中。人們采回家來,將它們洗凈剁碎,在石板上反復(fù)把苦水揉盡,然后放在鍋里焙干備用;臘肉要挑那種能聞到煙火香味的帶皮五花臘肉,切丁爆炒至濃香;糯米和黏米是土家苗寨自種的香糯和晚稻米,以二比三的比例用冷水浸泡一天一夜瀝干。然后把上述食材攪拌在一起,裝在甑子里用大鐵鍋燒火蒸煮,直到糯米熟透柔軟,飄散出誘人的香味,便大功告成了。
蒸熟的社飯盛在小藍(lán)花碗里,熱氣騰騰,青蒿菜的嫩綠也早在燜蒸的過程中絲絲浸入了顆顆米粒當(dāng)中,這樣,一花碗的社飯通體瑩潤碧綠,油光發(fā)亮,芳香撲鼻,飯中既有糯米的甜香,又有臘肉的熏香,還有社菜的清野香,真叫人饞涎欲滴啊,客氣什么,趕快動手大快朵頤吧。吃上一碗,但覺得鮮、軟、嫩、酥、柔、香,真正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美食享受。經(jīng)常聽見客人們喊:老板,給我再來一碗!
蒿香社飯不僅美味好吃,還是一道傳統(tǒng)藥膳美食,營養(yǎng)價值極高,具有清熱解毒、祛腫益氣、明目降壓等作用,出于新鮮,我也特地吃了兩大碗,養(yǎng)眼同時齒頰間又多了絲絲鮮香的回味,同時讓人更咀嚼到鳳凰古城獨特的地域文化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