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李彩,朱峰,金笑平
(臺州醫(yī)院神經內科,浙江臺州317000)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數(shù)心腦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礎,主要表現(xiàn)為動脈壁內大量脂質和纖維組織蓄積并伴有局部炎性反應,嚴重威脅患者的心身健康[1]。AS早期即表現(xiàn)為內皮功能障礙,調節(jié)內皮功能可有效防治AS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羥苯磺酸鈣作為一種血管保護劑,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已廣泛應用于治療糖尿病相關并發(fā)癥和腎功能不全相關疾病,而其對AS斑塊形成影響的研究較少[2]。本研究旨在以液氮凍傷術建立兔AS斑塊模型,并給予羥苯磺酸鈣干預,以探討羥苯磺酸鈣對AS斑塊形成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
1.1 材料 SPF級健康雄性新西蘭兔24只,兔齡為3~4個月,體質量1.9~2.2kg,購自溫州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動物許可證號:SCXK(浙)2015-0001]。羥苯磺酸鈣由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0706057。內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ELISA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1(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及SP超敏試劑盒購自上海天呈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兔AS斑塊模型的建立:所有動物適應性喂養(yǎng)3d,以液氮凍傷術建立AS斑塊模型,模型的制作參照FANG等[3]的方法,即以3%戊巴比妥鈉(30mg/kg)進行全身麻醉,分離右頸總動脈,血管兩端以動脈夾阻斷血流,以0.9%氯化鈉溶液沖洗后抽空血管腔,再以1mL注射器抽取液氮,快速注入血管腔,反復3次以造成血管內皮損傷。放開動脈夾恢復血流,縫合肌肉組織及皮膚,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實驗程序遵循動物保護和應用條例。
1.2.2 分組與處理:造模后將兔隨機分為治療組和模型組,每組各12只。治療組于造模當天開始給予羥苯磺酸鈣(0.15mg/g/d)+高脂飼料(含1%膽固醇、3%大油、15%蛋黃和81%普通飼料)喂養(yǎng),模型組僅給予高脂飼料喂養(yǎng),連續(xù)8周。
1.3 檢測指標
1.3.1 組織病理學檢查:8周后處死兔,取出右頸總動脈2~3cm,一部分以4%多聚甲醛固定24h,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制備4μm厚連續(xù)石蠟切片,作HE染色和彈力纖維染色,光鏡觀察AS斑塊病理形態(tài);另一部分以3%戊二醛溶液固定,超薄組織切片,醋酸鈾及枸櫞酸鉛雙染色,JEM-1230透射電鏡觀察AS斑塊病理形態(tài)。
1.3.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取上述右頸總動脈石蠟切片,采用SP法測定斑塊中MMP-9和PAI-1蛋白表達,DAB顯色,棕黃色顆粒狀產物為陽性標記。具體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采用LeicaQWINV3圖像分析系統(tǒng)對免疫組織化學結果進行分析,每張玻片標本均隨機選取8個視野,以平均灰度值表示檢測的右頸總動脈各層染色陽性面積。
1.3.3 ELISA檢測: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分別抽取各組兔耳緣靜脈血2mL,離心分離血清,ELISA法檢測血清ET-1、NO及VEGF含量。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理形態(tài)學檢測結果
2.1.1 HE染色:治療組右頸總動脈可見內膜、中膜增厚,平滑肌增殖并向內膜遷移,血管腔內可見一層不規(guī)則的較薄斑塊,內含泡沫細胞和炎性細胞(見圖1A)。模型組右頸總動脈內膜、中膜增厚明顯,血管腔內可見半球形脂質斑塊顯著隆起,斑塊表面有纖維組織覆蓋,形成典型的“纖維帽”,內含大量泡沫細胞及炎性細胞浸潤(見圖1B)。
圖1 治療8周后兔右頸總動脈斑塊形成情況(HE染色,×200)
2.1.2 彈力纖維染色:治療組右頸總動脈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形態(tài)不規(guī)則,排列稍紊亂,膠原纖維增多,藍黑色的內彈力板以內可見較薄脂質斑塊(見圖2A)。模型組右頸總動脈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排列紊亂,藍黑色的內彈力板以內有斷裂現(xiàn)象,可見突向血管腔的較大脂質斑塊(見圖2B)。
2.1.3 透射電鏡:治療組右頸總動脈中層平滑肌細胞梭形,排列稍紊亂,間質增寬,結締組織增生,胞質內見微絲及密體密斑,內膜及中膜可見少量脂滴(見圖3A)。模型組右頸總動脈內膜呈斑塊狀增生,細胞結構不清,內彈力膜增厚變性,中層平滑肌細胞排列紊亂,間質增寬,中膜結締組織增生,內膜及中膜可見大量脂滴,高度空泡變性(見圖3B)。
圖2 治療8周后兔右頸總動脈內膜病變情況(彈力纖維染色,×200)
圖3 治療8周后兔右頸總動脈斑塊處透射電鏡表現(xiàn)
2.2 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結果 8周后,抗MMP-9、PAI-1染色發(fā)現(xiàn),MMP-9、PAI-1陽性染色為棕褐色,治療組可見右頸動脈斑塊處MMP-9、PAI-1呈散在弱陽性表達,而其在模型組則表達明顯增高,呈強陽性表達。治療組MMP-9、PAI-1在上述部位的表達量較模型組明顯減少(P均<0.05)。見圖4-5和表1。
圖4 治療8周后兔右頸總動脈斑塊處MMP-9表達情況(DAB染色,×200)
圖5 治療8周后兔右頸總動脈斑塊處PAI-1表達情況(DAB染色,×200)
表1 2組兔右頸總動脈MMP-9和PAI-1免疫組織化學灰度值比較(每組n=12
表1 2組兔右頸總動脈MMP-9和PAI-1免疫組織化學灰度值比較(每組n=12
與模型組比:aP <0.05
組別 MMP-9 PAI-1模型組 136.97±7.81 145.02±10.26治療組 118.08±14.36a 126.15±8.65a
2.3 ELISA檢測結果 治療前兩組血清ET-1、NO及VEGF表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2組ET-1水平均顯著降低,NO、VEGF水平均顯著升高,且治療組血清ET-1水平低于模型組,NO、VEGF水平高于模型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血清ET-1、NO及VEGF水平比較(每組n=12
表2 2組血清ET-1、NO及VEGF水平比較(每組n=12
與組內治療前比:aP <0.05;與模型組治療后比:bP <0.05
組別 ET-1(ng/L) NO(μmol/L) VEGF(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模型組 103.32±15.45 90.81±12.10a 21.23±5.54 26.26±4.35a 22.12±3.90 27.21±4.92治療組 101.95±16.07 76.32±10.01ab 20.95±3.72 31.47±4.09ab 21.83±3.72 32.58±5.46ab
目前,有關AS斑塊形成機制的學說主要有:內皮損傷學說、脂質浸潤學說、慢性炎癥學說、平滑肌細胞增生學說、血栓源學說等[4-5],其中血管內皮損傷和脂質浸潤被認為是導致AS的始動因素[6]。
AS疾病普遍存在內皮功能障礙[7]。研究表明,內皮細胞可通過釋放血管活性物質如NO和ET-1等調控血管內皮細胞的功能[8]。NO是由NO合酶催化左旋精氨酸氧化生成,它不僅參與介導血管舒張,使平滑肌松弛,對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能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具有顯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ET-1則正好相反,可以引起血管收縮,激活巨噬細胞,引起血小板聚集,損害血管內皮,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和遷移,促使AS的形成[9]。病理狀態(tài)下,血管內皮功能出現(xiàn)紊亂,NO降低,并促進ET-1分泌,造成血管痙攣,誘導AS形成[10]。我們可以通過調節(jié)NO和ET平衡,維持血管內皮功能正常及結構完整,從起始環(huán)節(jié)干預AS斑塊形成[11]。此外,VEGF可通過促進NO合成酶的生成,進而促進NO的生成,與NO共同作用發(fā)揮舒張血管的作用,促進新生血管的穩(wěn)定和成熟,避免血栓形成,減輕AS發(fā)病程度[12]。由于VEGF在正常血管中基本無表達,而在AS斑塊中表達顯著增加,它能特異性地促進血管內皮修復與新生血管形成,促進AS斑塊的形成,所以,VEGF在加速AS斑塊形成過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認為,AS的發(fā)展過程與細胞外基質的降解、平滑肌細胞遷移和基質再生等密切相關[13]。MMP-9作為基質金屬蛋白酶類中相對分子質量最大的酶,是降解IV、V型膠原最主要成員之一。膠原纖維的降解降低了內皮細胞基底膜的完整性,促使中膜平滑肌細胞向內膜遷移,在AS病變及斑塊的破裂中發(fā)揮最關鍵性的作用[14]。PAI-1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在正常血管內皮細胞中合成。PAI-1可能通過影響血管內皮再生、平滑肌細胞遷移、動脈附壁血栓形成等環(huán)節(jié)參與AS的形成。當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時,血漿PAI-1等纖溶因子水平異常,啟動和加速AS的發(fā)生發(fā)展[15]。
羥苯磺酸鈣作為血管保護劑,已廣泛應用于糖尿病腎病、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冠心病等的治療[16-17]。研究證實[18],羥苯磺酸鈣能通過減少內皮細胞中山梨醇的形成,減輕血管內皮的損傷,抑制血管活性物質及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從而對血管發(fā)揮一定的保護作用。
在本研究中,我們通過液氮凍傷術結合高脂飲食建立兔AS斑塊模型,再以羥苯磺酸鈣干預模型兔,結果表明,羥苯磺酸鈣不僅能降低血循環(huán)中ET-1含量,升高NO、VEGF水平,還能減少血管壁局部組織中PAI-1和MMP-9蛋白的表達,說明羥苯磺酸鈣可能從保護血管內皮、延緩動脈硬化及穩(wěn)定粥樣斑塊等方面保護大血管。因此,羥苯磺酸鈣能明顯改善AS斑塊形成的可能機制是減輕內皮細胞損傷,增加血管內皮細胞的密度,減少微血栓形成,進而阻止AS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