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金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廣西南寧 530001
肺炎是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指肺泡、遠端氣道和肺間質的感染性炎癥,可因細菌、病毒及其他病原體等因素感染引起,其中以細菌性和病毒性肺炎最為常見。細菌性肺炎一經(jīng)確診,早期及時的抗菌藥物治療對患者的病情改善及預后起決定性作用,而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成為治療的關鍵。正常情況下,人腸道內菌群維持相對穩(wěn)態(tài),可保護宿主免受病原體的侵害,當使用抗菌藥物后,打破了腸道菌群的平衡,導致腸道菌群紊亂,造成二次感染[2-3],使原有病情加重。因此,該文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應用抗菌藥物治療的成人肺炎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抗菌藥物對肺炎成人患者發(fā)生腸道菌群失調與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住院治療的腸道菌群失調與腸道感染的成人肺炎患者120例作為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書面同意書,男75例,女45例,年齡 23~80 歲,平均(50.23±2.53)歲。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血常規(guī)檢查、C反應蛋白試驗及胸部X線檢查,有缺氧癥狀者,給予吸氧治療[4]。其中,32例患者單用頭孢哌酮鈉他唑巴坦鈉1 g(國藥準字H2007 0233),2 g/次,2次/d靜脈滴注;88例患者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 1 g(國藥準 H20058136),2 g/次,8 h/次靜脈滴注+左氧氟沙星 0.1 g(國藥準字 20080081),0.4 g/次,1 次/d 靜脈滴注,用藥時間均>1周。
根據(jù)《腸道桿菌糞便涂片檢查圖譜》中的腸道感染診斷標準將腸道菌群失調分為:Ⅰ度:細菌總數(shù)量有所減少,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陰性桿菌、梭菌、類酵母菌的數(shù)量有所增加,革蘭陽性桿菌的數(shù)量在最低值范圍內,桿球菌比例為 1∶1~2∶1;Ⅱ度:細菌總數(shù)量明顯減少,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陰性桿菌、梭菌、類酵母菌數(shù)量增加,革蘭陽性桿菌數(shù)量明顯減少,桿球菌的比例倒置;Ⅲ度:細菌數(shù)量嚴重減少,經(jīng)糞便檢查只有一種細菌或者真菌[5]。
①觀察患者不同年齡段、腸道菌群失調程度導致的腸道感染發(fā)生率;②觀察用藥類型與腸道感染的關系;③腸道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 t檢驗,采用()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0歲及以上的腸道感染發(fā)生率高于50歲以下的成人,腸道菌群失調越嚴重、腸道感染發(fā)生率越高(P<0.05),見表1。
表1 不同因素導致腸道感染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infections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n(%)]
單一抗菌藥物用藥致腸道菌群失調比例為26.67%,二種抗菌藥物聯(lián)合用藥致腸道菌群失調比例為73.33%(P<0.05),見表 2。
表2 用藥類型與腸道感染的關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tion types and intestinal infections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表明: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腸道感染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抗菌藥物聯(lián)合應用、用藥時間、年齡,見表3。
表3 腸道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of Intestinal Infections
肺炎是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肺炎是由于病原體侵犯肺實質,并在其中過度生長超出宿主的防御能力所致。而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類型,致病菌主要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流感嗜血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肺炎可發(fā)生于各年齡段,而肺炎的發(fā)生和嚴重程度主要由病原體因素和宿主因素之間的平衡決定的[6]。臨床治療以止咳化痰、改善呼吸、有效控制炎癥及消滅病菌為原則,抗菌藥物治療是決定細菌性肺炎預后的關鍵??咕幬锸桥R床常用的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藥物,包括殺滅細菌、病毒、所有病原體的一類藥物。常見的藥物有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頭孢類、碳青霉素類、單環(huán)類等??咕幬锏暮侠硎褂脩龅郊皶r使用、足量使用、注意療程,從而避免濫用以及耐藥性的產(chǎn)生,濫用抗菌藥物使細菌的耐藥性增強,從而增加疾病的治療難度,也會降低臨床治療效果,且易產(chǎn)生藥物不良反應,如腸道菌群失調、腹瀉、腸道感染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有很大的影響[7-8]。廣譜抗菌藥物可有效殺滅敏感致病菌,但是長期、大量應用也會消滅部分腸道常駐菌,且機體潛在的耐藥性使得病菌繁殖迅速,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正常人腸道內寄存著很多種類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被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一定的數(shù)量進行組合,各類細菌之間相互制約、依存。在質量以及數(shù)量之間形成一種生態(tài)的平衡。一旦機體受到外部或者內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長期服用抗菌藥物,敏感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細菌會趁機大量繁殖,引起了腸道菌群失調,其正常的生理組合被破壞,而產(chǎn)生了病理性的組合,還會增加致病菌的耐藥性,甚至產(chǎn)生多重耐藥細,引起腸道感染[9]。該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表明: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腸道感染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抗菌藥物聯(lián)合應用、用藥時間、年齡。在患者具備明確指征下正確的使用抗菌藥物,給予患者適量的藥物劑量和服用時間,可達到殺死致病菌,控制感染,增加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如果長時間服用、且服用劑量超標、抗菌藥物聯(lián)合應用,會導致患者腸道益生菌被破環(huán)而減少,致病菌隨之大量繁殖,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會引起腹瀉,腸道感染,影響患者的預后效果。
抗菌藥物引起致病菌繁殖的機制與以下因素關系密切:①干擾和破環(huán)腸道正常菌群,使致病菌得以在腸道內繁殖;②抗菌藥物直接使致病菌大量繁殖,致病菌產(chǎn)生耐藥性,耐藥菌繁殖;③白細胞的吞噬能力降低。腸道感染的發(fā)生,致使原有疾病的加重,進而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而抗菌藥物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程度,與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種類、使用時間有關[10]。該研究中,單一抗菌藥物用藥致腸道菌群失調比例為26.67%,二種抗菌藥物聯(lián)合用藥致腸道菌群失調比例為73.33%,由此說明,臨床上成人肺炎的抗菌藥物治療,要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適應證,根據(jù)病原學診斷和藥物敏感實驗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狀態(tài)合理用藥,盡量減少抗菌藥物聯(lián)合使用,選用適當?shù)慕o藥方案、劑量及用藥時間,減講腸道失調的發(fā)生率[11-12]。該研究中,Ⅲ度腸道菌群失調患者腸道感染發(fā)生率為52.77%,Ⅱ度腸道菌群失調患者腸道感染發(fā)生率為43.75%,Ⅰ度腸道菌群失調患者腸道感染發(fā)生率為25.00%(χ2=5.833,P=0.015),這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其研究結果表明,Ⅱ度菌群失調程度患兒腸道感染發(fā)生率(42.2%)高于Ⅰ度(18.2%),由此說明,臨床應重視細菌動態(tài)變化及對患者腸道菌群進行監(jiān)測,以減少菌群失調程度,降低腸道感染發(fā)生的風險,同時適當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對腸道功能早日恢復有益。
綜上所述,肺炎成人患者在抗菌藥物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與腸道感染,與抗菌藥物的聯(lián)合應用、用藥時間及患者年齡有密切關系,臨床醫(yī)師應根據(jù)病原學檢查結果和藥物敏感實驗合理選擇抗菌藥物,盡量減少聯(lián)合用藥,并采取防御措施,降低腸道菌群失調和腸道感染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