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琴
摘 要:2016年秋季,福建省初中語文教材開始使用部編教材。本文通過回顧近年來初中語文教材中寫作教學安排的得與失,提出了幾點淺顯的見解,希望與同仁們共同探討,以期得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關鍵詞:部編教材 寫作教學
部編教材的寫作訓練,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其學會記事與寫人。特別—是七年級上冊教材中,分別設置了“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fā)揮聯想和想象”等六個寫作活動;七年級下冊編排了“寫出人物的精神”“學會抒情”“抓住細節(jié)”“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等六個寫作活動,進一步深化。教材指導參考里有明確說明,七年級階段的寫作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良好的寫作習慣,在此基礎上初步培養(yǎng)寫人記事的能力”??梢姡谙到y(tǒng)編排寫作訓練活動上,部編語文教材的編者們也下足了功夫,與舊版語文教材相比,有了新的突破。
一、注重寫作興趣的初始引導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教材單元課文選用上,《春》《濟南的冬天》是傳統(tǒng)經典散文,而《雨的四季》這樣的文學美篇,不僅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易見,通俗易懂,寫作上還易于學生模仿。教學中,我們只要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觀察,讓把學生把日常生活里的所見所感寫出來,再加以悉心引導,讓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就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和寫作興趣。
二、注重生活現象觀察的導向
沒有發(fā)現,就沒有觸動心靈的共情,學生也就很難體會文章的用意。為了讓學生能進一步學習觀察生活,進一步對觀察進行積累與思考,有意識地進行模仿寫作,產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沖動,部編教材在選文篇目上下了功夫。新教材特意安排了“學會記事”“寫人要抓住特點”等寫作專題,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熟悉的人、想表達的情感和想法出發(fā),構思寫作,把學生引向正確的創(chuàng)作積累途徑,為學生今后的寫作發(fā)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創(chuàng)作中“言之有物,物中析理,理之有據”的習慣。
三、注重匠心獨運的操作運用
不論是寫一個季節(jié)中的花、草、風、雨、人,還是從一個季節(jié)突出的特征談起,繪水描山,展示圖景。寫作往往都是從一件事、幾個物體在的不同性狀描繪開始,組織成篇,傳情達意。部編教材的寫作活動安排,能夠充分展示經典、示范的效用。
譬如,為了加強教學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避免單調枯燥,部編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雙線組織單元結構”編排,即并進的模式,體現為寫人與記事兩種類別的寫作訓練交錯穿插。《秋天的懷念》《散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篇目的編序,既符合寫作中“寫人離不開說事”這個原則,又暗含“說事往往是為了塑造人物性格”的規(guī)律。像《秋天的懷念》,既書寫了“我”殘疾以來發(fā)生在“我”和母親之間的幾件小事,又通過母親的言行舉止、“我”的心理描寫完成了兩個人物的性格塑造。《散步》中,除了記敘祖孫三代散步這一事件之外,還通過對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把一家人的形象塑造了
出來。
四、突出習作訓練的循序漸進引導
從寫作訓練的篇章安排上,我們不難看出編寫教材編者的意圖。比如,在記事方面,教材第二單元安排“學會記事”,之后又輔以“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發(fā)揮聯想和想象”“怎樣選材”等五個寫作指導,深化學生習作的系統(tǒng)性訓練,注重寫作思路的指導,一個環(huán)節(jié)又一個環(huán)節(jié)地逐步實現習作中“學會記事”這一總體目標的達成。在寫人、塑造性格方面,除了前述的幾個輔助寫作活動環(huán)節(jié)外,教材還專門編排了“寫人要抓住特點”“寫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細節(jié)”“學寫傳記”等四個寫作指導,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深入的指導,這也是循序漸進地達成寫人的系統(tǒng)化訓練。
另外,部編教材也沒有忽視基礎性訓練。專門安排“學會抒情”“文從字順”“語言簡明”“語言要連貫”“表達要得體”等諸多習作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的基礎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部編教材寫作訓練充分體現了編排的系統(tǒng)化、導向的精心化、學習的可操作化的新特點和新突破。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也遇到了一定的
困難。
部編教材在“一課一得”方面的指導雖然顯得具體而細微,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方便初中起始階段的寫作教學指導;但是,面對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學生和學情,部編教材的考慮是有欠缺的。我在教學中面對的是農村方言區(qū)的孩子,他們不是不想說,而是說不出來、不會說。對于他們而言,學會好的表達方法和表現手段乃是寫作興趣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關鍵。
首先,需要解決他們“知道怎么說,怎樣說得好”的問題。我認為,七年級上冊教材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口頭與書面表達的具體指導,從美文中認真挑選富有特色的段落,指導學生學習寫作的角度,學習名家流暢的語言表達,學會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把更多的關注放在模擬上,模擬名家的語言、立意、篇章結構。在習得了語言的積累,擁有了相應的表現的方式方法后,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真正得到激發(fā)?!氨磉_和多樣的方式方法”是初中起始年級作文教學的 “重中之重”。
其次,把文章的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等技能放到九年級的后半學期加以強調,這種安排不夠合理。部編教材在文章形式方面對學生的指導占據了過多的篇幅,比如,從八年級開始的“學寫傳記”“學寫讀后感”“學寫游記”“學寫故事”,到九年級結束的“學習仿寫”“學習縮寫”“學習改寫”“學習擴寫”,這些都只是寫作的外在技巧形式,不必獨立成章地加以突出;而應該需在學生完成寫人記事的基礎上,把“審題立意”“謀篇布局”“修改潤色”放在適當的位置加以強調,讓學生在寫作訓練的完整性、功用性等方面不斷磨礪,加深思考,從而寫出越來越有見解的文章。
再者,我在教學中還意識到,九年級的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初級的敘事能力,在此基礎之上,教材的習作指導可以更進一步涉及文風、語言特色等方面,這也能為學生將來的寫作做好更進一步的鋪墊。然而,部編教材在這方面卻毫無涉及,不能不說這是教材寫作活動安排中的一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