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風英
地攤文化一直在法國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單是從法語來看,擺地攤就有“跳蚤市場”“清空閣樓”“馬路叫賣”及“流動兜售”等說法,不需要執(zhí)照的街邊地攤還被稱作“野賣”。當然,各種地攤經(jīng)濟模式當中,最有名的還是跳蚤市場。作為跳蚤市場的鼻祖,巴黎圣圖安跳蚤市場已有150年的歷史。雖然如今熱鬧非凡,但在誕生之初卻潦倒落魄。
19世紀中葉,法蘭西第二帝國著手改建巴黎,在西部為金融和工業(yè)界巨子建立了貴族區(qū),手工業(yè)者和貧民被迫去了遠離市中心的郊區(qū)。巴黎北部茨岡人聚居的圣圖安地區(qū)就是個出了名的“臟亂差”典型。1870年,法國政局動蕩,因為普法戰(zhàn)爭,巴黎人饑貧交加。竊賊、魚販、拾荒者、舊貨商卻逐漸匯聚于圣圖安和茨岡人共同收售破爛。只有300多平方米的地攤場地慢慢變成了小有名氣的二手貨市場。
當年巴黎社會的“三教九流”選中圣圖安擺攤掙錢主要有三個原因:1883年,時任巴黎市長普貝爾發(fā)起“城市清潔運動”,要求每家在門口配備一個帶蓋的垃圾桶回收垃圾。這嚴重干擾了撿破爛者的生計。此外,他們夜間出動收撿破爛,干擾了市民休息,而位于巴黎城墻外的圣圖安恰恰是個“三不管”的法外之地。最后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圣圖安正好處在當時巴黎“納稅圈”外緣,買賣東西不用繳稅。自由而免稅的交易吸引到了更多的顧客,為了給遠道而來的顧客提供膳食,有小販開始售賣薯條、臘腸、沙丁魚及蜂窩糕。街頭小酒館也逐漸興盛起來,人們一邊喝著免稅的廉價葡萄酒,一邊欣賞街頭藝人彈奏吉他,活躍和輕松的氣氛也讓批發(fā)商將目光投向這里。
慢慢地,原先破敗的小木屋減少了。富裕起來的商販打算離開以前的地攤,沿米謝來大街規(guī)劃一個初具雛形的市場。當?shù)厝丝陔S著商鋪不斷增長,令巴黎市政府覺得不能任由這個“野地攤”這樣發(fā)展下去。1884年,巴黎市決定將圣圖安的地攤納入市政管理并正式征稅,結(jié)果對繳稅“敏感”的商販迅速從米謝來大街退出,重操原先“無證擺攤”的模式。前來淘貨的一位軍官注意到,這里的拾荒者“傍晚跟流浪狗睡覺,清晨帶著滿身跳蚤醒來”,于是給這里起名“跳蚤市場”。跳蚤市場的說法隨之傳播開來。
到了1908年,多數(shù)商販意識到每天這樣擺攤收攤、搬運貨物的流動銷售成不了大業(yè)。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他們終于決心進軍附近寬敞的街道,修建固定的商鋪,打造一個接受管理、愿意納稅的“跳蚤市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跳蚤市場的繁榮讓投資人出錢為市場引來水、電,他們收購地皮搭建商鋪,然后低價租給前來經(jīng)營的商人。1920年,在玫瑰路兩旁,一個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全新跳蚤市場問世了。從1925年到1945年,7000平方米的古董市場、1500平方米的帶棚市場還有3000平方米的馬利克市場(因阿爾巴尼亞籍富商馬利克得名)在原有跳蚤市場周圍拔地而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舊貨市場。
一時間,去跳蚤市場淘淘寶貝或者僅是溜達閑逛成了巴黎人的一個休閑上選。因為除了琳瑯滿目的舊貨,這里還匯聚了各種咖啡館、酒館、餐廳及娛樂活動。法語因此還誕生了“逛跳蚤”的說法。市場周圍的葡萄種植者及菜農(nóng)也嗅到了商機,將土地轉(zhuǎn)賣給仍在擴張的市場。圣圖安跳蚤市場的“升級”還獲得了巴黎市政府扶持,1949年,市場多條馬路被改造成為漂亮清潔的柏油路,更加方便了人們“逛跳蚤”。富商馬利克的孫子塞爾日·馬利克回憶道:“在4到7歲的時候,我徜徉在市場里數(shù)不清的各式店鋪里。每個周末我還去兜售舊貨,那真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時光。”
二戰(zhàn)后到上世紀90年代,圣圖安跳蚤市場愈發(fā)細化、分類和升級,人們可以在此找到18到20世紀的舊家具、首飾、衣服和書等。還有人從美國、加拿大趕來,希望淘到一件路易十四時期的桌椅或一套東方古屏風、古彩陶。2001年,聲名遠揚的圣圖安跳蚤市場被列為“巴黎都市風景建筑遺產(chǎn)保護區(qū)”。這兒獨有的“煙火氣息”也讓電影《地鐵里的莎姬》《午夜巴黎》劇組前來取景。
如今的圣圖安跳蚤市場號稱“世界最大的跳蚤市場”。巴黎市現(xiàn)有圣圖安、圣凡夫及蒙特勒伊三大跳蚤市場,它們的經(jīng)營模式影響到了里昂、馬賽等地的市場,甚至令比利時、加拿大的跳蚤市場紛紛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