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鳴麗 金媛
現(xiàn)研究已證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遺傳、環(huán)境及個體易感性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吸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誘發(fā)因素。據(jù)統(tǒng)計,我國COPD患者數(shù)高達4300萬,其中吸煙者患病率約為13.2%,遠高于非吸煙者5.2%,15%~20%的吸煙者可發(fā)展為COPD[1]。戒煙已成為COPD病情控制和降低發(fā)作最有效且成本效益最佳的干預措施[2]。伐尼克蘭(vareicline)是《美國煙草使用與依賴實踐指南》推薦作為一線的新型戒煙藥物,具有激動與拮抗的雙重特性,可有效降低戒斷癥狀,提高戒煙成功率,但由于戒煙的成癮性,復吸率較高[3]。近年來,學者多主張采用心理干預戒煙提高戒煙依從性和成功率[4],本研究嘗試在伐尼克蘭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5A+5R干預指導戒煙,探討其戒煙效果及對肺功能的影響。
一、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6月新華醫(yī)院崇明分院收治的COPD患者,共120例。入組標準:①符合穩(wěn)定期COPD的診斷標準[5],近3個月癥狀穩(wěn)定,且未接受糖皮質激素等治療;②年齡≥18歲,煙齡≥1年,吸煙量≥10支/d;③排除患有焦慮抑郁、精神病、酒精濫用、惡性腫瘤、嚴重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患者。其中男87例,女33例;年齡48~79(62.1±4.8)歲;煙齡1.2~24(8.1±2.4)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20例,初中、高中62例,大專及以上38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20例患者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分布、煙齡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均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征得監(jiān)護人或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方法
1 干預方法 所有患者均維持COPD的治療方案不變,給予酒石酸伐尼克蘭片(美國輝瑞公司生產,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71222)。治療階段第1周劑量遞增:第1~3 d,0.5 mg/次(白色片),1次/d,第4~7 d, 0.5 mg/次(白色片),2次/d;第8 d起,1.0mg/次(淡藍色片),2次/d??偗煶坦?2周。治療2周內,戒煙者均邊口服伐尼克蘭邊減少吸煙,第3周時盡量完全戒斷。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采用5A和5R策略進行戒煙干預,連續(xù)干預12周。具體如下。
首先采用5A干預策略:①詢問(Ask):詢問吸煙年限、吸煙量等吸煙情況,了解是否有戒煙意愿;②建議(Advise):開展戒煙勸告,說明戒煙對病情的影響;③評估(Assess):分析評估戒煙意愿;④幫助(Assist):幫助吸煙者制定戒煙計劃,發(fā)放《戒煙益處卡》等材料,并明確戒煙時間;⑤隨訪(Arrange):建立跟蹤隨訪制度,及時了解其戒煙效果。一般采用電話隨訪的方式,頻率為第1~4周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必要時上門訪視。
若戒煙效果不理想,則進一步采取5R干預策略:①相關性(Relevance):讓吸煙者認識到吸煙或戒煙與健康密切相關;風險(Risks):醫(yī)生幫助患者了解吸煙的危害性及影響;③益處(Rewards):醫(yī)生幫助患者了解戒煙的益處;④障礙(Roadblocks):引導吸煙者分析評估戒煙過程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障礙,尤其是針對戒斷癥狀進行處理。根據(jù)吸煙者的主訴采取相應措施,如感覺疲乏、嗜睡,則保證充足睡眠;感覺煩躁或緊張,則進行深呼吸、散步等;避免高熱量飲食,多吃蔬菜、水果。⑤重復(Repetition):每一次與吸煙者接觸時,不斷反復勸導加強動機干預。
三、觀察指標
①戒煙成功率:分別于隨訪1、3、6個月時記錄患者的戒煙率,自我報告停止吸煙且無復吸即為戒煙,并于隨訪6個月時采用尼古丁依賴檢測量表(FTND)[6]進行評估,該量表含6個條目,總分為0~10分,得分越高,提示依賴程度越高。②肺功能評估: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應用德國耶格的Master Screen LOS肺功能儀檢測肺功能指標,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③生活質量:分別于干預前、隨訪6個月時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7]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該問卷包含50項條目,涉及呼吸癥狀、活動受限與疾病影響三個維度,各維度分值范圍為0分~100分,評分越低,提示生活質量越高。
四、統(tǒng)計學方法
一、兩組不同時間戒煙成功率和尼古丁依賴性比較
干預后隨訪1個月,兩組患者戒煙成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隨訪3、6個月干預組戒煙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F(xiàn)TND評分亦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戒煙成功率和FTND評分比較
二、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FVC、FEV1、FEV1/FV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兩組各肺功能指標均不同程度改善,干預組FVC、FEV1、FEV1/FVC水平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①P<0.05;組間同期比較,②P<0.05
三、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SGRQ量表各維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干預組呼吸癥狀、活動受限及疾病影響評分較干預前明顯下降,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①P<0.05;組間同期比較,②P<0.05
長期吸煙與COPD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不僅導致呼吸道炎癥反應,還可誘發(fā)氣道重塑[8]。對于COPD患者而言,戒煙是控制病情,提高臨床療效最關鍵措施。目前,伐尼克蘭作為唯一一種不含尼古丁成分的戒煙處方藥,可有效抑制吸煙欲求,緩解戒斷癥狀,已作為戒煙藥物輔助藥被臨床廣泛認可[9]。國外研究報道顯示,70%的吸煙者有戒煙意愿,COPD患者的煙草依賴性高于普通吸煙者,而其戒煙意愿并未相應增加,在無外力協(xié)助的情況下戒煙難度相當大[10],故COPD患者常因煙癮難以控制、自控力差等原因出現(xiàn)復吸導致戒煙失敗。
藥物戒煙治療后的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對降低COPD患者煙草依賴性和戒斷反應的重要性愈發(fā)引起重視。傳統(tǒng)干預法僅局限于住院期間的宣教勸導,能發(fā)揮暫時戒煙的作用,但出院后在社會交往中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易造成復吸。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提出的“5A干預法”指導戒煙,貫穿患者住院護理及出院后隨訪整個過程,能全面掌握患者的吸煙情況,消除緊張、焦慮情緒,鼓勵患者堅持戒煙[11]。同時,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lián)合“5R干預法”,綜合運用行為、心理、社會支持等手段,引導戒煙動機或提高戒煙意愿,尤其是通過指導處理戒斷癥狀、避免吸煙誘惑及改變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戒煙干預。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隨訪1個月時戒煙成功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干預組隨訪3、6個月的戒煙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F(xiàn)TND評分亦明顯升高(P<0.05),與楊鳳萍等[12]研究結果相符,由此說明,5A+5R干預法聯(lián)合伐尼克蘭可提高COPD患者的戒煙成功率,在降低中長期復吸方面較伐尼克蘭藥物治療更有優(yōu)勢。
近來研究表明,COPD患者戒煙后急性加重次數(shù)和程度可明顯下降,咳嗽、咳痰和喘息減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持續(xù)戒煙可延緩COPD的進展及肺功能的降低,使COPD患者死亡風險下降32%~84%[13-14]。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在干預后FVC、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標均不同程度改善,干預組較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P<0.05),說明5A+5R戒煙干預可進一步減輕煙草對呼吸道的危害,延緩肺功能下降,改善COPD患者的病情和預后。同時隨著肺功能的改善和臨床癥狀的緩解,患者加深了對吸煙危害的認識,更加堅定戒煙信心,SGRQ量表各維度評分明顯下降,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戒煙作為一種綜合多方面的行為矯正,對于COPD患者而言,難度更大。5A+5R干預聯(lián)合伐尼克蘭可提高具有煙草依賴性的COPD患者戒煙成功率,改善肺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