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萬彬 劉思雨 江 梅
(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CT 室,河南焦作454150)
冠脈狹窄是指由于多種原因所致的冠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堵塞的一種血管病變,以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臨床研究表明,冠脈狹窄多起病急驟,若不及時治療,血管狹窄直徑會不斷增大,引起心肌供血不足,誘發(fā)卒中、心肌梗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zhì)量[2]。因此,早期診斷,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冠脈狹窄患者的臨床轉歸和預后顯得十分重要。冠脈CT血管成像(CTA)是一種無創(chuàng)的血管檢查技術,可清晰地反映患者全身血流動力的詳細情況,是明確冠脈狹窄的有效手段,目前在臨床已得到廣泛認可[3]。本研究選取了100 例疑似CHD 患者,以冠脈造影(CAG)結果為標準,分析CTA 腔內(nèi)密度校正在冠脈狹窄程度中的評估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疑似CHD 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 例,女46 例,年齡20~65 歲,平均年齡(58.79±4.10)歲,合并高血壓45 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癥30 例,心功能Ⅰ級32 例、Ⅱ級65 例、Ⅲ級5 例。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CT 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入院立即安排CAG 檢查,3d 后接受CTA 檢查。CAG 檢查:所有患者術前6h 禁食水,術前1h 遵醫(yī)囑給予0.3mg 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囑患者仰臥位,經(jīng)右側橈動脈插入導管至冠狀動脈口,注射造影劑碘海醇40mL(270mg/mL),注射速度3.5mL/s,延遲5~8s。應用GE Light Speed VCT 64 層螺旋CT 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氣管隆突至膈下1cm。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50 mAs,層厚3 mm,準直寬度0.625 mm,矩陣512×512,視野25cm,球管旋轉1 周0.6s。CTA 檢查:檢查前準備同CAG,經(jīng)肘靜脈注射碘海醇90mL,注射速度3.5mL/s,延遲5~8s。CT 儀、掃描范圍及掃描參數(shù)同CAG 檢查。
1.3 血管分析:影像檢查結果由2 名經(jīng)驗豐富的心內(nèi)科醫(yī)師和1 名放射科醫(yī)師參考相關文獻共同診斷[4],計算冠狀動脈的血管狹窄率。冠脈狹窄程度分為:無狹窄:血管通暢,無閉塞;輕度狹窄:血管閉塞<50%;中度狹窄:50%~70%血管閉塞;重度狹窄:71%~99%血管閉塞;完全狹窄:100%血管閉塞。
1.4 觀察指標:①以CAG 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計算CTA 對診斷血管狹窄程度的準確性;②避開斑塊及鈣化偽影,選取病變血管狹窄節(jié)段的感興趣區(qū)(ROI)測量近遠端及同層主動脈血管的CT 密度值,每處測量3 次,取平均值,計算冠脈狹窄節(jié)段前后的CTA 密度校正值[CTA 密度校正值=(近端腔內(nèi)密度/冠脈開口處腔密度)-(遠端腔內(nèi)密度/冠脈開口處腔密度)],分析CTA 腔內(nèi)密度校正在冠脈狹窄程度中的評估價值; ③以血管狹窄≥50%為陽性事件,分析CTA 腔內(nèi)密度校正值對血管狹窄程度的診斷價值。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20.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 檢查結果:CTA 檢查對鑒別血管狹窄程度的準確率為80.00%,與CAG 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詳見表1。
2.2 腔內(nèi)密度校正參數(shù):不同狹窄程度血管各腔內(nèi)密度校正值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2.3 CTA 密度校正對血管狹窄的診斷價值:冠脈血管狹窄≥50%作為陽性事件,CTA 密度校正值對診斷血管狹窄≥50%的靈敏度為95.77%、特異度為86.21%、準確率為93.00%,與CAG 比較一致性可靠(Kappa=0.828,P>0.05),詳見表3。
表1 CAG 與CTA 血管分析結果比較
表2 不同狹窄程度的冠脈CTA 腔內(nèi)密度校正值比較(±s)
表2 不同狹窄程度的冠脈CTA 腔內(nèi)密度校正值比較(±s)
注:與輕度狹窄比較,*P<0.05;與中度狹窄比較,aP<0.05;與重度狹窄比較,bP<0.05
血管狹窄程度 CCO輕度狹窄 0.077±0.032中度狹窄 0.135±0.044*重度狹窄 0.170±0.064*a完全狹窄 0.241±0.081*ab P 值 <0.001
表3 CTA 密度校正值對血管狹窄≥50%的診斷價值
冠狀動脈狹窄是引起心血管病變的重要因素,好發(fā)于老年人群。近年來,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冠脈狹窄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臨床根據(jù)血管狹窄程度將冠脈狹窄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狹窄,輕度狹窄特異性癥狀不顯著,以活動后心慌、乏力、氣促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癥狀較輕,呈進行性發(fā)作,許多患者在發(fā)病初期沒有引起重視,導致管腔狹窄加劇,加重治療的難度,影響患者的預后[5]。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冠脈狹窄患者的臨床轉歸和預后意義重大。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和醫(yī)療設備的不斷發(fā)展,CAG 和CTA 逐漸成為臨床診斷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一項檢查技術。CTA 是從外周靜脈注射造影劑,然后利用CT 掃描,通過軟件合成顯示冠張動脈是否有狹窄的一種無創(chuàng)檢查技術。本研究結果顯示,CTA 檢查對鑒別血管狹窄程度的準確率為80.00%,與CAG 檢查結果相比無明顯差異。提示CTA 對冠脈狹窄患者的血管狹窄程度分級的診斷符合率較高,臨床可通過CTA 檢查明確患者的血管狹窄程度[6]。CTA 密度校正值是臨床評估冠脈狹窄血管的血流動力和預測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標[7]。本研究中,對不同狹窄程度的冠脈血管進行腔內(nèi)密度校正測量,發(fā)現(xiàn)不同程度的血管狹窄的腔內(nèi)密度校正值不同,血管輕度狹窄的腔內(nèi)密度值最低,血管完全閉塞的腔內(nèi)密度值最高。提示不同狹窄程度的血管腔內(nèi)密度校正參數(shù)之間比較差異顯著,血管狹窄程度越嚴重,腔內(nèi)密度校正值越高[8]。
本研究以CAG 檢查結果為標準,計算出腔內(nèi)密度值對診斷冠脈血管狹窄≥50%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分別為95.77%、86.21%和93.00%,與CAG 檢查結果一致性可靠。提示CTA 腔內(nèi)密度值對診斷冠脈狹窄患者血管狹窄≥50%的靈敏度和準確性較高,可用作臨床篩查和評價冠脈狹窄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
綜上所述,冠脈CTA 腔內(nèi)密度值可反映冠脈血管的狹窄程度,指導冠狀動脈的狹窄分級,為臨床診療提供有效依據(jù),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