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寵
小學課堂上,讓很多班主任老師頭疼的是缺少規(guī)矩的孩子,他們不僅自己上課不遵守紀律,還影響其他同學,甚至有的小孩子因為老師批評幾句,竟然敢動手打老師。班主任老師困惑:“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品德不好?”
有位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家長和我聊天時提及她和幾位母親帶著各自年齡相仿的孩子一同出去游玩,其中一位母親的兒子當著她的面講她女兒非常難聽的話,本以為那位母親會教育自己的兒子,沒想到那位母親對此竟置若罔聞。接著,這個男孩子還在行駛的大巴車上跑鬧走動,搞得全車人不得安寧。后來她實在忍不住了,心里想,既然男孩的母親不教育,就由她來教育吧……
在生活中和學校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父母,他們認為頑皮是孩子的天性,不用管教,小時候不懂事,等長大了就好了。而心理學的研究卻表明,如果孩子在小時候沒有受到恰當?shù)募s束和訓練,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會相當難以改變。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在我聊過的一些家庭中,認為最快樂、最有活力的家庭能夠接受孩子的意見,但當孩子超過某種限度時,又會阻止他們。”可以發(fā)現(xiàn),之所以現(xiàn)在有的孩子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缺乏尊敬和規(guī)范,是家長忽視了教給孩子規(guī)矩和禮儀,使他們的行為超過了天真可愛的度,而這些消極行為一旦成為惡習,孩子就很難成為一個舉止得體的人。隨著年級的增高,這些曾經(jīng)被父母忽視教育規(guī)矩的孩子會越來越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稍微有一點不隨心的地方,不分場合就要爆發(fā),同學也不得不開始遠離他們,害怕與他們在一起玩。在班級里,這些孩子越來越不受老師和同學的歡迎。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僅影響孩子正常的人際關(guān)系交往,也影響他們的學業(yè)成績和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觀察學習的榜樣。研究表明,只有5%的人生學習來自“教誨”,所能記住的95%均來自自己與家庭和社會的互動。約瑟夫·奇爾頓·皮爾斯說:“言傳大于身教,我們必須去做想讓孩子們成為的那個人?!焙芏嗪⒆硬灰?guī)范的行為和語言來源于其父母平日的言傳身教。父母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產(chǎn)生的影響,發(fā)現(xiàn)孩子在禮儀和規(guī)矩細節(jié)上有不妥之處時首先檢視自己,并且不斷對孩子進行引導和約束,對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jù)斯科特·派克多年的經(jīng)驗,在平衡式家庭中,孩子往往在還很年幼時就能分清得體與過分的區(qū)別,也能明白正直堅定與唐突無禮的不同。在充滿生機的家庭中,父母會和孩子調(diào)笑,孩子也會回敬父母,每個成員都明白底線在哪里,既能謹慎地保持善意的幽默,也不會陷入輕佻的蔑視。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有重要的作用。
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小開始。從小學低年段到高年段,孩子的行為習慣在不斷完善和穩(wěn)定。父母在孩子學齡期時就要用一些方法和策略不斷強化其積極行為,對消極的、需要抑制的行為表示反對,漸漸地,孩子就會將良好的行為習慣內(nèi)化,內(nèi)心越來越陽光,從而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深圳實驗學校小學部,深圳,518028)
編輯/劉 芳 終校/劉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