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雁
作文難教,恐怕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我們是否想過,作文既然難“教”,為什么不認真去“讀”呢?這里的“讀”,不是要把任務布置給學生,讓他們再次淪陷到“讀名著”和“讀范文”的要求中,而是把任務布置給教師自己——真正用心地去讀一下學生的作文。作為教師應該仔細思考:學生想表達什么?表達方式存在什么問題?我們的思想離他們到底有多遠?教師有時需要從常規(guī)中跳出,在“教師”和“讀者”的身份之間做一次華麗的轉(zhuǎn)身。
“教”本身是有方向性的。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會以自身的認知能力去審視學生的作文,不論教師在師生間的距離上做了怎樣的心理建設和鋪墊,也不論教師是否覺得已經(jīng)將自己降低到了足夠低的程度,有一個事實始終存在:你的思想還是屬于你。一個成人的思想再怎么主動弱化,也依然是虛擬的。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在學生時代是如何寫作的,翻一翻以前寫的文章,或許能讓我們對認知學生的實際能力產(chǎn)生一些更為切近的感受,而這些感受,應是我們能夠真正地把對寫作的認識降到最接近學生認知程度的基礎。我們一廂情愿地希望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看似合理,其實不然。我們必須面對大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有缺陷的這一事實,只有確實接受了這樣的事實,才能正確面對這一事實中的各種問題,做好對癥下藥的工作。
讀學生文章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多地從文章體現(xiàn)出的事實層面去解讀他們的思想,以及文章的形式。從情感上講,教師需要強化代入感。既然我們能夠在理解唐詩宋詞的時候跨越時空,收集大量的背景材料,進而去接近那個時代、那個人的思想,可以把簡短文字中蘊含的那些細膩的情感揣摩得十分透徹,那么,在審視學生的情感世界究竟是怎樣的狀態(tài)時,我們也應該這樣“知人論世”地去做。我們可以借助與學生亦師亦友的身份,去做些“采風”“采樣”工作,收集他們言行中的細節(jié),便于我們在學生那些“風輕云淡”的描述中,感受他們激蕩的思緒;便于在他們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中,體會他們潛藏于文字間的刻骨? ? ? 銘心。
體味文字背后情愫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幫他們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上,進行一些邏輯的梳理和貫通,給予他們最實用、最易接受的修改,這也是學生真正渴望得到的建議。如果學生從未接受過這樣足夠切近的、務實的、基于他們具體情況的習作修改,極易導致他們產(chǎn)生自己可能無可救藥,寫作的山峰高不可攀的想法。所以教師最重要的是保護學生心中對寫作最原初的興趣。
梳理我們的日常寫作教學,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一開始,學生是把自己的真情放在作文中呈現(xiàn)給教師的,但因為教師的漠視,或者隨意的修正,并要求學生嚴格按照規(guī)定的思路去做,讓學生寫教師想看的感情,表達教師認為應該表達的主題,用教師覺得好的方式,導致學生的作文在教師定的標準里變成了四不像,讓學生真實的情感在批評中變得體無完膚,學生由此失去了再次吐露心聲的勇氣、繼續(xù)提筆創(chuàng)作的愿望,甚至失去了對老師最基本的信任。這或許是寫作教學中最大的殺手,因為它直接導致了學生對寫作的疏遠,樹起了師生之間的壁壘。
對于行文結構的教學,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比較達成共識。關于文章結構的多樣性,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常會提到,對不同的結構模式,我們一般也是帶著欣賞的眼光去分析的,但在面對學生的作文時,我們卻總是按照自己設定的規(guī)則讓學生往模式里套,這本身就是違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原則的,是對學生個體思想和情感的漠視。但因為教師給自己的這套做法打上了能考高分的標簽,所以學生不得不選擇放棄自我和初心,這對長遠的寫作教學和學生文學思維的健康發(fā)展而言,是極為不利的。更不用說,在如今強調(diào)綜合素質(zhì)和實踐運用能力的高考理念和形勢中,學生生搬硬套教師的模式,僵化地應對高考作文題目,缺乏靈活性和思想深度的表達,無法真正取得高分。在行文結構教學中,對學生作文結構的認同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必然建立在其自己的邏輯之上。初讀的時候我們也許感覺不出來,甚至覺得不太合理,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對其結構基礎進行梳理,找出思路的合理性,進而提出恰當?shù)慕ㄗh,幫助他們進行自身能力范圍內(nèi)的調(diào)整,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看到變化,看到修改后好在哪里,這樣學生更容易產(chǎn)生接受修改意見的主動意愿,能更主動地調(diào)整自己的慣性思維。這才是寫作教學的好的方式,而不是對所有習作都進行毫無個性的“一刀切”修改。
很多學生在文章主題的處理上,還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更高的要求”,但這不是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問題,年紀尚小、生活環(huán)境單純、缺少生活閱歷等諸多因素導致學生缺乏對社會問題的深刻認識和思考。很多教師覺得學生想問題太簡單、沒有高度,其實是我們過高估計了他們應該達到的高度?!芭袛嘁粋€孩子是否健康,就看他是否擁有符合年齡的單純。”學生的“幼稚”“膚淺”,不是一種錯誤,而是正常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很多作文里那些“小大人”式的不相稱的論調(diào),往往是教師刻意訓練出來的,或者是父母覺得這樣好,學生就努力這樣寫。因此,在寫作主題的引導上,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各種素材關聯(lián)的問題,復雜的素材的聯(lián)系,要有效、有度,自然生動,符合邏輯。我們要幫助學生打開視野,讓他們學會在事物之間總結本質(zhì),看清事實,進行有深度的聯(lián)系,建立全局觀念。教師不要一味站在制高點上喊話,那樣做是無濟于事的,即便你的視角再廣闊,終究是你個人的思維方式,其局限性和狹隘性不言而喻。《資治通鑒》有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苯處熐形鹈つ肯嘈乓患抑?,切勿被自己多年已有的寫作和閱讀經(jīng)驗所束縛。我們要以足夠開放的態(tài)度去面對學生的習作,要保持“無知”的探索的初心,放棄為學生制作各種僵化的預設,讓學生在接受修改意見的過程中真正有抓手,有實際操作性,這樣訓練出來的文章,才不會只是生硬的拔高,而是具有了力度和深度。
站在新課程改革的角度去看,我們知道,突出評價的發(fā)展性功能是學生評價改革的核心。既然是發(fā)展性評價,那就一定要注重過程和生成性,注重個體差異和具體特點。學生的認知與表達本身,就是一個個體輸入和輸出的過程,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給予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以及充分、懇切的鼓勵,這才是對學生有效的幫助。每個學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質(zhì)和后天環(huán)境,都有各自的愛好、長處和不足,這使得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速度和軌跡都會不同,有的人少年天才,有的人大器晚成。所以,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是不可能達到某個同一的絕對高度的,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如此就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一些互相理解和認同,多一些溝通和探討,在“協(xié)商”的環(huán)境中進行彼此的修正,以此促進習作反思,完善寫作行為,這也是筆者強調(diào)寫作教學需要在“認同”上再下點功夫的原因所在。希望教師在這種“認同”與“互動”中,與學生實現(xiàn)教學相長,保持寬容、開放、求實、嚴謹?shù)膽B(tài)度,共同開辟寫作教學的新路。
(云南省臨滄市民族中學;67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