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西院區(qū)產科,安徽 滁州,239000)
臨床路徑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醫(yī)學護理管理模式,發(fā)端于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1]。該護理模式以病人為中心,為其制定從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護理方案,以期利用有限的資源為患者提供最好的護理服務。本文探討了計劃性剖宮產產婦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健康教育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病例為我院婦產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計劃性剖宮產產婦,均為擇期剖宮產者,排除嚴重并發(fā)癥者。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年齡23-34歲,平均(28.7±4.7)歲,孕周38-42周,平均(40.1±1.3)周;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29.1±3.7)歲,孕周 38-41周,平均(40.2±0.9)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文化程度、剖宮產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產婦采用傳統健康宣教方法,均于術后由責任護士為其進行健康教育。觀察組產婦則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模式進行健康教育,詳細如下:(1)組建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小組,由婦產科主任、護士長、護士、專職醫(yī)師等共同組成,并對小組成員進行知識培訓。(2)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方案。查閱循證醫(yī)學相關資料,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及產婦的具體狀況,從患者入院、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護理、康復出院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制定健康教育方案[2]。(3)方案實施。按照路徑內容,責任護士負責健康宣教內容的實施,高級責任護士負責效果評價,詢問產婦了解其對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查漏補缺。主要通過示范、講解、宣傳資料、宣教視頻、嬰兒模型示教、座談、答疑等方式進行。
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采用我院本科室制定的健康知識評價問卷表進行調查,包含手術、傷口護理、母乳喂養(yǎng)、術后飲食、新生兒護理等20項內容,每項5分,共100分,以≥80分為掌握,79-60分為基本掌握,60分以下為未掌握。掌握率=(掌握+基本掌握)÷總例數×100%。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情況。采用本科室自行制定的滿意度調查表,共20個問題,每個問題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進行評價,于產婦出院前進行調查。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進行X2檢驗,以P<0.05判定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觀察組產婦對健康知識掌握30例,基本掌握14例,總掌握率為97.8%,對照組產婦總掌握率5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對比[n(%)]
2.2 兩組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觀察組產婦滿意度為97.8%,對照組為84.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n(%)]
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對計劃性剖宮產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從產婦入院、術前準備、嬰幼兒護理、到術后飲食、康復出院,將健康教育的每一項內容細化到產婦在住院期間的每一天,不但使得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能夠有計劃、有序的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而且也確保了健康教育制度化、具體化,有利于宣教工作定時、定量貫徹執(zhí)行,對提高產婦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率有積極的意義。美國心理學家Rubin研究發(fā)現[3],剖宮產產婦在術后3d內其注意力均聚焦在自身上,因此,此時間段內產婦對自護知識的掌握比較多,而對嬰幼兒的護理知識則掌握不夠,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婦注意力逐漸轉向嬰幼兒,而護理人員也逐漸增加嬰幼兒護理方面的相關知識,以確保產婦能夠正確、恰當的照顧嬰幼兒,使得產婦得到連續(xù)性、實效性的健康教育,獲得系統性、實用性的相關知識。而傳統健康教育并未意識到這個理念,只是通過填鴨式宣教,將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對健康知識的總掌握率為97.8%,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的57.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同時,臨床護理路徑對剖宮產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對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積極的意義。在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的執(zhí)行過程中,實施小組成員不但經過專業(yè)培訓,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素質,而且其工作的銜接性比較好,體現著本院工作人員良好的團隊協作及合作精神,而且也確保健康教育工作及時、有效、到位執(zhí)行,對建立和諧的醫(yī)患關系、提高產婦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巨大的作用[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滿意度為97.8%,對照組為84.4%,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計劃性剖宮產產婦應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產婦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率和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