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達偉
摘要: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少吃苦、少走彎路,能夠走上更加順暢的人生道路。然而,不經歷風雨,怎么能見彩虹?過度保護,只會讓孩子的抗壓能力下降,不利于孩子更好地面對挫折。實踐中暴露的一些問題,也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在幼兒階段進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緩。本文將結合幼兒挫折教育的概念及影響因素,對幼兒挫折教育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幼兒 挫折 教育
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家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人們發(fā)現,當外部條件越來越好時,孩子們的抗挫折能力卻沒有呈現正向增長趨勢,一些孩子甚至因為一些小的刺激而出現了極端的行為。這種現象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做出一種選擇,即在幼兒教育階段引入挫折教育,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本文將結合幼兒挫折教育的概念及影響因素,對幼兒挫折教育策略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幼兒挫折教育提供一些方法。
一、幼兒挫折教育概述
(一)幼兒挫折教育的概念
20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亞當斯首次提出了挫折教育理念。此后,學者們就挫折教育展開了深入的理論研究。從概念上看,學者們普遍認可挫折教育是能夠幫助人類在面對挫折情緒時,最短時間恢復理智,重新恢復正確對待困難的勇氣和能力的一種教育方式。幼兒挫折教育則是專為幼兒設立的,在充分考量幼兒心理、行為及家庭環(huán)境、外部環(huán)境影響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現實挫折,通過家庭與學校共同努力,培養(yǎng)幼兒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情緒教育課程。
(二)幼兒挫折教育的意義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弊層變航邮艽煺劢逃粌H能夠使幼兒樹立積極面對困難和未知挑戰(zhàn)的信心和勇氣,讓幼兒在挫折教育的過程中練就較強的心理素質,而且能夠有效增強幼兒面對挫折的抗壓能力,讓幼兒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挫折和困難,正確對待人生的種種挑戰(zhàn),學會迎難而上。另外,挫折教育也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外部環(huán)境變化,領會人生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道理,對于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能夠更加心平氣和地接受,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影響幼兒抗挫折能力的因素
(一)幼兒自身因素
從主體因素來看,人類的嬰兒不像自然界其他動物的“嬰兒”,他沒有尖牙利齒,沒有堅硬外殼,出生后很久才能直立行走,需要看護的時間很長,對撫養(yǎng)人的依賴很明顯。嬰兒的這種特點,決定了他們極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挫折。無論第一次入園,還是首次與家人分離,都讓他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焦躁的挫折情緒中。
從溝通能力上講,溝通能力越差的幼兒越缺乏抗挫折能力。他們不能及時地將內心的情緒釋放出去,也找不到與外界交流的方式,很容易陷入一種不快樂的情緒中。從幼兒體質的角度來講,身體越健康的幼兒,面對挫折的抗壓能力就越強,越能以一種樂觀的情緒去面對新的挑戰(zhàn)。從幼兒自信心與安全感的角度來講,從家庭成員中得到的關心越多的幼兒,對自我的認識度越高,安全感越強,越容易融入新的環(huán)境,形成抗挫折能力。
(二)環(huán)境因素
從客體因素來看,幼兒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在幼兒的成長發(fā)育過程中,環(huán)境因素是決定其作為人的社會性養(yǎng)成的重要因素。讓幼兒在脫離外部環(huán)境的情況下成長,既不現實也不科學。只有置身于外部環(huán)境,幼兒才能夠真正地健康成長。
著名學者葉瀾把影響幼兒成長的環(huán)境劃分為大環(huán)境與小環(huán)境兩種:大環(huán)境指的是幼兒的國家、民族和所處的時代;小環(huán)境的范圍明顯縮小,指的是幼兒日常生活和學習所接觸的社會環(huán)境,例如家庭、學校和居民區(qū)。從小環(huán)境看,對幼兒成長起著關鍵作用的人,就是家長和老師,他們的教養(yǎng)方式會直接影響幼兒抗挫折能力的養(yǎng)成。
三、幼兒階段挫折教育的方法
(一)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挫折
幼兒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負面信息會讓幼兒體驗到挫折感。比如,家庭經濟狀況、家長的不良行為、家庭意外事故的發(fā)生(如親人去世、父母離異等)都會使幼兒體驗到挫折感。另外,在幼兒園里,教師偏心、管制多、批評多、不民主也會引起幼兒痛苦、畏懼、無助等負面情緒,從而使幼兒產生挫折感。
幼兒思維發(fā)育的不成熟性決定了他們對事物認識的片面性,他們的認識更多來源于事物的外部形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引導幼兒親身感受和體驗挫折,使幼兒形成對挫折的認識。這種認識建立在成年人引導的基礎上,幼兒需要在反復的體驗和直觀的印象中去感知,知道挫折與成長相伴,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折。
教師和家長在引導幼兒認識挫折的過程中,需要以事實為依據,正視生活中的各類小問題,讓幼兒看到成人面對挫折的態(tài)度,在言傳身教中使幼兒自然地形成自己對挫折的認識。要引導幼兒主動尋找問題根源,克服因為對困難的畏懼而產生的退縮心理,引導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到如何處理受挫的情緒,感受到如何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
(二)創(chuàng)設困難情境對幼兒進行挫折鍛煉
幼兒抗挫能力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性。有些孩子抗挫能力較好,遇到問題會試著解決,例如:與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時,會主動地尋找爭議的原因,并在溝通的過程中慢慢地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但是更多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可能會不知所措,或者以不恰當的方式解決問題,造成令人沮喪的結果,使幼兒產生挫折感,對許多活動望而卻步。在幼兒時期,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仍需要他人的協(xié)助。
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困難情境,幫助幼兒進行抗壓訓練,從而實現對幼兒的挫折教育。在困難情境選擇上,建議選擇難度和范圍稍大一些的情境,這樣能夠給幼兒更加直觀的印象。比如引導幼兒進行急救類的集體游戲,引導幼兒完成傷員轉移、限時急救等動作,讓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學會思考,主動摸索著解決問題。在完成游戲的過程中,幼兒逐漸學會了團隊協(xié)作,在感受生活挫折的同時,學會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挫折,解決問題。
鑒于幼兒認知的不成熟性,教師需要細心觀察,用積極的語言引導,加強正面心理暗示,讓幼兒認識到這些挫折是可以接受和解決的,挫折沒有那么可怕,從而達到挫折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家園合作交流
幼兒的教育和成長離不開社會、家庭及幼兒園的共同努力,對于幼兒挫折教育而言,三者缺一不可,只有社會、家庭及幼兒園三者聯(lián)合,幼兒挫折教育的效果才會最大化。因此,在進行幼兒挫折教育時,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交流,讓家長意識到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的迫切性,從而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幼兒挫折教育中來。幼兒園與家庭雙向的挫折訓練環(huán)境,讓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堅強,培養(yǎng)直面挫折的勇氣,坦然面對學習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同時,家長也應該積極地與教師互動,讓幼兒在生活中接觸的小環(huán)境中去感受挫折,逐步形成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獨立的人格,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需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快樂成長。
綜上所述,在幼兒階段開展挫折教育很有必要,只有家園合作交流、共同努力,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讓幼兒正視挫折,培養(yǎng)幼兒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未知世界的挑戰(zhàn)。讓幼兒懂得以樂觀的心態(tài)去認真生活,幫助他們在心智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健全獨立的人格,正是幼兒挫折教育的真意,也是教育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