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鑫鑫 王娟 謝晗 孫鵬
摘 要 為了考察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以及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問卷、社會支持問卷以及主觀幸福感問卷,對92名自閉癥兒童母親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三者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顯著預測其主觀幸福感,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在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 自閉癥兒童母親; 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 社會支持; 主觀幸福感
分類號 B84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0.06.004
1 問題提出
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種神經發(fā)育障礙,其臨床特征是社會交往、語言交流和興趣行為偏離正常,一般發(fā)病在三歲以前(鄧明昱, 勞世艷, 2016)。近年來自閉癥發(fā)病率呈急劇上升趨勢。最新研究報告表明,3~17歲兒童及青少年的自閉癥患病率高達224%(Zablotsky, Black, Maenner, Schieve, & Blumberg, 2015)。家長在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治療和教育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徐勝, 王晶瑩, 蒲云歡, 2016)。自閉癥兒童存在溝通交流問題以及刻板、自傷、攻擊等行為問題,使得家長較少有養(yǎng)育成就感,同時面臨著嚴重的心理壓力和負擔。研究顯示,與正常兒童父母相比,自閉癥兒童的父母有著更多的焦慮感、失落感和挫敗感,并在婚姻滿意度、自尊、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方面處于更低水平(車文婷, 雷秀雅, 2013;? 彭瑋, 雷秀雅, 肖印軍, 金燦燦, 2017;? Meadan, Halle, & Ebat, 2010)。受到家庭角色分工及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自閉癥兒童的母親往往承擔著更多的照料患兒的責任。Marshall和Long(2010)研究表明,自閉癥兒童的母親所承受的壓力比父親更大。Schwichtenberg和Poehlmann(2007)的研究也證實,無論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還是生活質量方面,自閉癥兒童的母親存在的問題都更為嚴重。作為自閉癥兒童的直接養(yǎng)育者,其母親的身心健康將直接關系到兒童的康復質量,所以關注自閉癥兒童母親的身心健康,提高其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主觀幸福感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Diener, 1984)。自閉癥兒童家長面臨的經濟、社會壓力巨大,對自閉癥兒童的養(yǎng)育也令其身心俱疲。研究表明,與正常兒童的父母相比,自閉癥兒童父母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以及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負性情緒較明顯(魏欣欣, 2017)。主觀幸福感關注個體的主觀體驗,而主觀體驗往往受到主體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本研究嘗試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角度,考察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其獲得的社會支持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心理技術與應用8卷
6期汪鑫鑫 王娟等: 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指父母在教養(yǎng)領域內對能夠勝任父母角色能力的信念,是父母對自己的教養(yǎng)能力和成功影響兒童發(fā)展結果能力的自信程度(Ardelt & Eccles, 2001)。自閉癥兒童母親同普通母親相比,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偏低,相對來說更容易產生消極的情感、認知和育兒行為,以及自我貶抑、自我責備等消極特征,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與育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即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越高,母親的育兒壓力越小,主觀幸福感水平就越高(劉慧, 高健, 孟祥寒, 劉昭, 任波, 2015)。研究還表明,對于一般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較高的自閉癥兒童母親,其在撫養(yǎng)患兒過程中往往采取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能夠自信地面對自己所要應對的行為操作,遇到困難時也能夠有效地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整體表現出高自信高自尊的狀態(tài),因而親職壓力水平較低,主觀幸福感較高(李媛, 方建群, 趙彩萍, 2015)。對大學生及成年人的考察也發(fā)現,自我效能感水平亦能顯著地正向預測主觀幸福感水平(孟慧, 梁巧飛, 時艷陽, 2010;? 余鵬, 宿淑華, 李麗, 2005)?;谏鲜鲎C據,我們預測對自閉癥兒童的母親,其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的水平也能顯著預測其主觀幸福感,這將在本研究中進行驗證。
社會支持,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其他來源處所獲得的各種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以及幫助。它主要來自與家庭成員、朋友、同事、團體或組織(Diener, 1984;? Bourne, Fox, Starr, Deary, & Whalley, 2007)。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良好的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呈正相關,而與孤獨、抑郁、焦慮等消極情感存在負相關(Luo, 1995)。前人研究一致發(fā)現,社會支持對特殊兒童父母的身體健康和情緒狀態(tài)產生積極影響(Ingber, Al-Yagon, & Dromi, 2010),高水平的社會支持有助于父母更好地參與到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治療中,促使父母積極地與專家進行合作(Brown, Bakar, Rickards, & Griffin, 2006)。對于大多數自閉癥兒童的家庭,由于康復治療的經濟負擔,較少的休息娛樂時間,再加上自閉癥兒童存在的生活、社交障礙,自閉癥兒童父母就愈加需要來自外界的社會支持。高水平的社會支持能促使父母快速建立新的角色結構(Grindle, Kovshoff, Hastings, & Remington, 2008),應對自閉癥兒童帶來的心理壓力, 提高其主觀幸福感(Sepa, Frodi, & Ludvigsson, 2004)。
對于自閉癥兒童母親這一群體,其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也將受到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的影響。Martosméndez(2015)發(fā)現,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的患者往往擁有更高的社會支持水平。同樣地,如果自閉癥兒童的母親能夠面對現實,積極探索合理有效地教養(yǎng)和康復方法,形成成熟自信的育兒態(tài)度,那么她就能積極地尋求社會、家人及朋友的幫助,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 反之,如果母親對自己抱持懷疑態(tài)度,采取只養(yǎng)不教或者完全放棄的態(tài)度,那么便不能較好的尋求或利用社會支持資源,從而導致兒童的康復停滯或受阻。
盡管一些研究探討了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三者之間的關系,但大多是在中學生、高職生群體中(范靈, 劉蘭, 楊興蓮, 徐苗, 樊宇, 黃瑋, 2015;? 蔣紅, 張玉鳳, 張瀾, 2013),或是留守兒童群體中(王燕, 邵義萍, 楊青松, 李萌萌, 唐丹丹, 趙嫻, 2017),到目前為止,尚未有研究者在自閉癥兒童母親這一特殊群體中探討這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谝陨险撟C,我們預測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母親的社會支持均對其母親的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影響,同時母親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也會受到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社會支持在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越高,其所獲得的社會支持水平就越高,其主觀幸福感水平也將越高。
2 方法
2.1 被試
選取某市兒童康復中心及培智學校的自閉癥兒童母親,共發(fā)放問卷110份,回收問卷102份,并且排除10份異?;蛉笔ы椵^多的數據,共保留有效數據92份。其中男童70例,女童22例,母親受教育程度在高中水平及以下人數占比337%,家庭年收入在三萬元以下占比272%。所選被試智力正常,無語音、語言或聽力障礙。填寫問卷前,與自閉癥兒童母親、康復機構的負責人溝通,簽署保密條例。
2.2 研究工具
2.2.1 父母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問卷
該量表由段麗瓊等人借鑒已有的父母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維度劃分,結合對部分家長的訪談結果編制,共有五個維度,分別為教養(yǎng)能力感、健康保持效能、認知促進效能、情感培養(yǎng)效能和社交支持效能(段麗瓊, 2007)。由46個題項組成,采用7點計分。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一致性系數為095。
2.2.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該量表由肖水源和楊德森共同編制,包括三個維度分別是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總計10個條目(肖水源, 1994)。本研究中,該量表的一致性系數為068。
2.2.3 主觀幸福感量表
采用段建華修訂的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制訂的原幸福感量表(段建華, 1996)。修訂后量表保留前18個條目,包括6個因子,分別是對健康的擔憂、精力充沛度、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與緊張。本研究中,總量表的一致性系數為089。
2.3 施測程序和數據處理
問卷在家長休息室進行發(fā)放并請家長及時填寫,由一名學前教育系研究生和一名應用心理學本科生擔任主試,康復中心主任及教師協(xié)助完成。主試實時解答家長疑問,并對特殊情況進行記錄。使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統(tǒng)計和分析。
3 結果
3.1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差異檢驗
方差分析顯示,在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得分方面,存在顯著的母親受教育程度及家庭年收入等人口學差異。事后多重比較顯示,受教育程度為??啤⒈究频淖蚤]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得分均顯著高于高中及以下的母親。家庭年收入6萬元以上的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得分均顯著高于3萬元以下的母親。
3.2 自閉癥兒童母親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母親的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在進一步控制自閉癥兒童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的條件下進行偏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其獲得的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 自閉癥兒童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和其主觀幸福感也呈顯著正相關; 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其主觀幸福感也呈顯著正相關。
3.3 自閉癥兒童母親的社會支持在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如表3所示,使用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法對構建的中介效應模型進行顯著性檢驗,將自閉癥兒童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作為協(xié)變量納入模型進行控制,同時以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為自變量,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量,母親的主觀幸福感為因變量,考察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包括直接效應和以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為中介的間接效應。抽取樣本5000,對各通徑系數的95%可置信區(qū)間進行檢驗。結果發(fā)現,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對主觀幸福感的直接效應為164,95%的可置信區(qū)間為(097,232),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通過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間接效應為040,95%的置信區(qū)間為(012,084),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可置信區(qū)間均不包含0,說明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在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著中介作用,中介效應占到總效應的1960%。
4 討論
作為自閉癥兒童的主要教養(yǎng)者,母親的主觀幸福感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直接影響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治療。本研究從自閉癥兒童母親主觀幸福感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入手,考察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與其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對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得分的人口學變量的差異性檢驗表明,??萍氨究颇赣H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得分均顯著高于高中及以下的母親; 家庭年收入6萬元以上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得分均顯著高于3萬元以下的母親。相似的研究也發(fā)現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母親體驗到的經濟壓力相對越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母親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因而主觀幸福感也相對較高; 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母親了解到的社會支持的信息渠道越多,所以體驗到的社會支持會相對較高(李曉峰, 2016)。
此外多項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能直接預測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宋靈青, 劉儒德, 李玉環(huán), 高振華, 李文君, 2010;? 佟月華, 2003;? 于福洋, 李穎, 劉佳, 唐海波, 2009),但這些研究多針對一般群體。本研究發(fā)現,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對其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這一結論表明,面對自閉癥兒童,如果母親能采取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并及時調整心理狀態(tài),提升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的自信水平,那么其主觀幸福感水平就較高;? 相反,如果母親對自閉癥兒童的養(yǎng)育缺乏信心,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感覺無能為力,采用消極的方式應對問題,則會感到焦慮和痛苦,久而久之將形成不良壓力,其主觀幸福感將會降低。由此可見,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能影響個體的認知和教養(yǎng)行為。相關研究發(fā)現,提高照顧者的自我效能感不僅可以緩解照顧者所承擔的壓力,緩解其抑郁等消極情緒,還能增加照顧者的積極感受(周冬梅, 錢曉路, 陸敏敏, 賈守梅, 孫曉春, 2011)。因此,通過有效提高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效能感,能緩解母親壓力,提升其主觀幸福感水平,從而促進自閉癥兒童的康復。
本研究還發(fā)現,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還通過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影響其主觀幸福感。母親獲得的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說明了自閉癥兒童母親教養(yǎng)自我效能感既可以直接影響主觀幸福感水平,還可以通過提高社會支持的水平進而提升主觀幸福感水平。在自閉癥兒童的康復訓練過程中,其家庭所承受的經濟、精神和社會壓力巨大,其母親能否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尋求幫助至關重要。母親接受與適應自閉癥子女的信心程度越高,即教養(yǎng)效能感越高,其進一步尋求或利用社會支持的愿望就越強烈,從而能更有效地利用社會支持系統(tǒng)資源以緩解其教養(yǎng)壓力,減輕在撫養(yǎng)自閉癥兒童過程中產生的不良情緒,提高母親的主觀幸福感。
本研究的結果將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及其母親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啟示。自閉癥康復訓練機構、培智學校等地的工作人員,不僅要為自閉癥兒童提供診斷和干預指導,也應該關注到其主要照顧者——自閉癥兒童的母親。在平時與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接觸中,應加強護理和心理調適培訓,讓他們了解自閉癥的知識、問題處理及護理事宜,使他們能積極面對問題,具備解決一般問題的技能,從而提升其教養(yǎng)效能感。此外還可以通過為自閉癥兒童母親提供學習機會、就業(yè)機會,建立良好的心態(tài)和生活方式,促使自閉癥兒童母親與兒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自閉癥兒童的干預和康復。Ekas等的研究表明母親養(yǎng)育自閉癥兒童的自信心受到配偶、家庭其他成員及朋友的支持(Ekas, Lickenbrock, & Whitman, 2010)。此外能夠降低自閉癥兒童母親壓力的最重要社會支持來源依次是配偶、母親方的親戚和其他殘疾兒童家長(荊杰, 2012)。劉慧, 高健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其他自閉癥兒童父母是較為特殊的一種社會支持來源,因為自閉癥兒童家長之間都有相同的經歷和感受,能互相分享育兒經驗,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劉慧, 高健, 孟祥寒, 劉昭, 任波, 2015)。因此,自閉癥兒童的母親也應該主動積極尋求社會支持。此外,母親自身的心理調適也很重要,母親應積極樂觀地面對自閉癥兒童的養(yǎng)育問題,主動與醫(yī)護人員溝通交流,相關部門也應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關注自閉癥兒童母親的心理健康,這些舉措將有助于自閉癥兒童的長期康復。
參考文獻
車文婷, 雷秀雅 (2013). 自閉癥兒童家長心理壓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2(6), 623-630.
鄧明昱, 勞世艷 (2016). 自閉癥譜系障礙的臨床研究新進展(DSM—5新標準).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4(24), 481-490.
段麗瓊 (2007). 幼兒父母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西南大學.
段建華 (1996). 總體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大學生中的試用結果與分析.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4(1), 56-57.
范靈, 劉蘭, 楊興蓮, 徐苗, 樊宇, 黃瑋 (2015). 寧夏在校高職學生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 37(11), 1304-1308.
蔣紅, 張玉鳳, 張瀾 (2013). 中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及主觀幸福感關系. 現代預防醫(yī)學, 40(20), 3786-3789.
荊杰 (2012). 重慶市自閉癥兒童母親親職壓力及其社會支持之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重慶師范大學.
李曉峰 (2016). 自閉癥兒童主要照料者的社會支持與其心理壓力及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西南大學.
李媛, 方建群, 趙彩萍 (2015). 孤獨癥兒童母親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的相關性研究. ?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 37(11), 1309-1312.
劉慧, 高健, 孟祥寒, 劉昭, 任波 (2015). 自閉癥兒童母親社會支持與育兒壓力的關系. 中國臨床研究, 28(8), 1117-1120.
孟慧, 梁巧飛, 時艷陽 (2010). 目標定向、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心理科學, 33(1), 96-99.
彭瑋, 雷秀雅, 肖印軍, 金燦燦 (2017). 自閉癥兒童父母心理復原力、自我和諧與主觀幸福感.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25), 282-285.
宋靈青, 劉儒德, 李玉環(huán), 高振華, 李文君 (2010). 社會支持、學習觀和自我效能感對學習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6(3), 282-287.
佟月華 (2003). 低收入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觀幸福感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1(4), 294-295.
王燕, 邵義萍, 楊青松, 李萌萌, 唐丹丹, 趙嫻 (2017). 農村留守兒童應對方式學習自我效能感在社會支持與學習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作用. 中國學校衛(wèi)生, 38(12), 1838-1841+1845.
魏欣欣 (2017). 孤獨癥兒童父母的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現狀. 科教導刊, (17), 188-190.
肖水源 (1994).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 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 4(2), 98-100.
徐勝, 王晶瑩, 蒲云歡 (2016). 自閉癥兒童家長對教育成效的評估及期望. 學前教育研究, (9), 40-47.
于福洋, 李穎, 劉佳, 唐海波 (2009).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17(1), 21-23.
余鵬, 宿淑華, 李麗 (2005). 大學生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13(1), 43-44.
周冬梅, 錢曉路, 陸敏敏, 賈守梅, 孫曉春 (2011). 壓瘡患者居家主要照顧者照顧行為及影響因素調查. 中華護理雜志, 46(4), 378-381.
Ardelt, M., & Eccles, J. S. (2001). Effects of mothers parental efficacy beliefs and promotive parenting strategies on inner-city youth.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2(8), 944-972.
Bourne, V. J., Fox, H. C., Starr, J. M., Deary, I. J., & Whalley, L. J. (2007). Social support in later life: examining the roles of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cogni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4), 937-948.
Brown, P. M., Bakar, Z., Rickards, F. W., & Griffin, P. (2006). Family functioning, early intervention support, and spoken language and placement outcomes for children with profound hearing loss. Deafness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8(4), 207-226.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Ekas, N. V., Lickenbrock, D. M., & Whitman, T. L. (2010). Optimism,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i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40(10), 1274-1284.
Grindle, C. F., Kovshoff, H., Hastings, R. P., & Remington, B. (2008). Parents experiences of home-based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program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9(1), 42-56.
Ingber, S., Al-Yagon, M., & Dromi, E. (2010). Mothers involvement i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the role of ma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xt-based perceptions.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32(5), 351-369.
Luo, L. U.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social variable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5(3), 351-357.
Marshall, V., & Long, B. C. (2010). Coping processes as revealed in the stories of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0(1), 105-116.
Martosméndez, M. J. (2015). Self-efficacy and adherence to treatment: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Behavior, Health & Social Issues, 7(2), 19- 29.
Meadan, H., Halle, J. W., & Ebata, A. T. (2010). Families with children who hav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stress and support. Exceptional Children, 77(1), 7-36.
Schwichtenberg, A. J., & Poehlmann, J. (2007). 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does intervention intensity relate to family stressors and maternal well-being?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1(8), 598-605.
Sepa, A., Frodi, A., & Ludvigsson, J. (2004).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of parenting stress, lack of support and lack of confidence/securit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2), 169-179.
Zablotsky, B., Black, L. I., Maenner, M. J., Schieve, L. A., & Blumberg, S. J. (2015).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following questionnaire changes in the 2014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ational Health Statistics Reports, 13(87), 1-21.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WANG Xinxin1; WANG Juan1; XIE Han2; SUN Peng1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2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maternal self-efficacy on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mother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maternal social support, the author surveyed 92 mother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through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maternal self-efficacy and maternal social suppor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Maternal self-efficacy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maternal social support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 ?mother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subjective well-being
基金項目: 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母親語言支架對自閉癥兒童敘事發(fā)展的影響及干預研究(項目編號: 20YJCZH152);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母親語言支架對3~6歲兒童社會能力發(fā)展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BK20181008); 江蘇省2018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親子自傳敘事中的內部狀態(tài)語言對兒童自我表征的影響”(項目編號:KYCX18_2009)。
通訊作者: 王娟, E-mail: juanzi080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