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碧厥鈺r期,怎樣發(fā)揮家長資源,做好家園共育工作呢?
一、“空中課堂”推送優(yōu)質教育資源
“停課不停學,隔離不隔愛”,在加長版的假期中,將家園共育的場地由幼兒園轉移到家庭,由線下多樣化的溝通方式調整為線上交流方式,對教師和家長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教師在“空中課堂”推送優(yōu)質教育資源,要精心選擇教育內容,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學習方式及個別化需求,提供簡單的操作材料,方便家長在家庭中搜集和準備。如手指游戲、創(chuàng)意手工制作、繪本故事、科學小實驗等,不僅提升幼兒學習興趣,還能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
“空中課堂”改變了教育、家長的角色。家長作為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要給孩子更多親子陪伴的時間,提升親子陪伴質量。有些家長可能認為活動資源是給幼兒看的,只提供播放設備就可以,這樣就失去了親子陪伴的價值。家長要擔負起“觀察者、陪伴者、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教育者”的多重角色,如和幼兒一起搜集活動材料,陪伴他們完成科學實驗、手工制作等。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遇到的困難,孩子的興趣和潛能,這也是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家長和孩子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為我所用”的同時,還要不斷拓展更多趣味性游戲內容。如利用家庭中已有材料進行加工,將雨傘和紗巾組合變成一物多玩的帳篷玩具,更能滿足孩子游戲的興趣。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家庭美食;進行衛(wèi)生大掃除;錄制小視頻等,都能享受到美好的親子時光。
二、家教指導及時跟進
教師在推薦優(yōu)質資源的同時,要傳遞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對家長進行有效的親子指導。家長在親子陪伴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困惑,如“孩子閱讀時,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為什么不會自己做手工?”……家長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問題后,可能會擔憂和焦慮,甚至會有暴躁的情緒,家長會向教師尋求幫助。當家長把問題反饋給教師時,教師要從專業(yè)角度分析幼兒發(fā)展狀況,給家長提供可行性建議和指導方案。當家長得到了教師個性化的指導與專業(yè)支持后,在陪伴的同時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對孩子的學習與發(fā)展有更多關注,進而優(yōu)化親子關系,實現(xiàn)高品質陪伴。教師也要和家長保持溝通和聯(lián)系,及時了解幼兒的成長與進步。
幼兒在假期中,有些家長是“放養(yǎng)式”教育,讓孩子每天無限制地進行電子游戲或每天“睡到自然醒”等,作息時間不規(guī)律會影響幼兒身體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可以引導家長和幼兒制定科學的“幼兒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安排表”,合理規(guī)劃幼兒每日運動、游戲、學習的時間。游戲時,家長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把活動的自主權教給孩子,讓孩子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享受孩子成長的驚喜。
三、家園溝通保持順暢
疫情之下,教師和家長進行“足不出戶”的便捷、靈活的線上家訪。教師可以與幼兒、家長進行微信視頻或語音溝通,便于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學習與發(fā)展狀況。教師在溝通時要選擇合適的時間,準備好溝通的內容,進行有計劃性、針對性的線上溝通,及時了解幼兒的心理需求,讓幼兒也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無時無刻的牽掛與關愛。如有的幼兒“宅”在家中,可能在情緒上不開心;有的幼兒對疫情有恐懼和焦慮,教師都可以在和幼兒的溝通中,給予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及時疏導。教師還可以給家長推薦繪本,讓家長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如《我是小戰(zhàn)士》《寫給孩子們的“冠狀病毒”故事》等,幫助幼兒正確了解病毒,緩解焦慮,釋放壓力。
四、把握疫情中的教育契機
社會即課堂、生活即教育。災難也是契機,是成長的機遇。面對疫情,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這樣的教育。
1.珍視生命:雷玲老師的書《夢想觸手可及——教育行走與思考》中有這樣一篇文章:“非典型教育”,描述了北京市2003年非典時期的教育樣態(tài)。“或許,非典在帶給我們?yōu)碾y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對生命的重解。”時隔17年后的疫情災難,帶來的不僅是恐慌,更是恐慌背后對生命的熱愛和戰(zhàn)勝災難的勇氣。家長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實時更新的肺炎疫情數(shù)據(jù),了解嚴峻的防疫形勢,把災難變成豐厚的教育資源,學會珍視生命,熱愛生活,珍惜每一天,守護生命。
2.學會感恩:疫情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逆襲的最美身影,有戰(zhàn)斗一線的醫(yī)務人員,有為生命爭分奪秒的建設者……疫情中,我們也聽到了很多堅強又溫暖的聲音,“我是黨員,我先上”“我不做逃兵”……還有我們身邊的警察、社區(qū)工作者、超市工人、志愿者等,這些善良、正直、勇敢的“戰(zhàn)士”用生命守護著我們的平安。幼兒心懷感恩,充滿敬意,才能在他們心底播撒美好的種子。家長可以鼓勵幼兒通過繪畫、手工作品、歌曲等形式表達自己對“最可愛的人”的關心和敬意。
3.防護知識:瑞吉歐創(chuàng)始人馬拉古奇曾說過,“在豐富的日常生活中,成人和兒童共同構建教育。”面對疫情,孩子可能有很多疑問:“病毒是怎樣產生的?我們怎樣保護自己呢?”家長可以為幼兒講述繪本故事《不得了的細菌》《不洗手的戰(zhàn)爭》等,在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中,正確認識病毒,養(yǎng)成良好的自我健康意識和衛(wèi)生習慣。幼兒掌握洗手、打噴嚏的正確方法,出門佩戴口罩,堅持鍛煉身體,這不僅是關愛自己,對自己負責,更是對他人負責。
除此以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圍繞疫情進行多方面討論,如敬畏自然、家國情懷、關愛他人、責任擔當、理想信念等,讓他們堅定信心,充滿力量,在疫情中看到美好和希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人這一極其細微的任務?!币咔殡m然阻隔了教師、家長、幼兒的空間,但不能阻隔家園間無形的愛。教師用科學的教育理念,給家長以正確引領,使家長珍惜親子相處時光,進行高質量的陪伴。家園合作防疫情,師幼攜手共成長,相信線上特殊時期的家園共育,也一定傳遞關愛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