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手指關節(jié)TAM值、手部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率較低于對照組,P【關鍵詞】手部燒傷;護患共同參與模式;護理效果【中圖分類號】R473.6 【文"/>
唐瑋煒 周雪 黃艷貞
【摘要】目的 研究手部燒傷患者術后功能鍛煉行護患共同參與模式的護理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8.1~2020.1收治的54例手部燒傷患者,依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護患共同參與模式)與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各27例,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jié)果 護理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手指關節(jié)TAM值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手指關節(jié)TAM值、手部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率較低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護患共同參與模式能提高手部燒傷患者功能鍛煉的成效,使手部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復。
【關鍵詞】手部燒傷;護患共同參與模式;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7..02
燒傷可導致嚴重的殘疾后果,特別是深Ⅱ度以上燒傷患者,后期發(fā)生功能障礙的比例較高,因手部的解剖結(jié)構(gòu)較特殊,燒傷后易產(chǎn)生瘢痕攣縮畸形,不單影響手部美觀,甚至限制手部正常功能,影響患者心理健康[1]。瘢痕整形術治療手部瘢痕受到患者的青睞,但患者術后因制動、疼痛等原因,對功能鍛煉不積極,影響手部功能的恢復。本研究分析手部燒傷患者行護患共同參與模式的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1~2020.1收治的54例手部燒傷患者,依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7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5例;年齡21~68(44.59±3.26)歲;病程1~4(2.24±1.15);燒傷類型:電燒傷2例,熱力燒傷20例,化學燒傷5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6例;年齡22~69(44.68±3.15)歲;病程1~5(2.57±1.36)年;燒傷類型:電燒傷3例,熱力燒傷19例,化學燒傷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研究納入因手部燒傷行瘢痕整形術者,屬Ⅱ度、Ⅲ度燒傷,體征平穩(wěn)且意識清晰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
行疾病宣講、體征監(jiān)測等,叮囑患者堅持佩戴彈力手套≥3個月,堅持行握持、爬墻及屈伸等動作,預防瘢痕增生。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護患共同參與模式
(1)對患者受傷部位及瘢痕進行評估、關節(jié)活動范圍進行測定,為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護理。要點包括與患者共同計劃分階段對雙上肢進行鍛煉,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鍛煉;在患者耐受情況下進行,注意患者在這過程中的心理變化,評價記錄患者完成情況,每天跟蹤。
手部鍛煉:①手腕可置于中立位或輕度伸展10°,手部掌指關節(jié)自然屈曲70~90°,在近端和遠端趾間關節(jié)處完全伸展。用拇指分別觸及四指指尖。②捏小球或握力器。③雙手合十,雙掌做對抗,鍛煉雙手的肌力及腕部關節(jié)兩手交叉,插入指蹼,以按壓指蹼疤痕,左右拇指相互交叉,插入虎口,按壓虎口疤痕。④將手放于桌面上,指尖之間相互并攏打開。⑤用拇指分別觸及四指指尖,上述鍛煉的每個動作維持5到10秒,每次運動10分鐘,一天3次,抗疤痕運動應持續(xù)至疤痕成熟,一般為一年。
休息時體位鍛煉:①手腕可置于中立位或輕度伸展10度;②2~5掌指關節(jié)應定位于70~90°的彎曲;指間關節(jié)應定位于完全的外展位;③拇指應定位于手掌和腕掌關節(jié)的充分外展,并伴隨掌指關節(jié)和趾關節(jié)的充分伸展。
(2)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颊叩膽B(tài)度和動機是影響康復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時患者的心理因素比燒傷給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影響更為深遠,讓患者情緒得到緩解,提高患者康復鍛煉的積極性。
(3)完善家庭支持系統(tǒng)。因瘢痕增生、攣縮易引起容貌毀損、軀體功能障礙,患者常有焦慮、緊張及恐懼等情緒,護士應主動與其溝通,掌握家庭、工作等情況后,闡述定期鍛煉的必要性,動員家屬參與指導病人進行簡單的日常生活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臨床指標:護理前后測定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參照改良Barthel指數(shù)[2],涉及穿衣、洗臉、梳頭及吃飯等,各維度百分制表示,得分越高生活能力更顯著;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TAM),量角器測定掌指關節(jié)屈伸度、指間關節(jié)屈伸度,TAM=屈伸度-受限度。
手部功能恢復效果:參照Carroll氏上肢功能評定標準[3],涉及33個測試項目,Likert四級評分法,總分100分,優(yōu)≥90分,良76~89分,差≤75分,3分是正確完成,2分是基本完成,偶有笨拙;1分是僅能完成一部分;0分是完全不能完成。
統(tǒng)計兩組發(fā)生感染、關節(jié)痙攣及皮瓣壞死的并發(fā)癥例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x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 果
2.1 臨床指標、手部功能恢復效果比較
護理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手指關節(jié)TAM值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能力評分、手指關節(jié)TAM值、手部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并發(fā)癥
觀察組感染1例,關節(jié)痙攣1例,并發(fā)癥率(2/27)7.4%低于對照組感染3例,關節(jié)痙攣4例,皮瓣壞死1例,并發(fā)癥率(8/27)29.63%,x2=4.418,p=0.036。
3 討 論
燒傷康復學是研究燒傷殘疾預防、功能和外形評定與治療的一門學問,以預防殘疾或最大限度地減少殘疾影響、最大限度提高患者功能并回歸社會為目標[4]。手部燒傷是目前常見的創(chuàng)傷類型,與電燒傷、熱力燒傷及化學燒傷等因素有關,發(fā)病率、致殘率較高,發(fā)病后易引起瘢痕增生、攣縮畸形等。有研究表明[5],瘢痕整形術治療本病的療效顯著,改善患者預后、手部功能,但術后易有負性情緒,影響依從性,早期配合對癥護理很重要。
本研究結(jié)果說明護患共同參與模式能改善患者預后,其屬于新型的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提高就醫(yī)體驗,具以下優(yōu)勢:①利于患者、家屬掌握手術流程,意識到術后加強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引起高度重視;②加強家屬對患者功能恢復的重視,結(jié)合病情需求,制定更符合生理需求的康復計劃,改善手功能、手關節(jié)活動度;③出院后行定期隨訪,組織成功病例回院分享治療過程或心路歷程,以鼓勵在院患者治療康復信心。
綜上,手部燒傷患者術后行護患共同參與模式能促進手指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能力,降低并發(fā)癥幾率。
參考文獻
[1] 劉 瀟.優(yōu)質(zhì)護理理念在手部瘢痕攣縮圍手術期護理與功能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20,37(1):60-61.
[2] 華 英,吳長青,張怡等.護患共同參與模式對手部燒傷術后手關節(jié)活動度及其功能影響的研究[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9,30(11):697-698+712.
[3] 郭春萍,侯府青,宗雅慧.手部深度燒傷患者修復術后的綜合康復護理[J].中國醫(yī)療美容,2019,9(11):124-127.
[4] 吳 軍,唐 丹,李曾慧平.燒傷康復治療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
[5] 赫 英,褚 英.手部燒傷患者瘢痕整形術后的康復功能鍛煉及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8,27(06):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