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琳,王詠梅,梁青龍,趙昌莉,穆慶海
(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目前,臨床上多使用心臟介入手術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治療[1]。有學者認為,對接受心臟介入手術治療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緩解其不良的心理,改善其預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接受心臟介入手術治療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6 年3 月至2018 年10 月在貴州省人民醫(yī)院進行心臟介入手術治療后的90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被確診為心血管疾?。┳鳛檠芯繉ο蟆⑵潆S機分為甲組(n=45)和乙組(n=45)。在甲組患者中,有男26 例,女19 例;其年齡為49 ~78 歲,平均年齡為(57.25±5.71)歲;其中接受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的患者有23 例,接受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有14 例,接受其他心臟介入手術的患者有8 例。在乙組患者中,有男27 例,女18 例;其年齡為50 ~77 歲,平均年齡為(57.23±5.70)歲;其中接受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的患者有22 例,接受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有14 例,接受其他心臟介入手術的患者有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1)患者有藥物過敏史或重大手術治療史。2)患者患有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3)患者存在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礙。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對乙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方法是:在科室內組建健康教育小組。由健康教育小組內的護理人員討論并制定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案。依據(jù)制定的健康教育方案,由健康教育小組內的護理人員使用“一對一”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在進行健康教育前,對健康教育小組內的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以強化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意識,提高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技能。為患者講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進行治護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等方法,對其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通過邀請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臨床醫(yī)學專家為患者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為其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及使用“一對一”的方法為其講解健康知識等方法對其進行有關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邀請病情被治愈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與正在進行治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有關心血管疾病的交流,以提高其對自身病情可被治愈的信心。依據(jù)患者的病歷資料和對其進行日常觀察的結果,客觀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對于存在不良心理的患者,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通過為患者演示如何進行自我護理和急救的方法教會其進行自我護理和急救的技巧。使用健康知識調查問卷評估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效果。依據(jù)患者填寫的健康知識調查問卷,了解其對健康知識的認知情況(包括患者認知健康知識的錯誤內容、對健康知識的不了解內容等方面)。依據(jù)患者對健康知識的認識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宣教,糾正其錯誤的認知,并使其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健康教育小組內的護理人員與臨床醫(yī)師一起巡視病房,并隨時向醫(yī)師匯報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依據(jù)患者的病情、進行治護的方法等信息,健康教育小組內的護理人員與臨床醫(yī)師討論并制定對其進行拓展健康教育的方案。依據(jù)制定的拓展健康教育方案對患者進行拓展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前,為其建立個人信息檔案(包括患者的病歷資料、飲食護理方案及家庭護理措施等內容)。在患者出院時,將患者的個人信息檔案交給患者的家屬,告知患者的家屬監(jiān)督患者按時進餐、服藥,以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患者出院后,通過打電話、在微信或QQ 軟件上溝通等方式對其進行家庭隨訪,以了解其進行自我護理的情況。對于進行自我護理不當?shù)幕颊?,對其錯誤的自我護理方法進行糾正。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正性情緒、負性情緒的評分及對護理的滿意度。使用正性負性情緒量表評定患者的正性情緒、負性情緒。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卡評定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颊咴撛u分卡的得分若>90 分,表示其對護理的滿意度為非常滿意;若為80 ~90 分,表示其對護理的滿意度為基本滿意;若<80 分,表示其對護理的滿意度為不滿意。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乙組患者與甲組患者對護理的基本滿意率相比,P >0.05 ;乙組患者對護理的不滿意率低于甲組患者,P <0.05 ;乙組患者對護理的非常滿意率、總滿意率均高于甲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護理前,乙組患者與甲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正性情緒的評分相比,P >0.05 ;乙組患者與甲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負性情緒的評分相比,P >0.05。護理后,乙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負性情緒的評分低于甲組患者,P <0.05 ;乙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正性情緒的評分高于甲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正性情緒、負性情緒的評分(分,±s)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正性情緒、負性情緒的評分(分,±s)
組別 例數(shù) 負性情緒的評分 正性情緒的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甲組 45 35.48±3.66 29.31±2.12 21.44±2.61 30.25±3.35乙組 45 35.49±3.65 22.15±2.44 21.45±2.60 36.27±3.43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與患者的生活習慣、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目前,臨床上多使用心臟介入手術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治療。接受心臟介入手術治療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出現(xiàn)劇烈的情緒波動,可影響其療效及預后。臨床實踐證實,在實施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接受心臟介入手術治療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包括常規(guī)健康教育、拓展健康教育及出院后健康教育等),可使其正確認識心血管疾病、掌握有關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知識及明確不良心理對其術后恢復的影響,改善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對進行手術后治療的依從性,促使其較快地康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護理后,乙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負性情緒的評分低于甲組患者,P <0.05;乙組患者正性負性情緒量表中正性情緒的評分和對護理的總滿意率均高于甲組患者,P <0.05。這說明,對接受心臟介入手術治療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改善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