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剩下的湯,人們常會把它留在鍋中放進冰箱。但是,并非所有金屬鍋具都適合烹飪和儲存湯品,這樣做存在一些健康隱患。
不同材質(zhì)的鍋具、家庭使用方式,以及廠家對金屬材料的配比和加工,都會影響溶出金屬離子的量、種類、速度。鐵鍋、銅鍋、鋁鍋金屬元素的溶出量遠超不銹鋼鍋具,甚至能高達十倍、百倍。但是,不銹鋼和精制鋁鍋的鉛溶出量相當(dāng)高,可使湯品中鉛濃度達到熬煮前的2~3倍;另外,不銹鋼鍋制作過程中會加入鉻、鎳等金屬元素,也會有微量溶出。這些元素不利健康。
湯品的制作多不需很高的溫度,慢煮、慢煲均在90~100℃左右,但烹飪時間較長,一般需要數(shù)個小時。如之后繼續(xù)在鍋中存放,就意味著鍋具要在不同溫度下與食物長時間接觸,而時間和溫度正是影響金屬元素溶出的重要因素。另外,湯品配料豐富,有時還包括一些草藥,成分往往較復(fù)雜,并在漫長的烹飪過程中發(fā)生一系列變化。湯中油脂多,可能會使金屬離子溶出更多。金屬離子有促進微生物生長的作用,所以金屬器皿中的湯更容易變質(zhì)。醋、醬油、料酒、食鹽等調(diào)味品也對金屬容器有腐蝕作用,考驗著鍋具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合格的無色彩玻璃和陶瓷容器更適合制作、盛放湯品,其金屬溶出量更低,建議剩湯加熱后裝入到這類容器里。(摘自《飲食與健康》 郝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