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杏麗
【摘要】現行的教材中圖文并茂,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為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無形中也增加了一線教師“吃透”教材的難度.部分教師不能正確研讀教材,利用教材,影響教學效果.正確研讀教材的方法和途徑是:理清脈絡,用好教材資源;化靜為動,激活教材資源;聯(lián)系實際,活用教材資源;合理重組,優(yōu)化教材資源;適度開發(fā),創(chuàng)生教材資源.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現行的教材中圖文并茂,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為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提供更多的機會.同時,無形中也增加了一線教師“吃透”教材的難度.眾所周知,教師對教材的鉆研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為此,筆者就研讀教材的方法和途徑談一些個人的認識與做法,與廣大教師共同交流、探討.
研讀教材現狀分析:大部分教師把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全部.在既定的教材面前,教師習慣考慮的是怎么教,怎樣將教材中所蘊含的一切可教學因素,全部疏而不漏地傳授給學生,教學內容逐步走向泛化;另有部分教師以個人的價值判斷創(chuàng)生出一些內容,忽略教材,使用不合理的教學外來資源和進行了不相關的教學拓展,教學內容走向了異化;一些教師把教參視作寶典,無視學生的要求,缺乏自己的見解,在不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盲目把教參中的目標要求、教學建議等無條件照搬,教學內容走向僵化;未從內心深處去擁有教材,品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更無法智取超越教材.
正確的研讀教材方法和途徑應該是:
一、理清脈絡 用好教材資源
整體研讀,抓住聯(lián)系.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是對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小學數學教材采用螺旋式編排,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一般把教學內容劃分為幾個階段,每一階段的內容螺旋上升,逐級提高.因此,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實質,再通讀小學數學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識內容及編排體系,把教學的階段性和連續(xù)性統(tǒng)一起來.從宏觀上了解了教材,可有效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例如,我們可以以已出版的教材目錄為線索,以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內容標準為框架,把人教版一至六年級教材中數與代數領域的單元標題做整理.經過整理,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在各冊教材中的分布情況就一目了然了.
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整理空間與圖形領域、概率與統(tǒng)計領域、實踐與綜合運用領域的知識結構表,以幫助我們系統(tǒng)地把握教材,掌握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內在聯(lián)系,尤其是對分布在幾冊教材里的相關或相近內容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事實上,不管使用哪一套教材,教師都可以做這樣的歸類整理工作,教師只有理解了該套教材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理清其來龍去脈,胸中擁有教材,才能做到教學時瞻前顧后,以防顧此失彼,從而更好地把握教材.
課時分析,突出重點.從數學發(fā)展史來看,人類對數學的認識,存在著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例如,由數字表示數發(fā)展到字母表示數,從研究數的計算發(fā)展到研究運算定律,也都是質變.這些質變,在教材中就是重點.所以,數學知識中的飛躍,學生認識上的轉折,也就是教材的重點.同時教材的重點,也是“雙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在分析教材時,必須明確教材的重點,教學時必須突出重點,以保證學生正確理解.對教學重點,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可設計多種策略,做到重點之處細細描繪,其余部分一筆帶過.
二、化靜為動 激活教材資源
教學時,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發(fā)學生產生問題,不利于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求教師激活教材資源,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把靜止的畫面變?yōu)閯討B(tài)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麗”變?yōu)閷W生“火熱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產生數學問題和主動建構知識.我們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借助媒介,化靜為動;二是設置障礙,化靜為動;三是延時介入,化靜為動.效果非常不錯.
三、聯(lián)系實際 活用教材資源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運用”.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根據學生和學校的實際“活”用教材.
結合學生實際.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對數學教材進行加工.選擇具有現實意義、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內容,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結合本校實際.各個學校教學設施的不同,學生學習條件的不同,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差異,造成了學生認識的差異,接受事物能力的差異,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不顧實際情況,全部照搬教材.而要根據本地的教學條件及學生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教學資源改造現有教材,合理使用教材.
四、合理重組 優(yōu)化教材資源
教材雖是最主要、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教師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時,也可針對教材中的某些局限性靈活地處理,大膽地改造,從而加大探索力度,提高思維難度,增加教學密度,提升教學效度,使教學資源更加優(yōu)化,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課時內重組.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教材中有的內容的編排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生理發(fā)展特點,有時可能是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水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經常嘗試對教材做“手術”,進行重新“洗牌”,以利于教學.
單元內調整.如教學“小數乘法”,揭示因數和積的變化規(guī)律后,直接跳至“小數乘小數”的教學,然后讓學生自己研究“小數乘整數”“整數乘小數”的算法.這樣重組教材,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原來教材先教學“小數乘整數”“整數乘小數”時給學生留下的“小數點對齊”的錯覺,克服了小數加減法帶來的負遷移.
單元間整合.分數乘除法應用題與百分數三種應用題,在意義上及算理上都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不同.我們完全可以將它們合二為一,實現單元之間的內容整合.
五、適度開發(fā) 創(chuàng)生教材資源
由于地域的差別,民族文化的差異,學生背景的不同,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適合每一名學生.因此,在使用教材上,要求教師不僅要用好、用實,而且要用活、用新.要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新,顯現思維的層次性、題材內容的時代性、活動過程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習空間的開放性.
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教師以敏銳的數學眼光,抓住學生熟悉的題材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并且將題材處理得當.這樣,將本來很枯燥的百分數應用題的題材生活化,使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增加學生的信息量,提高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了數學的魅力.
總之,教學中教師既要基于教材,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過度束縛.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利用廣泛的教學資源,活用教材,創(chuàng)生教材,靈活、創(chuàng)意地使用教材,實現教材的再創(chuàng)造與二次開發(fā).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