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默怡 王瑤
摘要:在外語學習中,起決定作用的并非教師,而是學習者本人。“個人差異教學法”是針對個人差異開展的教學模式,現(xiàn)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中。通過具體分析個人差異的各個因素,進而結(jié)合日語教學,從個人差異的角度提出在外語教學中應采取的措施和建議,對個人差異教學問題進行探討,從而緩和及利用個人差異問題,完善和推進外語教學。
關鍵詞:個人差異 外語教學 建議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218-02
隨著外語學習的熱潮和對外語習得研究的進展,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jié)果起決定作用的并非教師,而是外語學習者本人??梢哉f,任何成功的語言教學都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習主體的個性特點。每一位外語學習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存在個人差異,他們的學習動機與態(tài)度、學習能力、學習狀態(tài)等都不盡相同,這些差異會對他們學習外語時的方法與速度有所影響,從而使不同的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
一、何為“個人差異”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習者個人差異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獲得廣泛關注,有關外語“個人差教學法”的研究也不斷深入。根據(jù)Altman和Skehan的共同觀點,學習者個人差異因素主要包括:年齡、動機與態(tài)度、言語學能、認知方式、性格因素、語言和文化差異等。
以上的學習者個人差異因素可分為可變因素和不可變因素。其中,不可變因素包括年齡、言語學能,以及語言和文化差異,可變因素包括動機與態(tài)度、認知方式、性格因素。而這些可變因素,正是我們在教學中應當給予重視的方面。把握這些可變的個人差異因素,教師才能選擇適合每個學習者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發(fā)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習者學習外語。下面我們來分別分析一下這些個人差異可變因素:
1.動機與態(tài)度
動機是自我內(nèi)部驅(qū)動力,是人們作出某種行為的欲望起點。外語學習的動機是指學習外語的愿望和推動力,它是學習者個體在外語學習中發(fā)起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外語學習的效果。有著較強學習動機的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表現(xiàn)出較高的積極性,能夠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外語學習中,有較強的行動力,即使遇到困難時也會自我克服,做到持之以恒地學習。與此相反,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積極性較低,行動力較弱,相較而言學習效果略差。
態(tài)度與動機密切相關,態(tài)度是一種“內(nèi)部狀態(tài)”,是指一種反應的傾向性或反應準備狀態(tài),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它的內(nèi)涵很廣,但基本上只分為積極與消極兩類。持積極態(tài)度的學習者比消極學習者學得快、學得好。但是學習者在學習外語過程中,通常會產(chǎn)生一定的壓力,對學習失去信心。這時候,教師就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的引導與鼓勵會及時轉(zhuǎn)變學習者的消極學習態(tài)度,向積極方向發(fā)展。
2.認知方式
認知方式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又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對事物的接受、概念形成、組織和回憶信息時所運用的不同處理方式。
在外語學習方面,經(jīng)常被人們提到的認知方式是指現(xiàn)場獨立和現(xiàn)場依賴(Field Independence and Field Dependence),因為這兩個因素在外語學習中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研究表明,認知方式偏向現(xiàn)場獨立的學習者在外語課堂學習中表現(xiàn)更為突出,因為其在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中更擅長獨立思考,理解和分析語言的規(guī)律及語法規(guī)則。而認知方式偏向現(xiàn)場依賴的學習者在外語學習自然習得中表現(xiàn)更佳,因為其在自然習得環(huán)境中更能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外語與該外語母語者進行交流,在交流互動中不斷學習。
3.性格因素
教育心理學中將個性分為內(nèi)向型和外向型兩種。我們通常認為在外語學習中,外向型性格有更大的優(yōu)勢。外向型性格的學習者能夠在學習外語時更多地處于主動狀態(tài),把握更多的表達機會,積極地將所學加以運用。在課堂學習中,能夠積極表達、提問,達到學習目的;在生活中能夠借助較強的社交能力,積極輸出外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而性格內(nèi)向的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更多處于被動狀態(tài),相較而言口語表達方面略欠缺,但在語言規(guī)則分析等語言輸入方面可能更為擅長。
二、個人差異與外語教學
毋庸置疑,個人差異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外語教師的教學工作。它在給教師帶來困擾的同時,也使學習者能夠更高效學習的契機。而在外語學習中,作為引導者的教師,應采取相應措施充分緩和及利用個人差異問題,找到更加適合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地完成外語教學。
我們常說作為教師應懂得“因材施教”。所謂“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習者的個人差異,教師選擇適合學習者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行針對性教學。回歸到教學法中,我們一般稱之為“個人差異教學法”。結(jié)合日語教學,簡要歸納以下幾點建議:
1.端正學習者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者學習興趣
在外語學習中,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對學習的好壞和積極性高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在外語教學上給予學習者動力,就必須先了解其學習目的,然后進行分析,從而端正其學習態(tài)度。外語學習者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外語實用學習者,第二類是外語愛好學習者,第三類則是外語應試學習者。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一、二兩類都較端正,而第三類學習者相對來說則較消極。面對固定的教材、固定的考題,學習者的緊張情緒往往多于求知興致,對正確答案的追求往往高于對日常練習的渴望。他們的學習目標不是講一口流利的外語,而是應對考試,考出高分。對于這樣的學習者,建議無需過快地進入外語教學,在講解語言知識前,首先,說明學習一門語言的意義,無論是就業(yè)的需要,還是個人的提升,語言學習都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其次,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帶動其學習外語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應分析學習者的特點,從而發(fā)現(xiàn)其興趣的源頭。以日語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日本文化入手,通過日本動漫、日風流行、和服文化、相撲運動等內(nèi)容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然后,分析漢日語言的相似點與不同點,使學習者對日語學習有初步的認識,保持好奇心。另外,在日語教學過程中不建議古板地講解教材與試題,應充分結(jié)合語言應用情景,貼近生活,從身邊點滴開始學習,使學習者掌握實用表達,而不是僅僅限于考點。
2.“教”與“學”相結(jié)合,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所謂教學,則是“教”與“學”的結(jié)合。作為教師,應明白自己在外語學習中是處于“引導者”的位置,負責的是“教”。而學習者才是外語學習的“主體”,負責的是“學”。這告訴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讓學習者過分依賴教師,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獨立認知能力。在課堂上提倡講問結(jié)合,講解知識點后便對知識點進行提問,讓學習者舉一反三,既可加深對知識點的認識,還能檢查出學習中的不足,及時彌補。也可以進行“翻轉(zhuǎn)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課堂變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交流學習的場所,采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等課堂形式,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外語教學課堂上,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使學習者充分融入課堂,放下思想顧慮,克服心理障礙,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表現(xiàn)出應有的職業(yè)素質(zhì)與感染能力,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
3.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在知識講授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教學活動等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且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呈現(xiàn)的效果。針對學習者的個人差異,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例如,對于不善言語表達的內(nèi)向型學習者,可以通過日本動漫配音等形式進行口語練習,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對于不善書面表達的外向型學習者,可以通過提煉日語故事大綱等形式進行書面文字練習,提升文字表達能力;對于現(xiàn)場獨立認知特征的學習者,可以通過模擬日語會話場景進行展示表演,提升場景轉(zhuǎn)換的應變能力;對于現(xiàn)場依賴認知特征的學習者,可以提供更多個人總結(jié)展示的機會,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
另外,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分組學習。在日語中稱之為“ゼミ”。將特點各異的學習者分為同一學習小組,在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之后進行角色互換。例如,擅長“発表”(發(fā)表)的學習者負責“まとめ”(資料整理匯總)的工作,擅長“まとめ”的學習者切換到“発表”的位置等。在組員的相互幫助下不斷鍛煉與提升,轉(zhuǎn)劣勢為優(yōu)勢,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為教師,在外語教學中不僅應該關注整個集體,且不能忽視任何一位學習者,在做教學整體規(guī)劃的同時,也應做到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由于學習者的個人差異問題,導致他們在課堂上的接受能力和鍛煉機會有所不同。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多主動提攜學得慢或內(nèi)向型的學習者,并給予鼓勵。同時可以網(wǎng)絡學習或課間答疑等形式開展課后指導,并提出適當?shù)膶W習建議。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了解個人差異對外語教育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個人差異可變因素的動機與態(tài)度、認知方式、性格因素三個方面,既是外語教學的難點,又可作為做好外語教學的契機。教師應根據(jù)個人差異情況,調(diào)整指導方法,從而更好地完成外語教學。
參考文獻:
[1]栗智.個人差教學初探:結(jié)合日語教學[J].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2011(00):18-24.
[2]言國權.論外語學習的個人差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S2):135-139.
[3]溫柳春.淺談學生的個人差異與外語課堂的集體活力[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3):34-37.
[4]齊立明.個人差異與外語學習效率[J].內(nèi)蒙古科技與經(jīng)濟,2000(5):100-101.
[5]王凌艷,陳怡.試論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個人差異及其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J].科技信息,2010(10):181+183.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