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睿
一、說教材,研讀文本
人教新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4》“閱讀鑒賞”第二單元選錄了傳誦千古的宋詞名篇,這八首詞可稱為“婉約”派(柳、李)和“豪放”派(蘇、辛)的經(jīng)典之作。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都是在謫居黃州期間創(chuàng)作的,后者通過“沙湖道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小事感發(fā)抒懷,以小見大,于閑適中見曠達,在尋常處顯人格。全詞篇幅雖短小,文字灑脫,寄寓尤深。
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是詩詞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首《定風波》,很適合作為體會聲律之美的范例,值得反復吟詠。作品表達了特殊境況中深刻的人生體悟和強烈的主觀情志,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聯(lián)想、想象還原,從而完成賞析。側重引導學生細細咀嚼詞語,將此作為教學的著眼點。
二、說學情,明確定位
按照一般進度,這首詞的教學安排在高二第一學期。學生小學、初中學過蘇軾的詩詞,對他的創(chuàng)作成就、人生經(jīng)歷有基本的了解;賞析過《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后,對作者貶謫黃州的寫作背景也并不陌生。因此,單從字面上粗略理解,詞人樂觀曠達的情懷很容易讀出來,學生對這首詞的整體感知應該沒什么難度。詩詞賞析是慢工出細活的腦力勞動,忌諱籠統(tǒng)、貼標簽和概念化。閱讀停留在淺層滑行的層面上,大而化之、“不見樹木,只見森林”,是當下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由學情確定合適的教學定位,引導他們揣摩節(jié)奏、咬文嚼字,真正讀懂作品內容,感受其深刻的思想價值和獨有的藝術魅力。對蘇軾來說,這首作品具有“精神突圍”的非凡意義,清人陳廷焯認為它是“此老平生第一絕詣”。
三、說目標,落實重點
宋代學者朱熹認為: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古詩文教學應充分喚起學生的言語意識和審美意識,通過反復吟詠、咀嚼詞句,調動聯(lián)想與想象,走進作品創(chuàng)設的鮮活情境,讀出滋味,領悟內涵。這首詞語言輕松,寫得詼諧幽默,節(jié)奏感強;“誰怕”“微冷”“歸去”等三處二字短句與其他的七字句配合,平仄相間,顯得跌宕起伏,跳蕩輕快。詞前小序說緣起,正文上下闋抒情意,相互生發(fā),趣味無窮。
基于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擬為“切實理解詞人的思想情感,體會詞作的藝術特點”,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緊扣詞句,讀懂詞作內容,感受作者特定情境下的人生體悟”(教學重點);對作品鮮明節(jié)奏感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可以點撥平仄、音律、體例(前有序言,例屬雙調)等相關知識,作為學習支架,突破“品味作品的藝術特點”這一教學難點。
四、說方法,因材施教
一字一詞總關情,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圣陶先生語)只有咬文嚼字,才能獲得對文本最真切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感受,讀出自己的心得和見解,把握文本的教育價值取向。以此為前提,教師的任務就是立足課堂,充分考慮學生的預習情況,通過知識講授、引導討論、啟發(fā)點撥等方法,架構自己備課預設與課堂互動的橋梁,打通教與學關聯(lián)的經(jīng)脈,引發(fā)共情,產(chǎn)生共振。為學生助力,是一切教學行為的指歸。本課教學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
五、說過程,安排進程
根據(jù)上面對文本、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等的確定,教學環(huán)節(jié)依次安排如下。
1.讀詞評,導入新課
展示清人劉熙載、陳廷焯的詞評材料,并引述三蘇祠(四川眉山)楹聯(lián)中對“三蘇”和蘇軾詞文特點的評價文字。
設計意圖:整合相關資源,因詞論人,由人及詞;詞與人并提,為共同學習文本做材料積累準備。
2.讀小序,了解事由
布置兩項學習任務,討論交流。一是引導學生齊讀、自讀詞前小序,思考問題:“這篇小序講了一件什么事?蘇軾對這件事與別人的感受不一樣,他真的不狼狽嗎?為什么這樣寫呢?”二是請學生自由朗讀,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簡要介紹自己的體會。
設計意圖:利用矛盾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好奇心、求知欲,體會“詩言志”的特點。(蘇軾“獨不覺”狼狽是一種心理感受,也是情感狀態(tài)。)
3.披文詞,弄懂大意
這一環(huán)節(jié)從情感和藝術兩方面著手。
(1)先請幾個學生讀整首詞,根據(jù)情況正音正字;接著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
咬文嚼字,邊讀邊想,重點咀嚼“料峭”(為什么不是“春寒料峭”)、“處”(聯(lián)系柳永《雨霖鈴》之“留戀處”與小序中“已而遂晴”)、“蕭瑟”(課本注釋“風吹雨落的聲音”,不夠準確)等詞。
披文入情,反復吟詠,認真揣摩“一蓑煙雨任平生”(從自然、現(xiàn)實境況中超拔的詞人形象是立體豐滿的)、“也無風雨也無晴”(詞人由一次遭遇提升為一生行事,透露出深一層反思后通透、曠達的心境)等句子。
設計意圖:這部分是本節(jié)課的重心,鼓勵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去感受、品析。張志公先生說“閱讀教學就是老師要帶領學生進進出出文本幾個來回,每次進去必有發(fā)現(xiàn),必有收獲,不要總告訴學生答案是什么”。隨機提醒和點撥學生自讀時不夠敏感的詞句,引導他們琢磨語言,還原真實詞境,感知詞人在特殊境遇下的情動辭發(fā),避免扁平的“豪放樂觀”的概念化理解。
(2)引導學生思考作品的節(jié)奏(藝術魅力):“這種通透、曠達的心境是不是可以從形式上去分析呢?”
布置課堂活動:上下片分別有三個二字句,試著刪去,體會它們表現(xiàn)出來的節(jié)奏差異。先自己揣摩,再彼此交流。
討論明確的大致方向是:刪減以后更接近詩,規(guī)整板滯而欠靈動;原詞適時的短暫停歇,接著就立馬舒展開來,流暢而又略有頓挫,整齊中見變化,顯得灑脫自適,韻味無窮。
設計意圖:比較賞讀、讀品結合,引導學生體會形式是內容的投射。流暢中的頓挫實際是詞人心境的投射,百轉千回斷崖式人生痛苦之后,惡劣難堪的環(huán)境催逼精神世界的突圍,詞作的節(jié)奏也配合著這一點。這是從詞作形式上引導學生再對詞作情感進行體悟。
4.知人世,探究意蘊
引導思考并討論:“這期間蘇軾的創(chuàng)作在他的人生和文學中意義非凡,對此你怎么理解?”
課堂上可以作如下點撥:從朝廷命官到有罪之身,經(jīng)歷了非同尋常的人生起伏,他并非天生的豁達,心靈世界的斗爭劇烈;在儒釋道三家中沉浮半生,也不一定完全做到真正的達觀,但他盡力自我寬慰,看淡一切,寵辱偕忘,拿得起放得下,在黃州實現(xiàn)精神的突圍,這就是東坡的偉大所在。這種達觀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設計意圖:以穿插小故事的形式進一步知人論世,用通俗的史料(因“烏臺詩案”在湖州任上突然被帶走的場景,友人誤送魚鲊后的驚慌失措,在同期作品信件中反映出來的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之狀貌等)及蘇軾的相關詞作解讀當時的環(huán)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蘇軾在黃州的生活,力求從客觀角度認識作品生發(fā)的價值。
六、說作業(yè),拓展學習
1.背誦這首詞。
2.課外賞析作品:《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居作》《自題金山畫像》?!敖Y合課堂學習所得,補充、完善你心中的蘇軾形象?!?/p>
設計意圖:這首作品言近意豐,很適合背誦。引導學生在當堂學習的基礎上,以拓展性群文閱讀,強化學習效果;讀寫結合,由詞到人,進一步走近文豪蘇軾的精神王國。
七、說板書,凝練內容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在師生共同探討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上述板書設計。本著簡明扼要、清晰直觀的原則,凝練教學內容。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第一中學)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