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達尉
摘要:《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回歸田園之作。歐陽修曾評價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這篇詞賦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表現(xiàn)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創(chuàng)造出一種寧靜恬適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理想。
關鍵詞:小序;陶淵明;歸隱;田園
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按照《歸去來兮辭》小序中的自述,有以下幾點:一是“風波未靜”,國家動亂;二是“心憚遠役”,害怕太遠不能照顧家庭;三是“質性自然”,不愿違心;四是“深愧平生之志”,對平生志向十分愧疚;五是“猶望一稔”,莊稼熟了要回家收割;六是“程氏妹喪于武昌”,為妹妹奔喪。這里面從第二點和第六點我們看到陶淵明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的人,他的家庭倫理觀念很強。第一點是當時的社會局勢,這是真實無疑的。第五點可以理解為一種借口,因為陶淵明有“僮仆”,種莊稼不必他本人做。第三點和第四點一般人理解為:陶淵明本性就喜歡山水,從小的志向就是不做官。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一、不辭辛苦出山林:儒學家的堯舜之志
讀者一般都能看到陶淵明的田園詩意,認為陶淵明做官與否全憑自己的一時沖動,羨慕他這種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活法。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因為陶淵明首先是一個希望施展抱負的想做官的人,這是他的身世以及他從小所受的教育所決定的。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陶侃;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jīng)典,念善事,有猛志”,《飲酒》其十六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的詩句表明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二十九歲那年胸懷濟世之志的陶淵明應征為江州祭酒,可他的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喜歡煉丹、不務正業(yè),陶淵明上任僅兩個月就辭職回家了。六年后江州刺史桓玄起兵清君側,陶淵明做了桓玄的幕僚??刹痪?,陶覺察到桓玄的清君側只是幌子,恰好這時陶母去世,陶淵明果斷辭職守孝。又過了五年,彭城內(nèi)史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陶淵明投奔劉裕做了參軍。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劉裕也是圖謀皇位,于是辭職改投建威將軍劉敬宣,誰想不久劉敬宣“明哲保身”辭職,陶淵明只得返回老家。人到中年生計壓力驟增,陶淵明在叔叔的引薦下做了彭澤縣令。
二、亂倫:社會秩序的混亂與失調
陶淵明當縣令的第八十一天,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許多研究者認為,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貪婪聞名,每年以巡視為名索要賄賂,否則栽贓陷害。陶淵明不愿行賄,于是辭職??墒侨绻麅H僅是這個理由,那么陶淵明在二十九歲第一次做官看清官場面目的時候,就應該永久辭官歸隱了。
陶淵明之所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是因為他嫌棄“五斗米”太少,也不是因為他得了腰椎病,而是因為督郵這個官職太特殊。督郵是上級派來的檢察官,一般由年紀小、品級低、沒有背景的人擔任。為什么呢?因為中央考慮的是督郵作為檢察官的關系和背景不能太復雜,不然容易以私廢公。但這對陶淵明這個深受儒家倫理道德影響的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儒家思想講究社會等級和社會秩序,職位低的參拜職位高的,年紀小的參拜年紀大的,這才符合儒家倫理。但督郵的官職比縣令低,年齡卻又比陶淵明小,要官職高年齡大的縣令向官職低年紀小的都郵折腰鞠躬,是陶淵明不能接受的。這種違背了身份與秩序的行為,在儒士看來,就是亂倫,也就是孔子所痛恨的“禮崩樂壞”。明朝人安磐在《頤山詩話》中認為陶淵明是繼承了孔子禮樂思想的圣賢,他說:“予謂漢魏以來,知遵孔子而有志圣賢之學者,淵明也。”
三、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王維、蘇軾對陶淵明的誤讀
后世對“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一行為的理解已經(jīng)脫離了“亂倫”的本質,把重點放在了“五斗米”上,把“不為五斗米折腰”理解成贊美那些不為利祿屈從于他人的人。從唐朝開始這種誤解就已經(jīng)很深了。比如李白的《夢游天母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里就是誤解了“折腰”這個行為。陶淵明是不向亂倫之人折腰,到了李白這里就變成了不向統(tǒng)治集團折腰。其實按照陶淵明的思想,對于權貴是必須要折腰的,向官職更高的人折腰才符合儒家倫理。
不僅李白沒有讀懂淵明,王維也把陶淵明說成了一個任性妄為而自食其果的傻瓜,他在《與魏居士書》中寫道:“不肯把板屈腰見督郵,解印綬棄官去。后貧,《乞食》詩曰‘叩門拙言辭,是屢乞而慚也……一慚之不忍,而終身慚乎?”他認為陶淵明沒有忍受一時折腰的屈辱,以至于日后家貧處處乞食處處受辱。其實對于陶淵明來說,向同村村民乞食只是鄰里之間互幫互助,是符合儒家倫理的,他不會有什么精神上的痛苦。
后人崇尚陶淵明,還崇尚他的率真,比如蘇軾就認為:“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其實陶淵明的率真只是一種無奈之舉,陶淵明的處境和漢末的竹林七賢比較接近。
唐宋以后隨著對陶淵明研究的深入,后人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元人吳澄還把陶淵明對晉的忠心與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并舉,他在《詹若麟淵明集補序》中寫道:“予嘗謂楚之屈大夫,韓之張司徒,漢之諸葛丞相,晉之陶征士,是四君子者,其制行也不同,其遭時也不同,而其心一也。一者何?明君臣之義而已?!鼻迦藚禽恳苍凇墩撎铡分袑懙溃簻Y明非隱逸也,其忠君愛國,憂愁感憤,不能自已,間發(fā)于詩?!?/p>
四、歸隱:形為心役的烏托邦
經(jīng)歷了五仕五隱的陶淵明從此徹底放棄了濟世夢,歸隱田園。他視自己為一只鳥,一尾魚,回歸自然懷抱,悠然舒適、自在瀟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p>
然而真實的田園生活并非詩意棲居?!皯蚜汲揭怨峦蛑舱榷篷琛钡纳畈⒉幌裉諟Y明所想的那樣簡單。在陶淵明退居田園的第三年,家中失火,把房子和糧食燒得一干二凈。即使如此,“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的田園生活使得陶淵明不必再經(jīng)受思想上的煎熬?!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雖然辛苦,但辛苦的是身體,陶淵明的精神是愉悅自適的。
參考文獻:
[1]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M].中華書局,2018.
[2]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中華書局,2011.
[3] 蕭望卿.陶淵明批評[M].北京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