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辰暉 郭盛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美學與其他學科、與設計的結合日益緊密,產品設計對于美的追求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并且美學理念在產品設計中的表現也愈發(fā)明顯。美學對產品設計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推動作用,使產品設計更適應人們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美學理念;產品設計;影響
美是社會歷史的產物,美學史上對于美的探討也一直圍繞藝術展開。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美是一種和諧,將音樂的和諧理論拓展到雕塑等其他藝術形式中,提出了著名的“黃金比例”;柏拉圖認為美是一種“理式”,藝術是對理式世界摹仿的摹仿。人類的技術、藝術也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一書中說:“人的所有勞作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碑斎祟愒谠忌鐣@木取火或使用簡單工具時,就已經有了審美意識的萌芽,如他們會磨制各種骨針、項圈、手鐲等,燒制帶有圖案花紋的陶器,在洞穴內部石壁上刻畫各種抽象的形象等。
原始時期的勞動工具生產以及工業(yè)革命之前的手工藝生產都是器具生產,都是產品設計的范圍。產品的本質是人類為征服自然抵御自然的侵害,而對人類肢體及各種器官的基本功能做出延伸,方法是制造各種生產和生活器具,狹義上的產品設計是指工業(yè)革命后出現的現代產品設計??萍既找姘l(fā)展,對于產品設計而言,功能性已不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標,市場與消費者對“美”的關注使得產品中美學理念日益顯著,人類追求美的腳步從未停歇。
隨著社會的全面發(fā)展,美學逐漸滲透到人類文化的許多方面,特別是與社會生產方面的聯系更加突出。美學被運用到現代技術領域中,是對傳統美學的新發(fā)展,所涉及的美學問題包括勞動生產過程中的美和實物技術中的美兩個方面,而后者就是產品設計中的美學問題。
一、產品設計對美追求的歷史過程
從原始社會到手工業(yè)時代,技術和審美并沒有完全分離,手工業(yè)時代,“每一個想當師傅的人都必須全盤掌握本行手藝。正因為如此,所以中世紀的手工業(yè)者對于本行專業(yè)和熟練技巧還有一定的興趣,這種興趣可以達到某種有限的藝術感”。
進入機械化的工業(yè)時代后,機器賦予人明確的分工,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但是產品卻變得粗制濫造,各部分之間也喪失了和諧之美。這引起了當時社會上相當一部分思想家、藝術家的關注,他們認為產品被機械化生產降低了原有手工業(yè)時代田園牧歌式的情趣,主張產品的設計應該回到手工業(yè)生產中去。威廉·莫里斯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開設了第一家在新思想指導下的美術裝飾公司,承擔一些美術裝飾、室內裝飾的業(yè)務,生產一些染色玻璃、雕刻家具等實用裝飾品,并宣布公司的宗旨是:通過藝術來改變英國社會的趣味,使英國公眾在生活上能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美的并且實用的產品。包括莫里斯在內的這一部分思想家、藝術家本質上是站到了工業(yè)時代的對立面,企圖通過手工藝產品的實用與美觀來對抗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大生產下的產品。對抗并不是毫無意義的,這無形之中給當時機械化生產下的設計師們帶來了一定沖擊,他們開始重新思考產品的功能與審美結合的問題。但效果并不理想,設計師們設計出來的產品過于唯美主義,使得維多利亞式的產品充斥市場,忽略了產品本身結構的合理性與實用性的問題。
由于大機器生產的沖擊,唯美主義的產品的出現,導致產品設計對美的追求進入另一個階段——功能主義。保爾·蘇利約在《理性的美》中指出:美和實用應該吻合,實用物品能夠擁有一種“理性的美”,實用物品的外觀形式是其功能的明顯表現。蘇利約的貢獻在于他創(chuàng)立了功能主義,他用“功能”一詞把實用與審美的矛盾關系統一起來,他認為實用與審美相吻合而生產的實用物品的“理性的美”實際上是“功能美”。功能主義的思想同樣影響著設計師的審美,設計師將產品從裝飾意圖轉向實用功能,并認為:一切機器或產品只要在使用過程中合乎理想,該產品的設計就是合理的。成功的產品設計在于其功能問題的解決,設計的審美價值就在功能的完善之中。
受功能主義的影響,1919年,格羅庇烏斯等人在德國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fā)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浪埂0浪怪鲝垺八囆g與技術重新統一”。格羅庇烏斯強調,產品的美不僅僅在于外觀的美,而且在于功能的美,設計師要創(chuàng)造出技術的性能與審美性能有效結合的工業(yè)產品。受包豪斯的影響,產品設計的過程自此圍繞技術的性能與審美價值有機結合展開。
二、美學理念在產品設計中的表現
美是抽象的,但美的理念對于產品設計的表現而言又是具體的,通過造型、材料、顏色的設計使產品表現出不同的功能與形式的美感,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使得產品設計表現一種和諧的美感,現今產品設計備受禪宗美學影響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功能與形式美感的表現
經濟能力的提高促使技術的進步,技術支持對于產品設計來說不再是主要思考的問題,形式美感的展現逐漸發(fā)揮重要作用。受“包豪斯”的影響,產品的形式美不是單純外在裝飾的美感,也不是功能體驗帶來的“理性之美”,而是內在功能美與外在形式美的結合??巳R夫·貝爾在其著作《藝術》中指出:“一種藝術品的根本性質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兩個方面:意味是指審美情感,形式就是構成作品及其相互之間的一種關系?!币患a品,通過點、線、面的造型設計,賦予不同色彩、材質形成的肌理而組成的形式關系能夠激起人們的審美情感,這種能讓人產生美感的形式對于設計而言才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區(qū)別于純粹的形式美,產品設計的形式美受到材料、結構、工藝技術的制約,并且必須和產品的實用功能、操作功能緊密結合,形成功能美。功能美不僅僅包括產品實用功能,也包括人精神層面的需求,即產品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
產品帶來的美感是一種審美感知過程,與美學理念中的美感一樣,同樣具有無功利的特點。產品的功能美包括實用功能與精神層面的功能。在實用功能層面,產品的“好用與不好用”,帶來的是一種“生理快感”,而產品功能中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功能給人的則是一種美感,例如深受當代年輕人喜愛的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其好用與否給予年輕人的就是一種“生理快感”,而文創(chuàng)產品背后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給予年輕人的就是一種美感。這種美感不光寓于功能美之中,還表現在形式美之中。產品形式美所表現的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外觀的形式之美所帶來的不是生理上的快感,而是無功利的美感的愉悅。
(二)和諧美的表現
產品設計除了給予人功能與形式的美感之外,自身也在追求一種和諧美。和諧是美學中很常見的范疇,從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美是數的和諧,到中國美學中追求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再到當代和諧社會的追求,無不表現出對和諧的追求,產品設計也不例外。和諧美在產品設計中表現在產品與人的和諧、產品與自然的和諧。
產品與人的和諧,即產品的設計與用戶使用交互之間表現的和諧美。產品的設計不僅僅是設計師的審美,同樣包括設計師在設計時想要達到的用戶體驗之美,從而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產品設計首先是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看作是一個大的系統,而與此相關的人類所有造物活動就是產品的設計實踐活動。設計時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提倡以人為本的觀念,關注用戶的情感以及自身條件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達到產品的設計是對人生活的設計。
產品與自然的和諧美,即產品的設計過程要保障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環(huán)境污染成為時代不可逃避的話題,產品設計的過程也倡導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環(huán)。新能源汽車的出現,提倡對環(huán)境的保護,也是產品設計希望達到與自然相和諧之美。
(三)禪宗美學的表現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支派,禪宗本身沒有對美學專門的論著,但是其“空觀”“悟”與“意境”的美學特點仍然深深影響著當時的文人士大夫,也對今天大眾的審美產生深遠影響。禪宗美學在中國孕育,但日本的產品設計對其運用與研究更為廣泛。這對現今產品設計風格具有一定沖擊,例如無印良品的產品設計,其表現的極簡、自然與素凈之美備受大眾喜愛,以致于現今國內產品設計的風格都有朝著禪宗美學特點發(fā)展的趨勢。
三、美學對現代產品設計的意義
(一)美學喚醒設計走向人性化
美學思想的發(fā)展中,都離不開與人的關系,鮑姆加登把“美”界定為“感性認識的完善”,這是對人的肯定,肯定人的感性認識在審美活動的重要性。啟蒙時代康德的美學思想更是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對人文精神的重視,體現在對人性的深刻關注和人的自由的無限追求,將美的對象的探討轉向對主體審美能力的考察,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
20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商品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大大超越了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人們對產品的購買不再局限于產品本身的使用性,則是更多關注其審美和文化價值。這對美學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審美,而要更多表現出一種人文精神。人是居于審美活動的中心地位,產品客觀的造型,色彩固然重要,但都不能決定人的審美感受,是否能引起美感也要取決于人的主觀感受。設計者在展開思路時,不僅僅要考慮到市場、技術的要求、材料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思考設計的產品所表達與實現的美學思想。產品的設計,不再是設計師的產品,而是用戶、審美主體的產品,產品不是為設計師服務,不再是取悅設計師的美感。產品設計要考慮人體工程學,考慮到用戶的性別、年齡,考慮大眾在使用產品時的情感。美學的理念促使產品設計表現更多的審美文化價值,也促使產品設計更多朝向人、朝向用戶的感受,而不是產品本身。
(二)美學不斷為設計提供創(chuàng)新力量
產品設計對美的追求是一個歷史過程,手工業(yè)時代到如今的機械化大生產,產品從一開始極致的唯美主義,到實用功能主義再到審美與功能相結合,美學思想也是不同流派相互爭鳴,新舊觀點相互交替、不斷進化的過程。與此同時,人的審美活動也步入更高的層次,對產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陳舊的東西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新穎的事物,無論是理論形式的美還是實用形式的美,反而能贏得更多的欣賞與信賴。因此,在美學思想上力求創(chuàng)新成為產品設計追求的目標之一,產品能給人們帶來美感的體驗則是現代設計追求的最高目標。
人們審美能力的不斷提高給設計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設計師必須增強自身的審美意識,使產品在造型、顏色、材料、結構布局時能更自覺地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了解如何在文化發(fā)展的背景下尋找創(chuàng)新點與落腳點,以增強產品的美學內涵。
(三)美學為設計的發(fā)展提供推動力
人類的需求由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構成,并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物質的需求依賴于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而精神方面的需求依賴于意識形態(tài)下的各種思想觀念。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所設計的產品的不同,同樣受到社會生產發(fā)展的制約,以及各種思想觀念的影響,審美在人們日常生活設計中一直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審美作用在產品中的表現并不像實用作用那樣具體,喪失實用作用的產品必然是失敗的。審美的作用可以為設計增色,設計的品味會得到提升,具有審美意味的產品沒有統一的形式規(guī)定,但是受到某種美學思想而表現的不同風格的產品一旦受到大眾的青睞,必然在設計中能夠引領時尚,開風氣之先。
具有美學內涵的產品既可以通過物質形態(tài)進行表達,也可以通過氣韻精神形態(tài)來表現?,F今社會,人們不再把產品的使用價值作為唯一目的,而是在滿足實用價值的基礎上想方設法增加產品的審美價值。尤其對于已經可以滿足人類使用價值的產品又想要對產品有所突破時,設計師就會試圖在產品美學表現力上做文章。這一定程度上證明審美價值的提升有助于產品設計的品味,對產品設計有著推動作用。
四、結語
產品是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的工具,人類的生活與產品的發(fā)現密不可分,產品設計不斷尋找新的材料、開發(fā)新的技術、設計更多的造型,以此來提高其使用價值。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思想的發(fā)展,人們對產品的審美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學理念促使產品轉向人性角度,美學思想的開創(chuàng)與進步對產品的創(chuàng)新提供力量,也推動設計師不斷提高自身能力,以設計出更加富有審美價值的產品。
參考文獻:
[1]張艷河.設計美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
[2]付黎明.工業(yè)產品設計美學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
[3]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7.
作者簡介:顏辰暉,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郭盛,云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