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斯 王曉娟
【摘 要】目的觀察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對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所有入選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則予以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每天一劑,分三次服用。分別于入院時、第2周、第4周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根據(jù)測定結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果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可明顯改善腦卒中后抑郁狀態(tài),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卒中后抑郁;自擬解郁祛瘀湯;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卒中最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約40%~50%的卒中患者合并卒中后抑郁。抑郁是以情緒低落、哭泣、悲傷、失望、活動能力減退以及思維和認知功能遲緩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情感障礙。隨著卒中發(fā)病率的增高,PSD的發(fā)病率也不斷增高,嚴重影響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預后,增加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自殺率。日益受到臨床醫(yī)師重視。本人在復習中醫(yī)藥文獻資料、總結參加甘肅省五級師帶徒跟隨省級名中醫(yī)楊國棟主任醫(yī)師學習實踐體會及本科近年臨床治療病案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治療卒中后抑郁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入選標準:①全部病例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風病及郁證診斷標準[1],同時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研討會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
斷要點》腦卒中診斷標準[2]。并經CT或MRI掃描證實。②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3]。③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定分值≥17分,年齡41~75歲。③排除有意識障礙、失語失認或合并有其它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既往有精神病史及抑郁者。④均為首次發(fā)病,既往無精神病史,神志清楚,表達清晰患者。
1.2 臨床資料所有60例卒中后抑郁病例均為本院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齡(65.51±6.32)歲;病程14~35天,平均(18.6±6.1)天。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64.23±5.18)歲;病程為14~37天,平均(19.2±6.7)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抑郁量表評定總分等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所有腦梗死患者若無禁忌癥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經營養(yǎng)等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有高顱內壓癥狀者給予脫水治療,有應激性潰瘍等其他并發(fā)癥患者酌情給予對癥治療。按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要求,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給予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危險因素治療。對照組給予內科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組方:丹參15g、紅花9g,柴胡15g、赤芍15g、白芍12g、石菖蒲15g、遠志12g、制半夏9g、陳皮12g、桂枝9g、川芎15g、香附10g、干姜15g、炙甘草10g。免煎顆粒,每日1劑,分2次水沖服。飲片每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兩組療程均為4周。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并記錄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
2 療效評定標準與結果
2.1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
2.2 療效判定治療前后分別采用HAMD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價,臨床療效根據(jù)HAMD減分率判定。減分率>75%為痊愈,>50%且≤75%為明顯改善,>25%且≤50%為改善,≤25%為無效。
2.3 統(tǒng)計學方法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方法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HAMD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6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觀察組出現(xiàn)頭暈2例,便秘1例,未停止治療,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對照組出現(xiàn)頭暈3例,便秘2例,不良反應率16.7%。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 討論
討論PSD的發(fā)病機制現(xiàn)在尚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兩種學說:其一為“原發(fā)性內源性機制學說",認為PSD的發(fā)生可能與大腦損害后的神經生物學改變有關,PSD的發(fā)生與局灶性腦卒中病灶可能損傷了去甲腎上腺素能(NE)和/或五一羥色胺(5-HT)能投射纖維,導致腦內的NE和/或5-HT出現(xiàn)失衡或功能缺陷,而出現(xiàn)抑郁。其二為“反應性機制學說",即家庭、社會、遺傳因素、生活環(huán)境等多種影響導致患者腦卒中后的生理及心理平衡失調,使其產生了無用感,絕望感和罪惡感等而致反應性抑郁狀態(tài)。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中藥物成分也分別具有抗抑郁作用,如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和生物堿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明顯的鎮(zhèn)靜、安定、鎮(zhèn)痛等抑制作用,并可促進肝膽血液循環(huán)、增加膽汁分泌;川芎、香附中含有生物堿、川芎嗪等,可增加腦及肢體的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肝郁與血瘀是郁證兩個緊密相關的病理過程。自擬中郁作用,如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和生物堿對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有明顯的鎮(zhèn)靜、安定、鎮(zhèn)痛等抑制作用,并可促進肝膽血液循環(huán)、增加膽汁分泌;川芎、香附中含有生物堿、川芎嗪等,可增加腦及肢體的血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肝郁與血瘀是郁證兩個緊密相關的病理過程。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中含有活血化瘀的川芎,而活血化瘀藥促進機體代謝,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配合理氣解郁藥物,可緩解心煩不安、抑郁情緒,明顯改善抑郁狀態(tài)和腦卒中患者的微循環(huán)與血液流性,不同程度改善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明顯改善模型動物的血瘀狀態(tài),具有行氣活血之功。這些均為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治療郁證提供了藥理依據(jù)。卒中后抑郁所屬醫(yī)學中的“郁證”范疇。根據(jù)《景岳全書·郁證》可知,五氣之郁,郁自病原;情志之郁,病自抑郁。提出調暢所致氣機,病機關鍵為經絡為瘀血阻滯。筆者指出卒中后抑郁屬于內傷,七情導致痰濕壅盛、氣血郁結、氣血逆亂,上犯至腦,致使神明失主[4]?!蹲C治匯補·郁證》有曰:“郁病,先應順氣?!薄端貑枴ちo大論篇》明確指出“木郁達之”這一說法。因此,治療本病旨在通絡化痰活血,疏肝解郁行氣。自擬中藥解郁祛瘀湯由柴胡、赤芍、白芍、石菖蒲、遠志、制半夏、陳皮、桂枝、丹參、川芎、紅花、香附、炙甘草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味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具有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理氣調中之功效。石菖蒲、遠志寧神益智,醒腦開竅;紅花通絡活血,赤芍活血止痛,鎮(zhèn)痛鎮(zhèn)靜;丹參活血祛瘀,除煩安神;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之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養(yǎng)血行血之功效;陳皮、半夏可健脾化痰;白芍柔肝緩急止痛,桂枝溫陽通絡,干姜溫中合中,與當歸、白芍藥相合,能調暢氣血,甘草清解余邪,緩肝之急,調和諸藥;全方諸藥共奏解郁行氣,溫補脾腎,活血化瘀,理氣通絡,化痰祛瘀,提高機體免疫力,改變血液流變性,促進扶正祛邪,諸郁和解,氣血暢達,頭目清利[5]。筆者通過研究顯示自擬解郁祛瘀湯治療卒中后抑郁療效確切,安全性好,不良反應率低。但本研究限于醫(yī)療條件低、患者來源數(shù)量少,有待于大樣本臨床研究,同時應開展廣泛中醫(yī)證候流行病學的深入研究,以發(fā)揮中醫(yī)藥特色優(yōu)勢,更好地指導臨床。
參考資料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56.
全國第四界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診斷標準[S].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80.
夏俊博.解郁安神顆粒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隋月皎.王健教授關于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的臨床經驗總結[D].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