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富安
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它作為一種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這種理念又有一定的時代性,從《大教學論》統(tǒng)一學校制度、采用班級授課制度的主張,到《普通教育學》“教育性教學”概念的提出,再到《民主主義與教育》“新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提出,都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善于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最成功地教學目標達成。
江蘇省特級教師姚煥成認為:歷史教育教學就是通過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知識,發(fā)掘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精神及民族精神,有效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特別是在立德樹人上有成功的建樹,既讓學生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又使學生熟練掌握專業(yè)技能,德技并修,為學生將來的成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打下基礎。中國人民大學的劉建軍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獲得新知的所有方式方法,并達到掌握知識、練就技能、活學活用。通過兩位專家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達成歷史教學在知識、運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教學目標,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知識、會運用、品學兼優(yōu)的社會有用之才。根據(jù)這一結論,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談一管之見。
1 注重情感教育,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愛是教育的第一位,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慈愛并信任他們,建立起互信互尊的良好關系,教育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教師的教育活動要根植于學生的學習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及方式方法,師生關系進一步融洽,教師成了學生前進的引導者、領路人,同時又是學生進步的航標,指引學生永遠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初中歷史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他們一般年齡在十二到十五之間,既有叛逆之舉也有依戀教師之心。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情感教育,既要通過多種教育方式把歷史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又要用愛心為學生創(chuàng)設溫馨的課堂教學氛圍。第一,對學生要充滿愛。但丁說,愛是美德的種子;羅曼·羅蘭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泰戈爾說,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人生因愛而美,愛,是世間最美好的字眼,溫潤如玉,暖若春風。學生沐浴在教師愛的氛圍,才會親其師信其道、健康成長。第二,要平等地對待學生。著名教育家愛默生曾指出:“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就是把學生看成是思想豐富、有個性差異的“完全平等的人”,在人格上是一律平等的,雖然他們是被管理者,但他們又是學習的主人翁、教育教學的主體。第三,要信任和理解學生。信任是人與人溝通的必要條件,人生之幸,莫過于被人信任。師生之間建立起信任的橋梁,不僅能成為師生交流的直通車,而且又是師生互相理解的通途。只有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2 合理處理教材,善于創(chuàng)設疑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合理地處理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之一,教材有普適性,教師要根據(jù)本地區(qū)、本學校實際情況合理地處理教材,以便有效地服務課堂教學。如:在教授第五章“秦帝國的興亡”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回顧賈誼的《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詞句,使學生對戰(zhàn)國時期秦國強大、一統(tǒng)六國的氣勢、過程有所體悟,進而在頭腦中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畫卷,然后提問:如此強大的秦朝為何迅速滅亡了呢?這樣學生就會強烈地被吸引到教學內容上,并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再比如講授《開放與交流》的“玄奘西行”這一知識內容時,同學們都覺得看過《西游記》這部電視連續(xù)劇,有的同學甚至看過幾遍,自認為其中的歷史知識非常熟悉了,筆者問學生:“同學們知道劇中的內容嗎?”。學生臉上都表現(xiàn)出不屑??吹竭@種情景筆者馬上接著問:“現(xiàn)實歷史中是不是真的有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呢?”。學生們的臉上表現(xiàn)出愕然!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在他們心目可是栩栩如生。筆者又接著問:“唐僧是不是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回了真經?”。學生們都陷入了思索,孫悟空降妖除魔的高大形象已經深印在他們心中。這時候筆者開始講述“玄奘西行”的故事:公元627年(貞觀元年),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后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于公元645年回到大唐。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又把他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段饔斡洝芳匆孕嗜〗浭论E為原型,玄奘不畏生死、西行取佛經,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的使者”。這樣導入,強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3 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再現(xiàn)歷史場景,讓學生體味“歷史是過去生命的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
3.1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形象、逼真地再現(xiàn)歷史
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收集歷史圖片、視頻、影視資料等精心制作成多媒體課件,把歷史場景再現(xiàn)給學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如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教師可以播放黨史簡評,同時,再播放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屆領導集體走上天安門城樓,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人們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場景,用多媒體的視覺效果給學生強烈的感官震撼,使學生真切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確來之不易。
3.2運用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既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又幫助學生有效記憶
如在講授戰(zhàn)役時,教師有效利用地圖分析當時雙方情況及戰(zhàn)況、意義等,特別是解放戰(zhàn)爭中三大決戰(zhàn);對于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學習,同樣借助路線掛圖實施教學,變抽象為直觀,有助于學生掌握歷史知識。
3.3巧用歷史故事、歷史資料,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初中歷史教材所講授的歷史內容是有限的,教師可以利用課外的歷史故事、歷史資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如在講授《伐無道,誅暴秦》的教學設計中,利用幻燈片給出四組典故成語(1)株連九族、指鹿為馬;(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3)破釜沉舟;(4)約法三章、四面楚歌、楚漢河界。先提出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請同學們用2分鐘的時間說出每組成語典故的來源。再探討:每組成語典故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這樣有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4 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內涵,把握歷史事件的現(xiàn)實價值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是我們的祖先在過去歷史長河中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文明的生活痕跡。由于歷史年代的久遠,又加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許多歷史資料及遺跡很難完整地保存下來,這給我們現(xiàn)在研究歷史增加了難度,實際上,我們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都是在繼承歷史的文化成果。如在講授七年級第一單元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這一課題時,筆者先設計了以下問題:(1)我國南方人的主食是什么?(2)你知道這一主食作為農作物時叫什么嗎?(3)它的生長環(huán)境及主要生產地區(qū)有哪些?(4)你知道是哪個國家最早種植的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來了解古人在當時是怎樣生活的。接下來學生的回答: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米飯作為農作物時叫水稻——它生長的環(huán)境是高溫多雨、主產區(qū)包括整個東亞(我國主產地在南方)和東南亞——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通過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課堂教學中注重古人生活和我們現(xiàn)代人生活加以對比,拉近學生與古人的距離,也把教學內容生活化,減少學生頭腦中對歷史的遙遠感,這既幫助學生理解了教材內容,同時又使學生把握了歷史的真實性及歷史文化成果的現(xiàn)實價值和意義,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qū)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