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
【摘 要】舞蹈科學是一門多渠道的訓練手冊,多元訓練方式匡扶舞者進行更為科學的學與練。本文立足于舞蹈科學的多元化角度論述舞者運動的中軸——脊柱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以及運動規(guī)律,為舞者的訓練找到科學化的方法。
【關鍵詞】舞蹈科學;運動解剖;脊柱運動
中圖分類號:J70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3-0114-01
舞蹈科學研究領域大致包括舞蹈科學選材、舞蹈科學訓練、舞蹈科學管理、舞蹈治療四個方面。“身體”是連接舞蹈科學與相關學科橫向融合的邏輯鏈條和視閾交融之所在,舞者的身體與動作原理及規(guī)律,都是舞蹈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而人體運動的核心則是脊柱。
一、脊柱在舞蹈訓練中的運用
脊柱是人體的核心,位于背部正中。上接顱骨下連尾骨,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及尾椎五大部分,共33塊椎骨,主要由椎間盤、短韌帶、長韌帶及周圍附著肌肉組織等相連接,起支撐保護作用。雖運動靈活度較大,但極易受傷。
(一)前屈與后、側彎
脊柱正常生理彎曲呈現(xiàn)前后四個垂直波浪弧度: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運動幅度由每塊椎骨決定,相鄰椎骨間活動角度有限,但一組椎骨的活動角度累計便能完成大幅度的運動。舞蹈訓練中運用最常見的脊柱運動有前屈、后彎與側彎。
前屈以坐壓前腿為例,以腹股溝為軸,沿正中面向前折疊,上身帶動大腿后側肌肉群與韌帶的拉伸運動。運動過程中,髖關節(jié)水平坐實地面,雙腿并攏伸直,尾骨主動發(fā)力。髖、腰、胸、頸依次傳導,使脊柱向顱側伸展,最大限度地依次貼近雙腿正面。運動中的脊柱與靜態(tài)時相比:一是整體長度增加,傳導拉伸過程中每鄰椎骨間的距離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拉伸;二是“四個波浪弧度”變大,脊柱向上運動后椎骨向地心的壓力變小,同時受傳導力的牽引曲度增大。
后彎以地面站下腰為例。身體直立髖骨保持與額狀面平行,與脊柱前屈相反,發(fā)力點由顱骨帶動,順頸椎傳導至胸椎、腰椎、髖尾,“頭、頸、肩、胸、腰”順序的俗稱。運動過程中椎骨由上至下依次擠壓椎體后側,椎骨間前側打開角度增大。運動完成后脊柱不僅四個弧狀曲度增大,且由生理狀態(tài)呈現(xiàn)倒U形。
側彎以壓旁腿為例。運動過程中要求脊柱與雙腿在同一額狀面內進行,髖骨水平外開伸展左腿,側腹股溝為軸,尾骨發(fā)力順脊柱向顱側推展椎骨,脊柱充分伸展后推使椎骨側面節(jié)節(jié)靠近左腿正面,拉伸脊骨對應側面。反面同理。運動過程中擠壓椎骨的側面并使對應側面角度增加,脊柱長度及四個弧度增大,由靜止時的垂直“一”字形變?yōu)殚_口向被壓腿部正面的大弧形。
(二)扭轉
頸椎的旋轉度約為60—80度,胸椎、腰椎約為30—35度,骶尾關節(jié)幾乎無旋轉活動性。舞蹈訓練中脊柱的旋轉運用極為廣泛,例如“臥魚兒”。
臥魚兒的發(fā)力點除了雙臂環(huán)抱帶動外還有腳下的扭轉,推導至雙腿后重心下移,右腿前左腿后屈膝盤坐,脊柱順勢向右后側最大限度旋轉外開,以左腿大轉子為軸向左后側傾倒靠近左大腿,顱骨順勢扭轉上揚。
運動過程中,脊柱在被動受力和主動發(fā)力的作用下順運動方向形成造型。延展方向由下至上,尾骨至顱骨,延展同時椎骨向發(fā)力方向節(jié)節(jié)扭轉,形成螺旋狀,脊柱與雙腿大腿呈銳角。
二、脊柱的科學訓練
脊柱屬于間接骨連接,骨與骨之間的縫隙構成動關節(jié)。除枕環(huán)關節(jié)與樞椎外,每兩塊相鄰的椎體間有一個椎間盤,成人共有23塊,總厚度約占脊柱20%—25%。椎間盤分為纖維環(huán)和髓核,富有彈性。髓核為中心白色柔軟膠體,侵水性極強,含水量高。椎間盤除連接外,主要起緩沖、減輕負荷的作用。受壓后椎間盤出現(xiàn)形變,壓力消失恢復原狀。若壓力過猛或超過承受極限,椎間盤將被迫擠出椎骨縫隙,出現(xiàn)椎間盤突出等癥狀。所以運動解剖學強調在舞蹈訓練中要注重椎間盤的正確運用和恢復保養(yǎng),脊柱運動要順應正常生理狀態(tài),保障椎骨間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并使受壓均勻,及時補充水分。
持續(xù)補鈣是骨骼健康發(fā)育的前提,脂肪含量超標會導致脊柱骨質變脆。高鹽類食物增加4成以上的骨折風險,所以,舞蹈訓練過程中要保持合理飲食,注重所需營養(yǎng)的均衡攝入,避免脂肪囤積。
此外還要積極借鑒學習現(xiàn)有科學訓練方法。瑜伽以“靜、慢、養(yǎng)”“內觀”等方法為主要練習方法,講究以氣帶動。舞蹈訓練也要保障身體在運動中能夠均勻流暢的呼吸。增加“靜”的訓練課程,既是對身體的調息,也是對心理的建構。訓練結束后進行“瑜伽語音休息術”,可以引導舞者放松身心。閉塞晦暗的訓練環(huán)境阻礙舞者的情感傳達、肢體解放等,而在開闊明朗的場地舞者會自然流露輕松愉悅的情緒,昂首挺胸延展脊柱。
立足舞蹈科學的角度,使舞者脊柱的運用更為科學。在練習過程中應深入研究思考與付諸實際行動,這樣才能運用科學手段將舞蹈訓練效果最優(yōu)化,繼而不斷提升舞蹈實力,延長舞者的職業(yè)生涯壽命。
參考文獻:
[1]溫柔.舞蹈科學-舞蹈領域中值得關注的一門新興學科[J].舞蹈教育,54.
[2]尹力.歐美舞蹈科學課程的文獻綜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129.
[3]劉江瑩.論舞蹈科學在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術探究,68.
[4]張彌.對國內舞蹈科學的發(fā)展之思考[J].藝術科技-藝術研究,190.
[5]溫柔.融合-拓展-創(chuàng)新-中國舞蹈科學的研究走向[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125.
作者簡介:嚴 慧(1992-),女,漢族,河北省秦皇島市,碩士,研究方向:舞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