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
所謂的分層施教指的就是一種基于學生能力考慮的教學策略、模式與方法.這種教學模式需要參照學生的認知能力、心理特征、學習狀況將學生分類,引導學生掌握各種知識,實現(xiàn)學生的思想引導、能力培養(yǎng).這種教育模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所有學生在這種模式下,自身的能力與特點都能得到很好的調動.教師需要參照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方式,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分配學生,采用對應的方法開展教學.
一、分層教學應用必要性
初中數學教育需要用趣味性的內容與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為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行為與教學理念,使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中,幫助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的局面.教師要著重強化學生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凸顯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收獲進步,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當然,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基礎能力與興趣愛好,所以教師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數學分層施教應用方法
1.合理分層目標.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能力,教師需要為有著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任務與目標,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教師要預先設計好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順著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過程方法與知識等角度切入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新課標要求,教師需要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對所學知識點做到基礎的使用,體現(xiàn)出教育的發(fā)展性與科學性.分層備課面對的是科學分層.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將教育目標轉化為分層任務,教學分層需要體現(xiàn)出科學性、整體性與連貫性.例如,學習“乘法公式”的時候,教師要求學困生掌握基本的公式即可,普通生需要具備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優(yōu)等生則要處理更加復雜、綜合性突出的問題與內容.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數學運算能力.設計分層目標的時候,需要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妥善處理數學圖形與數量關系,將抽象核心素養(yǎng)具象到抽象活動經驗中,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體系、方法,掌握數學本質,形成數學學習習慣.
2.分層教學.為了確保所有水平的學生都能夠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就需要選用分層施教的方式.分層施教中,要在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上做好區(qū)別對待工作,只有這樣所有學生才能夠順利學習知識.如為了使學困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需要參照學困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內容,將重心放在基礎知識點訓練上,教師要做好教學進度的控制,主動激發(fā)學生自信心.普通生和優(yōu)等生所要學習的內容則要體現(xiàn)出拓展與鞏固,教師要確保普通生能力逐漸向優(yōu)等生靠攏,讓優(yōu)等生形成強大的自學能力與健全的自學素質.此外,教學中教師要多使用研究型、討論式的合作學習方式,用這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小組互助中提高學習能力.教學需要實行快反饋、低起點的模式,確保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被照顧到.
3.分層作業(yè).作業(yè)的分層需要設計成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為將大題轉化為小題,之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旁邊標注一些提示點,也就是A層內容為非常基礎的題目.B層類型的作業(yè)需要以教材習題為核心,即B層作業(yè)為鞏固習題,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是強化學生學習素質的習題.C類習題應當選用有難度、有挑戰(zhàn)的內容,這類題目作為強化與拓展優(yōu)等生的題目,能夠很好地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教師要肯定每一個層次學生的進步,將更多的關注力放在學困生上,予以其支持,幫助學困生形成學習自信心.
4.分層檢測.作為鞏固學生學習效果最直接的方法,課堂檢測是數學教育中的必備工具.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也要使用不同的檢測方式.多樣化、靈活的檢測方法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選用小考的方式或是提問的方式.在檢測中教師的作用是助推器與領跑者,檢測的目的并不是施壓,而是提高與鞏固.對待不同的學生,教師需要用不同的檢測思路,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檢測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在學生進步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予以鼓勵與贊賞.數學作為頭腦體操,不可能出現(xiàn)所有學生都能夠掌握數學思想的情況,教師需要將整體思想與模型思想滲透到數學教育過程中,打造高效課堂.
分層施教的模式能夠很好地幫助教師找到每一名學生的閃光點,教師要基于這些閃光點開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茁壯成長.教師需要為每一名學生定位屬于自己的目標與角色,不能“一竿子”衡量所有學生,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檢測都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條件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檢測內容.這樣學生才會形成自信,朝著教師的預定目標努力,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