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雪,孫 敏,李 靜,司繼剛(淄博市中心醫(yī)院藥學部,山東 淄博 255036)
促紅素(erythropoietin,EPO)是由腎皮質的間質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可促進紅細胞增殖與分化的糖蛋白,分子量為30 400。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是利用基因重組技術人工合成的EPO,其生物活性、免疫學特性與天然內源性EPO相似[1]。臨床上主要使用α和β兩類,用于腎性貧血、腫瘤相關性貧血等的治療。隨著rhEPO在臨床的廣泛使用,rhEPO使用中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xiàn)出來,如:何時開始使用rhEPO、rhEPO的劑量、鐵劑的使用等,因此,開展rhEPO使用的合理性應用評價分析,對發(fā)現(xiàn)我院rhEPO使用中存在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并實施干預措施,提高患者用藥安全、優(yōu)化藥物治療都具有重要意義。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利用我院醫(yī)院信息管理系統(tǒng)(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抽取2019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使用rhEPO的患者信息,共計428例。
根據(jù)藥品說明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腎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8修訂版)》[2]、《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在腎性貧血中合理應用的專家共識》[3]、《腫瘤相關性貧血臨床實踐指南(2015–2016版)》[4]及相關指南共識等,擬定合理用藥評價標準,超說明書應用情況將參考國內外相關臨床研究進行合理性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2.1 適應證 用于腎性貧血,包括透析及非透析病人;治療非骨髓惡性腫瘤應用化療引起的貧血,但不用于治療腫瘤病人由其它因素(如:鐵或葉酸鹽缺乏、溶血或胃腸道出血)引起的貧血;外科圍手術期的紅細胞動員。
1.2.2 用法用量 (1)對于腎性貧血,可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皮下給藥劑量為每周100~120 IU·kg-1,每周2~3次給藥,靜脈給藥劑量為每周120~150 IU·kg-1,每周3次給藥;也可每周10 000 IU一次皮下注射給藥。(2)對于腫瘤相關性貧血,起始劑量皮下注射150 IU·kg-1·次-1,每周三次;也可每周36 000 IU皮下注射一次。(3)對于外科圍手術期的紅細胞動員,使用劑量為皮下注射150 IU·kg-1,每周3次。
1.2.3 劑量調整 (1)對于腎性貧血,rhEPO治療后每月增加血紅蛋白(Hb)10~20 g·L-1。1個月內增加Hb>20 g·L-1,減量25%繼續(xù)應用;1個月內增加Hb<10 g·L-1,增加60 IU·kg-1·周-1,分3次給予,或10 000 IU,每2周3次,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適量rhEPO治療1個月后,Hb水平與基線值相比無增加,或穩(wěn)定劑量的rhEPO治療后,為維持Hb穩(wěn)定需要兩次增加劑量且增加的劑量超過穩(wěn)定劑量的50%,則需要針對藥物反應低下尋找原因進行個體化治療。靶目標為Hb≥115 g·L-1,但不超過130 g·L-1。(2)對于腫瘤相關性貧血,rhEPO治療4~6周無反應,劑量調整為300 IU·kg-1,每周3次皮下注射,并根據(jù)情況補充鐵劑,靶目標為Hb≥120 g·L-1。
1.2.4 禁忌癥 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壓患者;對其他哺乳動物細胞衍生物過敏者,對人血清白蛋白過敏者;合并感染者,宜先控制感染。
使用SPSS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定性資料采用百分率的方式,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進行描述,根據(jù)樣本量大小采用t檢驗或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19年7–12月我院共使用rhEPO(生產(chǎn)廠家:沈陽三生制藥有限責任公司)1589支,其中用量最多的5個科室分別是:泌尿內科、腫瘤科、血液科、胃腸外科和脊柱外科。428例使用rhEPO治療的患者中,男性212例(49.53%),女性216例(50.47%)。
患者使用rhEPO的適應證為腎性貧血202例(47.20%)、腫瘤化療引起的貧血132例(30.84%)和外科圍手術期的紅細胞動員23例(5.37%)。其余超說明書適應證用藥情況具體見表1。
表1 適應證分布情況Tab 1 Distribution of indications
對于腎性貧血的病人,rhEPO的使用方法均為皮下注射10 000 IU,每周給藥一次;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未能及時監(jiān)測用藥后Hb變化并及時調整用量。對于腫瘤化療引起的貧血,使用方法多為皮下注射10 000 IU,隔日一次,有15例患者每周30 000 IU皮下注射一次;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部分患者采用每日皮下注射10 000 IU的給藥方法,部分患者治療后Hb改善不明顯未及時調整劑量。對于外科圍手術期的紅細胞動員,我院rhEPO的使用主要集中在骨科和胃腸外科,給藥方法為皮下注射10 000 IU,每日一次,隔日一次或每周三次,于術后開始給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給藥時機不當和給藥頻次不適宜。詳見表2。
表2 rhEPO不合理使用情況Tab 2 Irrational application of rhEPO
rhEPO治療前后Hb與Hct比較見表3,共有15例患者出現(xiàn)劑量調整,主要原因為用藥后復查Hb水平無明顯改善,1例患者劑量調整后Hb水平依然無明顯改善,疑為EPO抵抗。
表3 rhEPO治療效果分析Tab 3 Analysis of rhEPO treatment effect
合并用藥主要考察鐵劑的使用情況,有194例患者在使用rhEPO的同時使用了鐵劑,占總例數(shù)的45.33%;其中口服鐵劑70例,靜脈鐵劑156例,口服鐵劑與靜脈鐵劑均使用的有32例。有適應證用藥患者中,有83例腎性貧血患者使用了鐵劑,其中26例患者進行了鐵狀態(tài)評估,15例腫瘤化療患者進行了鐵狀態(tài)評估,外科圍術期的紅細胞動員無一例進行評估。
查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系統(tǒng)2019年數(shù)據(jù),未發(fā)現(xiàn)我院rhEPO有關不良反應報告。
EPO能促進紅系祖細胞增殖和分化,動員造血干細胞,近年來的研究顯示,EPO對機體其他器官,如神經(jīng)、腎臟、心臟等也有保護作用[5-8]。但是這些保護作用目前還沒有到進入臨床應用階段,本次調查分析的適應證以說明書中規(guī)定的適應證為準,超說明書適應證用藥比例為16.59%,均為各種類型貧血。其中,腫瘤非化療貧血使用rhEPO尚存在一定爭議,目前認為輸血和EPO均為治療腫瘤相關性貧血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血源日趨緊張、臨床用血的逐步規(guī)范以及輸血治療腫瘤相關性貧血往往弊大于利,因此原則上不主張輸血作為腫瘤患者糾正貧血的首選治療手段,僅當Hb<60 g·L-1或臨床急需糾正缺氧狀態(tài)時可考慮輸血治療;或惡性腫瘤發(fā)生大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腫瘤出血)造成的休克時要快速輸血治療搶救生命。EPO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減少輸血,對于腫瘤非化療性貧血應首先明確病因進行治療,不推薦經(jīng)驗性應用rhEPO[4]。而且基礎研究、多項臨床試驗、Meta分析和系統(tǒng)評價顯示,EPO可能會使腫瘤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升高,并可能增加未接受化療的腫瘤患者(特別是超適應證應用時)的死亡風險[9-10]。此外,一些血液系統(tǒng)疾病使用rhEPO也存在爭議,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骨髓纖維化[11-12]。其他的超說明書適應證用藥均為不合理用藥,如明確診斷為缺鐵性貧血不應使用rhEPO進行治療。
rhEPO靜脈給藥和皮下給藥同樣有效,但皮下注射的藥效動力學表現(xiàn)優(yōu)于靜脈注射,并可以延長有效藥物濃度在體內的維持時間,但皮下注射較靜脈注射疼痛感增加。對于透析患者,靜脈給藥可減少疼痛,增加患者依從性;皮下給藥可減少給藥次數(shù)和劑量,節(jié)省費用,非透析患者一般采取皮下注射給藥[3]。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我院使用rhEPO基本采用皮下注射方式給藥,僅有1例腎性貧血患者采用靜脈滴注方式給藥。
對于不同適應證rhEPO的給藥劑量也不相同,根據(jù)說明書中規(guī)定的適應證對此次調查的結果進行討論。對于腎性貧血,表3顯示治療后Hb水平有所上升,但未達到靶目標值110–120 g·L-1,且治療前后Hb的變化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與未能及時根據(jù)Hb變化調整給藥劑量有關,這也是我院不合理用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腫瘤相關性貧血,研究顯示在治療8周內,rhEPO(36 000 IU)每周一次給藥糾正貧血與常規(guī)劑量(10 000 IU)每周三次給藥的作用相當,可明顯減少給藥的注射頻率,減輕患者痛苦,同時不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3]。表3顯示我院腫瘤化療患者rhEPO治療后Hb水平變化不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藥物用法用量差異較大有關,該藥使用方法有10 000 IU每周三次,10 000 IU每天一次,30 000 IU每周一次等,且給藥頻次過高可能會增加血栓的風險[14]。此外,未能及時監(jiān)測Hb改變并調整給藥劑量也是治療效果較差的重要原因,甚至出現(xiàn)部分患者用藥后Hb水平低于用藥前。目前國內外對于圍手術期rhEPO的用量及使用時機還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術前各種急慢性原因導致的貧血(成年男性Hb<120 g·L-1,女性Hb<110 g·L-1)及術前估計失血量較多的擇期手術是圍手術期應用rhEPO的主要指征[15]。我院外科圍手術期使用rhEPO的適應證明確,但給藥時機、給藥劑量和療程均存在不合理之處,23例外科圍手術期紅細胞動員患者均為術后使用,其中1例患者用藥時Hb水平高于120 g·L-1,18例患者術前Hb水平低于100 g·L-1,給藥時機不當是我院手圍術期使用rhEPO的主要問題。
腎性貧血患者應常規(guī)進行鐵狀態(tài)評估,常用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SF)作為鐵儲存狀態(tài)指標,轉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TSAT)作為鐵利用狀態(tài)指標,根據(jù)患者的鐵狀態(tài)及時按需補鐵[2]。對于非透析患者來說,補鐵途徑取決于鐵缺乏/貧血的嚴重程度、靜脈通道的建立、口服補鐵的治療反應、口服鐵劑或靜脈鐵劑的治療耐受性以及患者依從度等,而透析患者優(yōu)先選用靜脈鐵劑補鐵。對于腫瘤患者,除了絕對性鐵缺乏(可利用鐵和貯存鐵均降低),很多腫瘤患者可存在因鐵利用障礙引起功能性鐵缺乏(TSAT<50%,SF<800 μg·L-1),可利用鐵減少,貯存鐵正?;蛏遊16]??紤]靜脈鐵劑具有吸收效率高、起效快、無胃腸刺激,腫瘤患者的耐受性好等優(yōu)點,推薦應用靜脈補鐵治療,考慮患者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的原因,推薦使用蔗糖鐵[4]。對于術前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的患者,以及鐵攝入不足、丟失過多的患者,恰當補充鐵劑可以提高患者的手術耐受性,減少輸血率;手術急性失血導致的貧血患者,補充鐵劑可以加快提升Hb、糾正貧血,且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縮短住院時間[17]。骨科、心血管手術圍手術期缺鐵性貧血推薦使用靜脈鐵劑,效果優(yōu)于口服鐵劑,優(yōu)選蔗糖鐵[18]。此次調查顯示41.09%的腎性貧血患者使用了鐵劑,但只有12.87%的患者進行了鐵狀態(tài)評估,11.36%的腫瘤化療患者進行了鐵狀態(tài)評估,23例外科圍手術期的紅細胞動員無一例進行評估。這可能與監(jiān)測時間與本次調查抽取的時間段未重疊有關,但結果顯示我院患者鐵狀態(tài)評估嚴重偏低。
rhEPO說明書提及的ADR主要包括一般反應(如用藥初期頭痛、低熱、乏力等)、過敏反應(皮疹或蕁麻疹,包括過敏性休克)、高血壓、血液系統(tǒng)損害(血栓形成及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等)。高血壓是rhEPO最常見的ADR,眾多學者將rhEPO誘發(fā)高血壓的機制歸因于血流動力學的變化,認為患者經(jīng)rhEPO治療后,外周血Hb和Hct增加,引起血液黏滯度增大、血管阻力增加,從而導致血壓升高[19]。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是rhEPO的嚴重ADR,腫瘤相關性貧血患者rhEPO的使用劑量明顯高于腎性貧血患者,但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在腎性貧血患者中報道更多[20]。本次未發(fā)現(xiàn)我院上報rhEPO相關ADR,臨床在應用過程中應關注rhEPO相關的ADR并及時上報。
rhEPO在腎性貧血、腫瘤相關性貧血和圍手術期紅細胞動員方面的使用基本規(guī)范,但此次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臨床應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建議使用rhEPO應注意:(1)適應證:對于超說明書適應證用藥應謹慎,對無適應證用藥的情況應避免。(2)給藥劑量和給藥頻次:此次調查發(fā)現(xiàn)我院在給藥劑量和頻次方面的應用基本合理,但治療過程還應根據(jù)相關檢查指標及時調整,圍手術期應注意給藥時機。(3)不良反應:rhEPO可引起多系統(tǒng)的ADR,且大部分患者使用rhEPO療程較長,建議臨床使用過程中參照藥品說明書及相關規(guī)范,密切監(jiān)護患者血壓、電解質、Hb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