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珠
摘 要:特殊兒童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自卑、孤獨、固執(zhí),但他們都渴望被接納、被重視、被關愛,渴望像普通孩子一樣在學校學習、生活。隨班就讀有利于特殊兒童的康復。
關鍵詞:腦癱兒童;教育康復
腦癱兒童發(fā)生的原因有多方面。班上有一位孩子因是雙胞胎,出生時體重偏低(兩斤多一點),并且生產(chǎn)時有缺氧現(xiàn)象而造成腦癱的學生,依據(jù)腦癱運動功能障礙的范圍和性質(zhì)應該是痙攣型,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性癱瘓,肢體活動受限,姿勢異常,站立時髖、膝略屈,中尖著地,行走時呈踮足,剪刀樣步態(tài),智力較正常兒童偏低一點。
腦癱兒童需要我們給予特別的幫助和教育康復:
1 在生活方面,給予學齡期腦癱兒童多一點的幫助
有這樣的孩子,對家庭父母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需要家長長期堅持在康復的道路上。特別是我班上這個孩子不能獨立走路,雙胞胎兄弟都是腦癱兒童(弟弟好點,基本上能獨立走路),父親是聾啞人士,沒辦法就業(yè)。學校領導非常關注著這孩子的成長,常到他家里家訪送上禮品和過問孩子學習和康復的情況,讓孩子很喜歡來學校上學。今年孩子能扶著走路車走動,學校一樓特意增設了特殊兒童的通道,讓這孩子在學校一樓依靠著走路車暢通無阻。給予特殊兒童一點點的幫助,能讓孩子的父母感到暖心,讓家長看到孩子可以適應社會的希望。
2 給學齡期腦癱兒童制定康復的目標
學齡期腦癱兒童由于需要適應學校的環(huán)境,減少了運動功能康復訓練,會出現(xiàn)攣縮側彎等繼發(fā)性損傷。我班上的孩子就是這樣,從上一年級開始到三年級,孩子的腿側彎嚴重了,出現(xiàn)明顯攣縮。所以四年級我接班時,這孩子有問題要問時,都要求我走到他座位上解答,我發(fā)現(xiàn)再這樣的話,不利于他的康復,所以跟他約定,四年級這一年要求他自己借助教室的墻和教室的桌子走到講臺問老師問題,多走動也是一種運動訓練,他就常常走到講臺上找老師。但發(fā)現(xiàn)這樣的運動量還是太少了,于是跟家長商量是否可以使用輔助用具,以增強他的自理能力和在學校的學習能力,利于更好的康復,所以這學期初家長買了可以扶著走路的車放在班上,那我們就要求孩子每節(jié)課前20分鐘聽課,后20分鐘外出走動作為他每天必須要完成的一項作業(yè)。加強了運動量,才半個學期,家長說孩子走路時腿有力了,筋胳明顯松動了。
3 讓學齡期腦癱兒童家長堅持幫助孩子進行康復訓練
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孩子不可以長期在康復中心。要向家長普及兒童康復知識,鼓勵家長每個月帶孩子回康復中心復查一次,并請教康復中心的老師如何更好的幫助孩子康復訓練,家長先學會一些幫助孩子的康復技能,制定詳細的家庭康復計劃。班上的這個孩子的母親每天晚上都為孩子做一個多小時的康復訓練,讓孩子腳踩自行車、借助輔助用具走路站立,幫助孩子按摩腿部筋胳、伸彎關節(jié)。以“家庭為中心”的康復治療,不受金錢、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對孩子有一定的輔導,起到更好的治療和鞏固療效的作用,并且增強了親子間的關系,提高了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4 給學齡期腦癱兒童多點的心理干預
要注重學齡期腦癱兒童的心理問題,腦癱兒童因為身體上存在與普通孩子的差異,在心理上會有自卑感,心理治療是學齡期腦癱兒童康復治療中很重要的方面。雙胞胎的腦癱兒童,我班上的孩子是哥哥,他弟弟早已會獨立走路、扶著樓梯扶手可以上樓梯,而且就讀六年級,而哥哥現(xiàn)是五年級,還不能獨立行走。經(jīng)了解原來我班上的孩子心思細膩,性格上有點倔強,很注重別人異樣的眼光,有點點抵觸母親每天的康復訓練。我們從班上的孩子開始著手,讓班上孩子把他當作普通的人接納,與他有說有笑。有時候我也讓他幫點忙,如等下節(jié)體育課結束同學回班上,通知大家要交作業(yè)本、準備什么東西等等,他會很樂意的幫忙,他就是想讓老師和同學當他是一個普通孩子一樣。只是與班上同學接觸還是不夠的,要打開他的心扉,還需要他走出班外,接觸更多的同學,這個學期開學禮全校師生集會,我鼓勵他出去坐在班上的位置上與同學們一齊參與熱鬧的開學禮,開始他還有點怕,我就和她媽媽一起陪著她出去參加開學禮,別班的同學因為沒見過他出現(xiàn)在集會上,就多看了一眼,他就生氣了,我們一方面讓別班的同學不要把注意力放他身上,同時也做他的思想工作,告訴他別人看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多看到你出來就沒什么,就跟其他同學一樣了。集會結束我和他媽媽還陪同他逛了學校少先隊舉辦的義賣活動,第一次出現(xiàn)在人多的地方他緊張、害怕,但他也很開心,還買一本有關數(shù)學方面的書。
人走得越遠看到的世界就越大,心胸更廣闊、心情會更開朗。這一走就帶著他走出自卑心理,讓他有勇氣接受別人異樣的眼光。
學齡期腦癱兒童要給予更多的心理干預,讓患兒明白自己的運動障礙,要用心訓練達到自己的目標,學會生活自理,鼓勵患兒參與同學同輩間的交流,分享快樂。改變家長由全能照顧者成為孩子學習的啟動者,欣賞患兒的改變,讓他們更有信心康復。
參考文獻:
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北京大學出版社).
特殊兒童應用行為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