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詞語的積累與運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較差,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教師要基于學以致用,及時調(diào)整詞語的教學策略,使得詞語教學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充滿樂趣與實用性,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詞語。
【關鍵詞】 小學語文;學以致用;詞語教學
語文教學的效率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學是否展開了實踐運用。因為光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應用,這樣才能真正將知識內(nèi)化掌握。常規(guī)教學強調(diào)死記硬背,這種被動的學習方法雖然可以強化學生的認讀,但是無法強化學生的理解,忽視學生對于詞語的應用,而且不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下文將結合課文內(nèi)容,具體闡述如何通過學以致用來改善詞語教學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狀。
一、面向生活
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便是讓學生用感性思維去體悟詞語。教師在進行詞語講解時,應該創(chuàng)造更加貼近生活的情境,聯(lián)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對詞語產(chǎn)生更加生動形象的理解。在面向生活的學習中,學生也將意識到:語文詞語的學習是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運用。通過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回憶起自己在生活中使用詞語的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對詞語的積累與記憶。
例如在學習《雷雨》這篇課文中“垂下來”一詞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現(xiàn)多張“垂下來”這個動作的圖片,讓學生對“垂下來”一詞有更加形象的理解。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試著應用“垂下來”一詞進行簡單的造句,可以是“柳樹枝垂下來了”“額頭的碎發(fā)垂下來了”“大象的鼻子垂下來喝水”“眼皮垂下來了”等等。這些都是具體“垂下來”的動作,形象生動的日常生活畫面將更好地喚醒學生的個性體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細節(jié),對“垂下來”一詞進行抽象的理解造句,可以是“由于考試成績不佳,我的心頓時垂下來了”。學生可能對此存在疑問:心怎么可以垂下來呢?其實這里是打了一個比方,用“心垂下來”來比喻心情低落的樣子。通過這一系列的造句交流,學生將對詞語有更深的理解與印象。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多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面向生活,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理解詞語、運用詞語,對詞語進行辨析與討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詞語的意思與應用的條件,從而逐漸構建學以致用的意識,有效提高學生的詞語積累效率。
二、拓展文本
很多教師為了尋求講課速度,往往讓學生靠查字典來學習詞語,在脫離語境的情況下去理解詞語、記憶詞語。實際上,學生只是按流程走了一遍,并沒有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多閱讀文章,通過揣摩上下文來猜測生詞的意思,再去查字典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樣學生才會對生詞有深刻的理解。此外,教師也應該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找到課外書中出現(xiàn)的課堂上學習的詞語,并與課文中的詞語意思進行比較,看它們的意思是否相同,并思考它們的用法。
例如,在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那鮮艷的民族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其中包含很多詞語:“鮮艷”“打扮”“絢麗多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三個詞語有什么聯(lián)系嗎?“絢麗多彩”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怎么理解?其實,正是因為民族服裝的顏色很“鮮艷”,所以學??雌饋怼敖k麗多彩”。我們可以猜測“絢麗多彩”就是顏色很豐富、很艷麗的意思。接著,教師可以在此提問:可否用“裝飾”一詞來代替“打扮”一詞?經(jīng)過字典查詢,學生發(fā)現(xiàn)兩個詞語的意思很相近,都是使某某變漂亮的意思。但是也有不同點,“裝飾”一般修飾的對象是物品,而“打扮”一般修飾的對象是人。而“學校”并不是人,為什么作者要用“打扮”一詞呢?通過一系列提問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學生猜想這樣做可能是將學?!皵M人化”,使學校看起來更加具有親和力。課堂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書中繼續(xù)尋找這樣的詞,并進行自己的思考,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
另外,教師不僅可以教給學生通過上下文聯(lián)想的方法來理解詞語,還可以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詞語后,尋找它們的反義詞與近義詞,思考近義詞能否取代課文中的詞語?哪個詞語更加恰當?好在哪里?通過靈活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詞匯,學生的語感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積累活用
詞語的積累是詞語學習中的重要一環(huán)。常見的積累詞語的方式是通過背誦與默寫、做題來記住詞匯,但是這種方法也有缺陷,那就是過于枯燥,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改變這種常規(guī)記憶方法,通過加大閱讀量來積累詞匯。因為在加大閱讀量的同時,詞語出現(xiàn)的頻率也會變大,多次重復,學生也會對詞語有一定的印象,加上對閱讀內(nèi)容的興趣,學生會很樂于弄懂出現(xiàn)的生詞的意思。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詞語的本義,也有助于學生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在課堂學習上,老師也要鼓勵學生在運用中積累詞語,讓學生對每個生詞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造句,以加深印象。
比如在《鋪滿景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出現(xiàn)了很多生詞,其中有“潮濕”“映”“濕漉漉”“熨帖”“平展”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要使用這些詞語來形容落葉?針對“熨帖”這個詞,學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熨帖”一詞表示落葉與水泥道貼得很緊密,讓人覺得落葉與水泥道是渾然一體的,這種渾然天成的自然感更好地展示了水泥道的美。在經(jīng)過細致的分析后,學生紛紛用“熨帖”一詞造句來展現(xiàn)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一位同學這樣寫道:媽媽給買的新衣服穿在身上顯得格外熨帖,就像長出一層新的皮膚一樣。這位同學還解釋道,這么形容這件衣服是想表達這件衣服很合身以及自己對新衣服的喜愛之情。在這些運用中,學生不僅學到了詞語的意思,也掌握了如何使用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次的學習與體悟中,學生漸漸明白,生詞并不是冷冰冰的漢字組合,它們是有血有肉、帶有鮮明情感的、有溫度的文字。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詞語的情感,才能在平時交談與寫作中靈活選擇與運用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對詞語的評鑒能力與體驗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強化。
綜上所述,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習慣來調(diào)整教學方法,要學以致用,教師才可以更好地組織學生對詞語展開應用,加上合理的訓練,學生對詞語的掌握也會更好,知識得到內(nèi)化。相較于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這種方式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鼓勵,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整體的學習效率。